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盲人无障碍出行的对策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我国在维护盲人的权益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2014年开始正式允许盲人参加高考,2015年正式实施的新版《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中首次允许导盲犬乘坐地铁,2020年10月29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城市的设计开始注重无障碍建设,但是盲人在出行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绊脚石”。走出家门是他们的权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方便是社会的义务,一个完善的无障碍环境可以令盲人群体迈出家门感受世界,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盲人;无障碍建设;保障;出行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18
   近来,“盲人练一年字才办成离婚”“带导盲犬就餐被拒”“江苏唯一一名盲人大学生考研成功”等盲人相关话题频上热搜,反映了公众对于盲人的关注度有所提升的同时也折射出盲人在出行、办事方面的不便。在《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第1款中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但盲人群体因其自身特点以及不够友好的环境并不能很好的行使出行权。使盲人可以正常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 盲人的出行现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看不到盲人出行,盲道上很少看到有盲人行走,超市、图书馆、电影院、公园等生活场所更是看不到他们的踪影,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盲人数量稀少,相反2019年我国盲人数量已达到1700多万人,是世界上视力残疾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盲人自身出行主要靠步行,且长距离出行需他人陪伴或牵引导盲犬、依靠导盲工具。盲道的低普及与完善的缺乏加之被随意占用,公园、公共厕所、宾馆等公共服务场所盲道指引或盲文标识的缺失,使得盲人在单独出行时极易发生磕碰、迷路等情况,此外还有部分盲人因无人陪伴遭到住宿酒店的拒绝。反观国外盲人数量低于我国,却可以经常看到盲人自由的乘坐各类交通工具,进出各类生活场所,带有升降台的公交车、公园甚至大型的音乐节也设有无障碍设施,而我国盲人出行的路上有太多“拦路虎”。
  2 影响盲人无障碍出行的因素
  2.1 公民意识的缺乏
  近几年虽然公民素质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民众对于需要帮助的人群愿意伸出援手,但由于相关知识、意识的缺乏,不能完全感同身受,对导盲犬的误解、甚至部分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视障者等行为都会给残障人士出行带来不便。盲人的相关权利以及针对他们设计的相关设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普及,许多公民反映自己上了高中、大学才知道街道上黄色条状的道路是盲人专用道;由于红绿灯语音提示系统的普及性太低,许多公民对红绿灯语音播报系统知之甚少,更不用说知悉“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等盲人的节日。占用了盲道的单车、商场门前的石墩、对残障人士的评头论足等都给视力障碍者出行带来了困难。并且部分公民对于无障碍设施的态度为“与我无关”,由此便不爱惜公共设施;更有网民发言:“盲人为什么要出门?”“没必要为了个别人去改变所有”,损害视障群体的心理健康。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造福的是全体公民,因此公民要提高爱护无障碍设施的意识。
  2.2 助盲设施缺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注意建筑物地段的人行地道应设置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且盲道铺设需连续,避开电线杆、树木等障碍物,其他设施不得占用盲道等,实际上许多公众场合并没有按照规定建设盲道,甚至出现公交站牌隔段盲道的现象,部分公厕的残疾人厕门也没有严格落实建设标准。大多数的公共场合都缺乏助盲设计,如缺乏语音播报的十字路口,以及各大商场的楼层指引牌均是平面设计的,盲人无法触摸来得知各楼层信息;各个公共卫生间也没有触摸指示牌来供盲人判断性别方向等。
  盲人群體在就医服药方面尤为困难,医院并没有助盲设置,盲人独自去就医几乎不可能;在服药方面,我国绝大多数药品外包装都没有盲文设计,部分有盲文的也存在印造不清晰的情况,当病情突发时,盲人无法通过自己辨别药物进行服药。此外,极少政府办事机构拥有盲人无障碍服务的建设,目前许多办事机构都设有自助服务机器,例如银行自助取款机、人力社保服务一体机等,但大多自助机是触屏设计,不能语音操作且缺乏盲文按钮,并不适合盲人群体使用;另外,由于高昂的培训费和严格的筛选条件导致导盲犬数量严重不足、供不应求。
  2.3 助盲设施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到位
