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让学生与文本精彩对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要求说明阅读需要靠学生自己完成,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阅读,与文本来个亲密接触,进行精彩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圈点勾画的“批注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能促进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四种“阅读批注”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总结以供同仁借鉴。
  一.质疑式批注,对文本追根究底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才会让他们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冬阳 童年 骆驼队》时,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就疑窦顿生,他们在题边批注:为什么三个毫无关联的名词,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文题?这样的质疑,恰恰是阅读本文要解决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细品读。最后形成共识:“《冬阳 童年 骆驼队》展示了一幅温暖而丰厚的背景,三个词犹如三幅美丽的画面,组成了林海音童年的基调,温暖,美好,新奇。”学生在带着质疑去品读,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阅读过程就是一种阅读思考、挑战、探索的过程。
  二.感想式批注,对文本浮想联翩
  感想式批注就是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时,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记下学生读课文时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等。在课堂上就会形成学生与课文对话的舞台。如学生读了《海伦·凯勒》中“1990年,海伦考上了大学”这一句后,做感想式批注:“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终于获得了成功,我为你高兴!”“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居然考上了大学,真是不简单!”等。这些各不相同的批注,是学生个性阅读的体现。
  这种感想式的批注,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和把握文章的主旨,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感悟的好习惯,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行为。
  三.评价式批注,对文本评头论足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注意鼓励并提倡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对文中人物、写作方法乃至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出评价式批注。这里的评价包括两种,一种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例如,学习《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引导:对文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你想写下哪些词赞颂他?同学们纷纷写下:大义凛然、不畏强暴、正义的化身……还有一种是对语言文字(修辞、用词、句式等)的点评,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例如在《桥》第一段中学生写出了这样批注:作者这些句子多采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像泼。像倒。”等词句让我们真切形象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作者这种精练的语言突出了当时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评价式批注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敢对文本“说三道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填补式批注,为文本锦上添花
  文本中会留一些“空白”,留一些思维的空间,如文本常见的省略号,感叹号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落笔填补空白。如《穷人》一课,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读了几次后学生就有感触,并作了批注: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十分紧张、担忧,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学生已经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中以上批注式阅读能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与文本、作者精彩对话,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思想、自主的精神,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
  叶梨仙,教师,现居浙江开化。
其他文献
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根除那种“伪交际”、“伪口语”、“伪教学”的症状,把我们的口语教学转向真正的一种学生生活,让这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我和孩子们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我前几天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细心观察春天到来时,你发现了什么?并说说有什么感受。这是我为了本单元的作文写“春”而布置的。我没有给孩子们透漏要写作文的事,我知道,一提起作文,孩子们不免有些不太喜欢,特别是
《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平等对话”,强调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达到激活学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师的目的。下面我结合几年的课堂教学谈一谈如何进行平等对话。  一.为他打开兴趣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通常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一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斯多德语)”,另一方面,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普遍对作文怀有畏惧的心理,许多家长孩子为此头疼,教师也是怨声满天。尤其是三年级作文刚入门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作文本来是五味俱全的美味,如今成了苍白无味的蜡团,造成孩子消极作文的心理。如何让孩子轻松入门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勇当伯乐,善于发现亮点  1.降低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精心预设,而动态生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开放性的空间,动态性氛围,因而课前预设不管多充分,也难以估测到一些小插曲,小“意外”。对于这些预设之外的“意外”,教师是置之不理,还是相机诱导,这就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机智。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让课堂绽放光彩,焕发生命活力,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动态资源,动态生成。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抓住生成资源,如何实现
在语文教学中,我将“随文识字”的理念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看看通过我的实践,对学生理解记忆字词,帮助阅读是否起到帮助。教学的过程分为三大块:通过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导入课题;初读课文时,将字词与段落融合,相机理解,在朗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并布置作业。  例1:  1.听儿童歌曲《丑小鸭》,出示歌词“鸭子、天鹅”,指名朗读  老师:观察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入门的拐杖。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青少年由于是“有主动性的人”,所以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正因为兴趣被视为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所以教师在启发学生作文时,也应千方百计调动起他们提笔的勇气和兴趣。自然,调动学生兴趣的做法,是贯穿在作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里的。比如要写一篇游记,命题前先引导学
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学长河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处处彰显着语言文学的魅力。语文既有极富人文情怀的一面又有现实工具的特点,这就决定着语文要比其他的科学更丰富多彩更趣意盎然。按道理来讲,学习文言文本该是件“乐事”,但教学中大部分高中生却对文言文“谈虎色变”、心生恐惧,这是为什么?  心态决定一切。学生的文言文学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怕学。为什么怕学?因为难学。如何让学生燃起的不是恐惧还是兴趣,我觉得要烧好这三把火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现在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
《史记》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财富,它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史记》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高考优秀作文在巧妙运用《史记》素材上和语言锤炼上,为学生平时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收集,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以提高学生应试作文的写作能力。  《(史记)选读》中的素材非常丰富,在高考的佳作中运用得很多,像司马迁、周公、孔子、项羽、刘邦、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