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高职院院校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更是立足“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持续提升和增强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对此,在制度层面,需要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在能力层面,需要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在方法层面,需要创新“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24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该论断赋予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并为提升和改善不同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指明了方向。目前,高职院校相继增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该课程已成为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中,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彼此隔绝的“孤岛效应”,同时对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协同前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一种依托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侧重点不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课程思政”提倡的是一种“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来讲,实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融合,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也是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更是高职院校立足“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持续提升和增强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1.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课程思政”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其内涵是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最终培养出拥有爱国情怀和敬业奉献精神,为人坦诚和待物友善,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兼具公共性和思政性,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内容。实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除了可以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技能外,亦可以引导大学生把创新创业的个人志向与社会主流价值追求结合起来。
1.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仅为独立的几门课程,其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往往目标不明确、态度有懈怠、学习效果难以有保证。
而且在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学习背景,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往往又缺乏学生所就读的专业背景,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学习内容做到有效衔接和前后呼应。而“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不但抓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点,而且能有效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将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
1.3 提升和增强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创业“工匠精神”的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否提升和增強了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检验一所高职院校育人成效的“试金石”。
高职院校应立足“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注重挖掘和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和增强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如挖掘《大学生创业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使大学生基于自身特长和个人兴趣来选择创业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挖掘《大学生GYB创业培训》和《大学生SYB的创业培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校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向职场人角色的转换,并通过开展模拟创业实战训练,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提升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
2 “课程思政”融合高职创新创业教学的实施路径
2.1 制度层面,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需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同样有赖于相关制度作为保障,相关制度要全面涵盖教材开发、教师培训以及教学组织管理等层面。具体而言:第一,高职院校需要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材开发制度,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特色与优势;第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关教师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其在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工作中彰显“课程思政”的理念;第三,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持续强化创新创业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领域地教师教学比赛项目,注重挖掘和宣传创新创业教学典型示范和教学榜样的塑造。总而言之,高职院校通过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结合其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进行课后的教学问题反思,这对于实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推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能力层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的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所谓“德技并修”,就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还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不断增长知识见识、努力培养永续奋斗的精神、持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要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德技并修”这一育人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融合过程中,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政治素养,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首先,基于“打铁还需自身硬”和“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的原则,教师必须严格遵循“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努力践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在课下教师个人要积极吸收、不断储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要在课堂润物无声之中,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以及自身育人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其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帮助教师明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内涵和有机融合的关系,通过专题培训帮助教师剖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并着重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格局,以此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最后,“课程思政”教师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特色,从教学设计角度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模式和基本要素。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思政理念,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做到在创新创业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 方法层面,创新“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
实现“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需要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优化“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手段。在梳理创新创业课程不同章节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入新媒体技术,教师在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时,可以将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微博内容推送给学生,通过图文跟帖回复,转发短视频的形式,将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创业经典案例分享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和报国情怀。其次,创新创业课程本身是一个应用性极强以发现并解决大学生未来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问题为目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在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时,可以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热点问题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教師在讲解创新创业基本技能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知名企业家,或大学生身边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走进校园,进入课堂为在校大学生讲解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功后的喜悦,真正让学生理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鼓励在校大学生坚定人生理想信念,激励在校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另外,为巩固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课堂上创新创业的教学效果,课下可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来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基于大学生创业需求,策划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提高大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激发起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来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最后,“课程思政”理念不能仅运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中,同时还应该将其融入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如今部分大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后,无论是在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还是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短板”。为此,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单位后,作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应该及时与学生保持联系,并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定期进入企业,配合企业做好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梁志宏,明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OL].微生物学通报:1-9[2021-01-17].https://doi.org/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747.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顾美霞,欧阳倩兰.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71-72.
[5]袁圆阳,聂红.课程思政融入本科免疫学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1,37(01):98-100.
[6]黄淑敏,李秋红,宫亮,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92-96.
[7]赵继学.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3):93-94.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24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该论断赋予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并为提升和改善不同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指明了方向。目前,高职院校相继增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该课程已成为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中,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彼此隔绝的“孤岛效应”,同时对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协同前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一种依托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侧重点不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课程思政”提倡的是一种“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来讲,实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融合,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也是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更是高职院校立足“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持续提升和增强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1.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课程思政”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其内涵是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最终培养出拥有爱国情怀和敬业奉献精神,为人坦诚和待物友善,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兼具公共性和思政性,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内容。实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除了可以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技能外,亦可以引导大学生把创新创业的个人志向与社会主流价值追求结合起来。
1.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仅为独立的几门课程,其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往往目标不明确、态度有懈怠、学习效果难以有保证。
而且在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学习背景,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往往又缺乏学生所就读的专业背景,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学习内容做到有效衔接和前后呼应。而“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不但抓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点,而且能有效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将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
1.3 提升和增强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创业“工匠精神”的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否提升和增強了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检验一所高职院校育人成效的“试金石”。
高职院校应立足“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注重挖掘和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和增强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如挖掘《大学生创业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使大学生基于自身特长和个人兴趣来选择创业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挖掘《大学生GYB创业培训》和《大学生SYB的创业培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校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向职场人角色的转换,并通过开展模拟创业实战训练,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提升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
2 “课程思政”融合高职创新创业教学的实施路径
2.1 制度层面,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需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同样有赖于相关制度作为保障,相关制度要全面涵盖教材开发、教师培训以及教学组织管理等层面。具体而言:第一,高职院校需要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材开发制度,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特色与优势;第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关教师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其在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工作中彰显“课程思政”的理念;第三,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持续强化创新创业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领域地教师教学比赛项目,注重挖掘和宣传创新创业教学典型示范和教学榜样的塑造。总而言之,高职院校通过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结合其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进行课后的教学问题反思,这对于实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推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能力层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的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所谓“德技并修”,就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还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不断增长知识见识、努力培养永续奋斗的精神、持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要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德技并修”这一育人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融合过程中,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政治素养,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首先,基于“打铁还需自身硬”和“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的原则,教师必须严格遵循“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努力践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在课下教师个人要积极吸收、不断储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要在课堂润物无声之中,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以及自身育人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其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帮助教师明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内涵和有机融合的关系,通过专题培训帮助教师剖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并着重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格局,以此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最后,“课程思政”教师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特色,从教学设计角度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模式和基本要素。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思政理念,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做到在创新创业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 方法层面,创新“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
实现“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需要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优化“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手段。在梳理创新创业课程不同章节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入新媒体技术,教师在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时,可以将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微博内容推送给学生,通过图文跟帖回复,转发短视频的形式,将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创业经典案例分享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和报国情怀。其次,创新创业课程本身是一个应用性极强以发现并解决大学生未来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问题为目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在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时,可以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热点问题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教師在讲解创新创业基本技能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知名企业家,或大学生身边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走进校园,进入课堂为在校大学生讲解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功后的喜悦,真正让学生理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鼓励在校大学生坚定人生理想信念,激励在校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另外,为巩固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课堂上创新创业的教学效果,课下可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来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基于大学生创业需求,策划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提高大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激发起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来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最后,“课程思政”理念不能仅运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中,同时还应该将其融入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如今部分大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后,无论是在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还是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短板”。为此,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单位后,作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应该及时与学生保持联系,并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定期进入企业,配合企业做好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梁志宏,明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OL].微生物学通报:1-9[2021-01-17].https://doi.org/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747.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顾美霞,欧阳倩兰.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71-72.
[5]袁圆阳,聂红.课程思政融入本科免疫学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1,37(01):98-100.
[6]黄淑敏,李秋红,宫亮,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92-96.
[7]赵继学.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