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源泉。初中《道德与法治》學科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这对于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涵养他们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历来受到国家重视。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初中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走向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的领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应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通过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各个环节上精心设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事情。
  一、结合单元主题设计传统文化活动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从家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活动研究。
  1.家教文化方面
  积极倡导“孝”的回归。“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最为推崇的品德,贯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孝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孝”不是简单地照顾父母,最重要的是敬重、爱戴父母,给父母以心灵的抚慰。还要进一步引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由小及大,由家到国的“大孝”,因此孝是每个人应该都应有的责任,是一种担当。在教学中,研读单元主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如“我向父母说句心里话”“关爱社区老人”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孝”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做一个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的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
  2.民俗文化方面
  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单元主题,请同学们搜集熟悉的家乡民俗,简单了解其他地方的民俗。通过表格填写归纳,同学间交流。同学们通过分享民俗的来历,发展的过程,民俗与节日的联系,民俗的表现形式等内容,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学生如何生活。教育就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育人必须先育心!一个人的思想需要有精神的支柱与追求,那么,让核心素养进课堂,让德法根植于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也至关重要。
  二、挖掘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1.通过传统美德相关的古今事例进行创设情境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小故事来作为导入新课教学的素材,既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又能体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诚实守信》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曾子杀猪》《烽火戏诸候》两个小故事来进行导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请学生谈一谈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诚信形成充分的认知,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通过传统美德相关的名言警句进行融合
  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很多,在教学中将名言警句与所学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以更特别的方式来感受某个知识点的内涵,将枯燥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名言警句,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思想。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教学内容中,引用了“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从而使学生通过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深刻地认识到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好善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说:“对于传统的生活文化,最好的方式不是整理教材在教室里传授,而是在生活中养成习惯。”他的观点的确很对,但我认为,有了课堂的引导与熏陶,才会有生活中的美好再现。因为这样一来,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创作,由浅入深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上的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身上的培育和坚守。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着深远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其他文献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补偿的机会也没有,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孩子的黄金阅读期(5~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
期刊
一、活动背景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等。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节日占据半壁江山,正是因为许多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才会感到传统节日没意思。如果
期刊
一、在行动中分享快乐  案例背景:  十一假期后,孩子们回到幼儿园,津津乐道于假期中的出游活动,有的说我乘飞机去看了长城,有的说我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要乘很久很久的飞机。在孩子们的交流中,我发現原来“乘飞机”成了最近很“行”的事情,是最近他们最感兴趣的所在。  1.满足后的快乐  案例一:我们需要一架飞机  注意:小轩今天是警察,他拿了红绿灯在指挥交通。绿灯了,妈妈冰冰正要带着宝宝穿马路。小轩伸出
期刊
作为教育者,追求美好的教育是我们一生的目标、方向。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为教育挥洒着青春。我探索着、思考着什么样的教育是最美好的?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课堂是学生的主战场,如何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呢?  一、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传递知识的乐土,是人性养育的殿堂,又是师生互动、心  灵对话的舞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期刊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偷偷地溜走。蓦然回首,来到所任教的凝聚力特别强的一小学校已经足足有11个年头了,在这11个年头里,我对我的教育工作倾情奉献,无怨无悔,一直坚持“一心一意”为主线走在教学的路上。爱因斯坦曾说过:“过了若干年以后,那些教的知识都忘了,留下的东西才是教育。”什么是教育,这也是我来到一小学之后深深思考的问题。还记得刚来的时候,每听一节语文或数学课时,都让我颇受影响,其实可以用“震撼”与“
期刊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数学,而不把学数学当成负担呢?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立足生活,创设学习情境,力求课堂教学的趣味化  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学生会发现数学知识能够解决许多身边的问题,体会到数学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认知兴趣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改变教师过于重视传授的方式,改变填鸭式
期刊
一、关爱孩子,播种爱心  记得在在一次学习中老师说过说过:“教育者首先体会到教育是幸福的,只有自己幸福才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如果自己不幸福,你的本质导致你不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幸福是熏陶出来的。”是的,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象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
期刊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教材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音乐在德育培养中所产生的作用,可以说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即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施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这里引用“材”的原意——“教材”“题材”,即教师应根据音乐题材、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摆脱固有教材的限制,用良好的审美观和丰厚的知识底蕴深入研究、缜密分析,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采用
期刊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一是高中生即思维敏锐又易偏激;热情豪爽又易激奋,有极大的波动性;意志品质在发展,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够;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关系上,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老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二是高中生的行为方式带有草率性,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和力量,常常故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冒险举动,把冒险当勇敢。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期刊
一、消除误解,增进教师理解情感  教师的认识、情感、行为方式诸因素的不同组合,会造成学生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外部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加之所处的环境艰苦,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而某些教师对城乡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认识不足,带有偏见,在教育教学中将自己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加剧了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