  近几年虽然国家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修理和维护方面的工作有所欠缺,比较典型的就是盲道存在常年不维护、修理的现象,导致盲道的凹凸感缺失,不仅不能够供盲人正常使用还有可能致使盲人被绊倒,断头盲道、蛇形盲道以及盲道紧贴花池等情况都给盲人出行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一些公共场合采用现行的盲道种类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盲人的需求;此外目前的无障碍建设不能全面的指引视障人群的出行,如公交车候车区,盲人并不能凭借自己来判断自己所处的公交车站是哪一站以及到来的是哪一路公交车,现行十字路口人行横道的设计不能使盲人很好地感受到斑马线的存在等。
  3 建设无障碍环境的建议
  3.1 增强公众对于“无障碍”的认识
  首先,对于各机构工作人员,在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上岗前的培训里加入盲人相关知识指导,提升业务办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学习《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避免各个工作场所工作人员把导盲犬拒之门外、拒绝为盲人办理业务的现象发生,使纸上的文明真正落实到现实中。其次,对于公众的知识普及,可添加适当的无障碍设施内容在学生课程中,或开展“体验失去光明”的安全小活动,让民众从小对于盲人的出行权利有一定认识,并能平等对待身体有缺陷者;利用多种传媒方式来宣传相关知识,如利用具有影响力的官方微博发布科普文章,拍摄公益广告、有创意的小视频等方式把给盲人提供便利的观念渗透进公众的意识里。抓住盲人节、全国爱眼日等特殊节日,呼吁公众爱护无障碍设施、提高助盲意识。最后,呼吁企业、社会团体和有能力的个人对于盲人的无障碍建设、助盲科技产品的开发进行帮助和支持,鼓励大众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进行监督。   3.2 完善“無障碍”设施建设
  首先,对于盲人出行最主要的辅助设施——盲道,相关部门要重视盲道的修建和维护,消除断头盲道等现象,不仅注重大道的盲道建设,在盲人常走的小路也要建设盲道,并做到合理设计;增多可凭触感分辨出来的花纹,令盲人通过盲道的花纹类型来判断所处的位置属于哪种场所类型、道路的周围存在哪种类型的安全隐患;同时,可以在盲道周围适当的位置漆字或设立牌子来提醒公民禁止占用盲道。
  其次,在公共场所、办事机构必要的位置设置盲文指示牌,在墙上设计或设置小型立牌来供盲人了解环境构造,并在各类自助机屏幕边缘、电梯上设计盲人可以分辨出文字的按钮;在公交车站设置盲文公交信息指示牌的同时要普及红绿灯的语音播报系统;增加人行横道的凹凸感,便于盲人判断人行横道的位置;由于盲人有网络办事的需求,因此各大政务网站也要进行无障碍优化,开设无障碍浏览通道。此外,在公共场所张贴标语,对导盲犬和助盲设施进行科普,防止导盲犬引起群众的恐慌和误解引发争论。
  最后,呼吁有能力的公园、电影院、图书馆等公共娱乐场所增添盲人辅助设施,令盲人也可以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3.3 开发智能盲人用品
  得益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盲人独立安全的出行有了可能性,智能产品的使用给盲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高端的助盲产品非常稀缺。第一,要注重导盲用品的创新和发展,听取盲人群体的需求,把导航系统、语音播报系统以及避障技术和导盲用品结合起来,例如,智能盲杖和智能眼镜的开发,通过使用者的口令确定使用者的目的地,并推算出去目的地的路线并在行进过程中感知周围的障碍物及时反馈给使用者,引领使用者安全的在盲道上行走和乘坐交通工具,最终顺利到达目的地。第二,在此基础上研发可简单识别视障者周围物品的智能产品,通过使用者的口令来辨别所需物品同时推算出物品在使用者的几点钟方向和大致距离,并能引领使用者获取自己想要的物品。第三,利用科技的创新为盲人在互联网上修建一条盲道,研发助盲出行小程序、电子导盲犬、读屏软件、语音遥控产品等,方便视障者出行、搜寻物品和遥控设备。
  3.4 完善法律法规,细化部门职责
  维护盲人的权益、保障盲人的出行最终要落实到法制化管理上,法律是维护公民权利最强有力的武器。虽然我国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盲人的权利、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但目前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满足盲人的诉求。
  首先,我国法律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更细致的完善法律法规,补齐盲人相关法律存在的短板,例如,对处理残疾人诉讼案件进行详细规定。
  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单独的监管服务部门,依据本地特点细化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与问责机制,对助盲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做出具体规定并加大对破坏无障碍设施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负责保障盲人等残障人士的权利,消除他们在出行、就业等方面遭遇的歧视和困难。此外相关部门应对于药品供应商和医药销售部门作出规定,适量配备盲文说明书打印机,满足盲人的用药需求,呼吁可能涉及安全问题的食品、用品生产商在包装设计时考虑盲人群体。另外政府应开设残疾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意见箱和咨询服务,令视障群体足不出户便可通过拨打电话或利用网络寻求帮助,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分析解决措施。
