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源泉。初中《道德与法治》學科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这对于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涵养他们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历来受到国家重视。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初中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走向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的领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应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通过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各个环节上精心设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事情。
一、结合单元主题设计传统文化活动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从家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活动研究。
1.家教文化方面
积极倡导“孝”的回归。“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最为推崇的品德,贯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孝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孝”不是简单地照顾父母,最重要的是敬重、爱戴父母,给父母以心灵的抚慰。还要进一步引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由小及大,由家到国的“大孝”,因此孝是每个人应该都应有的责任,是一种担当。在教学中,研读单元主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如“我向父母说句心里话”“关爱社区老人”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孝”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做一个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的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
2.民俗文化方面
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单元主题,请同学们搜集熟悉的家乡民俗,简单了解其他地方的民俗。通过表格填写归纳,同学间交流。同学们通过分享民俗的来历,发展的过程,民俗与节日的联系,民俗的表现形式等内容,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学生如何生活。教育就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育人必须先育心!一个人的思想需要有精神的支柱与追求,那么,让核心素养进课堂,让德法根植于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也至关重要。
二、挖掘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1.通过传统美德相关的古今事例进行创设情境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小故事来作为导入新课教学的素材,既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又能体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诚实守信》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曾子杀猪》《烽火戏诸候》两个小故事来进行导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请学生谈一谈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诚信形成充分的认知,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通过传统美德相关的名言警句进行融合
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很多,在教学中将名言警句与所学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以更特别的方式来感受某个知识点的内涵,将枯燥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名言警句,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思想。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教学内容中,引用了“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从而使学生通过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深刻地认识到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好善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说:“对于传统的生活文化,最好的方式不是整理教材在教室里传授,而是在生活中养成习惯。”他的观点的确很对,但我认为,有了课堂的引导与熏陶,才会有生活中的美好再现。因为这样一来,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创作,由浅入深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上的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身上的培育和坚守。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着深远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历来受到国家重视。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初中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走向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的领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应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通过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各个环节上精心设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事情。
一、结合单元主题设计传统文化活动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从家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活动研究。
1.家教文化方面
积极倡导“孝”的回归。“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最为推崇的品德,贯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孝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孝”不是简单地照顾父母,最重要的是敬重、爱戴父母,给父母以心灵的抚慰。还要进一步引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由小及大,由家到国的“大孝”,因此孝是每个人应该都应有的责任,是一种担当。在教学中,研读单元主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如“我向父母说句心里话”“关爱社区老人”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孝”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做一个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的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
2.民俗文化方面
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单元主题,请同学们搜集熟悉的家乡民俗,简单了解其他地方的民俗。通过表格填写归纳,同学间交流。同学们通过分享民俗的来历,发展的过程,民俗与节日的联系,民俗的表现形式等内容,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学生如何生活。教育就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育人必须先育心!一个人的思想需要有精神的支柱与追求,那么,让核心素养进课堂,让德法根植于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也至关重要。
二、挖掘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1.通过传统美德相关的古今事例进行创设情境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小故事来作为导入新课教学的素材,既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又能体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诚实守信》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曾子杀猪》《烽火戏诸候》两个小故事来进行导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请学生谈一谈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诚信形成充分的认知,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通过传统美德相关的名言警句进行融合
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很多,在教学中将名言警句与所学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以更特别的方式来感受某个知识点的内涵,将枯燥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名言警句,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思想。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教学内容中,引用了“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从而使学生通过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深刻地认识到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好善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说:“对于传统的生活文化,最好的方式不是整理教材在教室里传授,而是在生活中养成习惯。”他的观点的确很对,但我认为,有了课堂的引导与熏陶,才会有生活中的美好再现。因为这样一来,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创作,由浅入深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上的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身上的培育和坚守。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着深远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