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生为本,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自主学习能力则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支配学习的一种能力。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加强自主预习方法的指导。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动口读一读预习内容;动手圈一圈知识点;画一画线段图;动手做一做例题中的操作题或推导题;练一练书上的习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动脑想一想其中不懂的问题并做好记录,这样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让他们切实参与到新知识的提前学习中去。如在布置学生预习《认识时、分》时,我让学生完成这样的前置性作业:(1)问一问家长自己每天睡觉、起床、上学、吃饭的时间;(2)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3)让学生试着读一读钟面上的时间。这样的分层设计保证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情做,学生通过预习能读懂时间最好,即使没看懂也没关系,他们在观察钟面时已经复习了学过的时针、分针,他们在问时间的时候已经初步接触了时间的读法,所有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到认识时、分的知识中去。通过这样的不断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就会慢慢提高。
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
生本教育认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应该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主阵地,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生命的提升。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1.创设实效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新课标也提出:数学课程应广泛选取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着手,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创设情境。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是大参谋,主要帮助两位叔叔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张叔叔和王叔叔合伙开的店共赚了9000元,那么他们该如何分这笔钱?学生兴奋地说是平均分,这时教师再提出:但是当初他们投资的钱各不相同,平均分还合理吗?(不)如果我告诉你他们当初投资开店的钱的比是2:3,你觉得他们该如何分这笔钱?由于是帮助大人解决问题,学生异常活跃,纷纷在小组内积极动脑,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有效导入了按比例分配的学习。
2.经历自主探究,享受自主学习乐趣。
生本理念提出:"学"是教学的本体,必须全面依靠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在进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猜测,思考,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剪、拼、画、算的过程,经历了把圆拼成与它面积相等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
正当我准备组织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兴奋的声音高高地传出来:"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哦?"全班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全部集中到这个平时说话不多的学生身上。在我的鼓励下,他说,"我把圆拼成了与它面积相等的近似三角形。"我让他带着自己拼成的三角形,在展示台说说自己的思路:"我拼成的三角形底用了4块扇形,共高4层。三角形的底正好是14C,高是4r,三角形的面积S= 14C×4r×12 = ×2∏r×4r×12 =∏r2,由于三角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所以圆的面积S=∏r2。"我心中不禁暗暗为这位学生清晰的思路喝彩,但我没有直接肯定,而是把问题再次抛给学生:"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推理过程对不对?请各小组想办法验证。"学生的探究激情再次被点燃,课堂上的探究气氛空前高涨,当验证结果是正确的时候,大家情不自禁地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这位学生。这时,又有一个声音冒出来:"老师,我还可以拼成梯形!"学生们不禁安静下来,这位小女孩一边板书一边头头是道地说出她的思考过程:"我拼成的梯形下底共5块扇形,即516C,上底是3块,即 316C,高2层,即高是2r。梯形的面积S=( 516C 316 C) ×2r× 12= 816×2∏r×2r×12 =∏r2。因为梯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所以圆的面积也是S=∏r2。"话音刚落,全班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放手学生操作,体现自主学习过程。
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而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教学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学习拼图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再进行拼图练习。拼图时循序渐进,先让学生用两块、三块拼,再用四到六块,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最后用七块拼成美丽的图案。先让学生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拼出来的图形之多、之精彩让人惊讶!