  最后,政府要加大对视障群体的视力康复,治疗等,对筛查出的残疾儿童给予早期干预和康复救助,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工作,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盲人的健康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同时大力发展“盲人运动”,丰富盲人群体的生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政策和财力支持、鼓励盲人进大学,而不是因为没有盲文课本、没有能力培养盲人学生而将盲人拒之门外。令盲人毫无顾虑地出行、享受正常的生活,从需要他人陪伴才能出行到独立活动,需要全社会人的共同努力,使公民的关怀和无障碍设施真正成为视力障碍者出行的眼睛。
  参考文献
  [1]贾锋.论公民出行权保障的国家义务[J].理论月刊,2013(06):103-107.
  [2]郑焱.打造无障碍世界 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J].上海质量,2019,(08):67-69.
  [3]胡青兰,石灿.关于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9,(18):33-36.
  [4]董铎,胡坚,吴桂芝,等.我国盲人安全用药管理的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10):600-601+606.
  [5]陆海峰.盲人无障碍出行短板不只是导盲犬太少[N].绍兴日报,2019-12-01(03).
  [6]沈琛,孙杉璐.盲人出行不便问题急需引发关注——从“导盲犬”说起[J].报刊荟萃,2017,(04):1.
  [7]张森.城市视觉障碍人群的行为特征与智慧安全出行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8]洪丽芳,张枝令,王杰华,等.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试,2019,(13):28-29+21.
  [9]张洋.英国无障碍立法实施及启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和实践动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事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本文着眼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详细了解近年来工作成效,深入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小康社
摘 要:《悉尼协议》是工程技术教育专业学历互认协议之一,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是《悉尼协议》的核心理念。本文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悉尼协议》认证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分析道路桥梁专业《悉尼协议》认证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以《悉尼协议》为导向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道路桥梁专业;《悉尼协议》;认证;学生中心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
摘 要:国际关系术语Bargaining和Negotiation的概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意义。本研究以1974-1983年《国际组织》发表的期刊为数字话语语料,基于数字话语分析框架“语境化洋葱层模型”,对Bargaining和Negotiation的相关概念发展和语义关系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argaining和Negotiation的概念都与OED中给出的定义及先前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造成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精准帮扶从精准
摘 要:“为‘做不到’找100条理由,不如为‘做得到’找一种可能”。企业与学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创造价值的类型。班主任工作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善,问题是如何克服倦怠和惯性思维,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新“员工”,运用什么方法促成这些新“员工”的发展,以求得双赢的结果,才是未来成就自我,成就他人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管理;培育;以人为本;员工
摘 要:隨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精准营销人才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精准营销人才尤显迫切。本文结合电子商务的专业建设实践,提出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为培养出高质量的电子商务专业精准营销人才提供保证。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