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诱导学生产生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把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
那么教学中如何令语文课趣味无穷,从而深深地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尝到语文课的“趣味”。
一、悬念导入,创造最佳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导入新课的词语新颖,环节生动,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教学《螳螂补蝉》,我从故事导入: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为了争做中原霸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呀!众大臣焦急万分。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少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到底什么原因呢?没等我说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二、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让学生一边听古筝乐曲,一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走入了文本。
三、语言渲染,激起学习兴趣。
教师的语言有趣味,它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精炼,其次还要生动些、形象些、富于感情。那种枯燥的讲解、干巴巴的说教、罗里罗嗦的重复、口头语不断的语言,只会使学生乏味厌烦,直接阻滞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例如讲《鸟的天堂》一课,如果导入新课只说“现在学习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果换成这样的语言导入:“我国南海之滨的广东,有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天马河心的小岛,一株五百年的古榕,独木成林,浓荫覆盖着整个小岛,林中栖居着成千上万只鸟。那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巴金游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文章对大榕树和栖息在树上的鸟,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做了精心的、栩栩如生的描绘,展现了鸟的天堂的优美和情趣,使我们有一种历历在目,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想不想学习这篇文章啊?”寥寥数语,就可以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他们就会以愉悦的心境进入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教学之中。
四、转换角色,让学生唱主角。
教师与学生转换角色,让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种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然后要求学生联系故事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蔺相如委曲求全的大将风度让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引导学生要想打个“翻身战”,大家必须齐心协力。我肯定了大家的发言,使学生在被人欣赏中获得成功的精神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因势利导有计划的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故事会、改编课本剧、表演、采访等),让他们充当课堂的主角,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科学评价,做到奖惩分明。
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或有过失时,教师要做科学的评价,给予奖励或进行批评教育。如果运用得当会变成动力,对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反之,运用不当则会产生副作用,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好强上进和企求奖励的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并且真诚、准确、适时、适度、讲究奖惩艺术。比如:每次大小考试试卷出现错误,要求学生改错时,我都会为改得好、一遍对的学生加分,很多人尤其是不及格的学生都盼望着这样的机会,所以不但纠正了错误,学生的心情也很舒畅。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语文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像失去了兴趣还能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那么教学中如何令语文课趣味无穷,从而深深地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尝到语文课的“趣味”。
一、悬念导入,创造最佳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导入新课的词语新颖,环节生动,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教学《螳螂补蝉》,我从故事导入: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为了争做中原霸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呀!众大臣焦急万分。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少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到底什么原因呢?没等我说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二、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让学生一边听古筝乐曲,一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走入了文本。
三、语言渲染,激起学习兴趣。
教师的语言有趣味,它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精炼,其次还要生动些、形象些、富于感情。那种枯燥的讲解、干巴巴的说教、罗里罗嗦的重复、口头语不断的语言,只会使学生乏味厌烦,直接阻滞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例如讲《鸟的天堂》一课,如果导入新课只说“现在学习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果换成这样的语言导入:“我国南海之滨的广东,有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天马河心的小岛,一株五百年的古榕,独木成林,浓荫覆盖着整个小岛,林中栖居着成千上万只鸟。那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巴金游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文章对大榕树和栖息在树上的鸟,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做了精心的、栩栩如生的描绘,展现了鸟的天堂的优美和情趣,使我们有一种历历在目,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想不想学习这篇文章啊?”寥寥数语,就可以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他们就会以愉悦的心境进入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教学之中。
四、转换角色,让学生唱主角。
教师与学生转换角色,让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种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然后要求学生联系故事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蔺相如委曲求全的大将风度让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引导学生要想打个“翻身战”,大家必须齐心协力。我肯定了大家的发言,使学生在被人欣赏中获得成功的精神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因势利导有计划的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故事会、改编课本剧、表演、采访等),让他们充当课堂的主角,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科学评价,做到奖惩分明。
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或有过失时,教师要做科学的评价,给予奖励或进行批评教育。如果运用得当会变成动力,对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反之,运用不当则会产生副作用,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好强上进和企求奖励的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并且真诚、准确、适时、适度、讲究奖惩艺术。比如:每次大小考试试卷出现错误,要求学生改错时,我都会为改得好、一遍对的学生加分,很多人尤其是不及格的学生都盼望着这样的机会,所以不但纠正了错误,学生的心情也很舒畅。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语文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像失去了兴趣还能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