三、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知识。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无法使用,这就是教育的失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的。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交电费、水费、算电话费等实际问题;又如上文提到的《按比例分配》中,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后,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赚钱后两位叔叔非常高兴,决定拿出300元按1:2的比例购买鱼和肉来请客庆祝,你能算出买鱼和肉各多少钱吗?接着又提出:请客只买鱼和肉还不行啊,两人又把这300元重新进行分配,买鱼、买肉和其它配菜的比是1:2:7,那么,买鱼、肉和其它配菜又各是多少元?通过这样的题目设计,学生不仅循序渐进地学到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整节课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别人的过程!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2001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激扬生命》?郭思乐?2007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3]《自主学习的理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11年7月。
一、加强自主预习方法的指导。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动口读一读预习内容;动手圈一圈知识点;画一画线段图;动手做一做例题中的操作题或推导题;练一练书上的习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动脑想一想其中不懂的问题并做好记录,这样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让他们切实参与到新知识的提前学习中去。如在布置学生预习《认识时、分》时,我让学生完成这样的前置性作业:(1)问一问家长自己每天睡觉、起床、上学、吃饭的时间;(2)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3)让学生试着读一读钟面上的时间。这样的分层设计保证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情做,学生通过预习能读懂时间最好,即使没看懂也没关系,他们在观察钟面时已经复习了学过的时针、分针,他们在问时间的时候已经初步接触了时间的读法,所有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到认识时、分的知识中去。通过这样的不断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就会慢慢提高。
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
生本教育认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应该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主阵地,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生命的提升。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1.创设实效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新课标也提出:数学课程应广泛选取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着手,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创设情境。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是大参谋,主要帮助两位叔叔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张叔叔和王叔叔合伙开的店共赚了9000元,那么他们该如何分这笔钱?学生兴奋地说是平均分,这时教师再提出:但是当初他们投资的钱各不相同,平均分还合理吗?(不)如果我告诉你他们当初投资开店的钱的比是2:3,你觉得他们该如何分这笔钱?由于是帮助大人解决问题,学生异常活跃,纷纷在小组内积极动脑,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有效导入了按比例分配的学习。
2.经历自主探究,享受自主学习乐趣。
生本理念提出:"学"是教学的本体,必须全面依靠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在进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猜测,思考,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剪、拼、画、算的过程,经历了把圆拼成与它面积相等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
正当我准备组织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兴奋的声音高高地传出来:"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哦?"全班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全部集中到这个平时说话不多的学生身上。在我的鼓励下,他说,"我把圆拼成了与它面积相等的近似三角形。"我让他带着自己拼成的三角形,在展示台说说自己的思路:"我拼成的三角形底用了4块扇形,共高4层。三角形的底正好是14C,高是4r,三角形的面积S= 14C×4r×12 = ×2∏r×4r×12 =∏r2,由于三角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所以圆的面积S=∏r2。"我心中不禁暗暗为这位学生清晰的思路喝彩,但我没有直接肯定,而是把问题再次抛给学生:"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推理过程对不对?请各小组想办法验证。"学生的探究激情再次被点燃,课堂上的探究气氛空前高涨,当验证结果是正确的时候,大家情不自禁地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这位学生。这时,又有一个声音冒出来:"老师,我还可以拼成梯形!"学生们不禁安静下来,这位小女孩一边板书一边头头是道地说出她的思考过程:"我拼成的梯形下底共5块扇形,即516C,上底是3块,即 316C,高2层,即高是2r。梯形的面积S=( 516C 316 C) ×2r× 12= 816×2∏r×2r×12 =∏r2。因为梯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所以圆的面积也是S=∏r2。"话音刚落,全班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放手学生操作,体现自主学习过程。
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而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教学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学习拼图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再进行拼图练习。拼图时循序渐进,先让学生用两块、三块拼,再用四到六块,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最后用七块拼成美丽的图案。先让学生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拼出来的图形之多、之精彩让人惊讶!
三、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知识。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无法使用,这就是教育的失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的。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交电费、水费、算电话费等实际问题;又如上文提到的《按比例分配》中,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后,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赚钱后两位叔叔非常高兴,决定拿出300元按1:2的比例购买鱼和肉来请客庆祝,你能算出买鱼和肉各多少钱吗?接着又提出:请客只买鱼和肉还不行啊,两人又把这300元重新进行分配,买鱼、买肉和其它配菜的比是1:2:7,那么,买鱼、肉和其它配菜又各是多少元?通过这样的题目设计,学生不仅循序渐进地学到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整节课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别人的过程!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2001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激扬生命》?郭思乐?2007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3]《自主学习的理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