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要求说明阅读需要靠学生自己完成,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阅读,与文本来个亲密接触,进行精彩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圈点勾画的“批注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能促进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四种“阅读批注”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总结以供同仁借鉴。
一.质疑式批注,对文本追根究底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才会让他们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冬阳 童年 骆驼队》时,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就疑窦顿生,他们在题边批注:为什么三个毫无关联的名词,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文题?这样的质疑,恰恰是阅读本文要解决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细品读。最后形成共识:“《冬阳 童年 骆驼队》展示了一幅温暖而丰厚的背景,三个词犹如三幅美丽的画面,组成了林海音童年的基调,温暖,美好,新奇。”学生在带着质疑去品读,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阅读过程就是一种阅读思考、挑战、探索的过程。
二.感想式批注,对文本浮想联翩
感想式批注就是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时,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记下学生读课文时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等。在课堂上就会形成学生与课文对话的舞台。如学生读了《海伦·凯勒》中“1990年,海伦考上了大学”这一句后,做感想式批注:“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终于获得了成功,我为你高兴!”“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居然考上了大学,真是不简单!”等。这些各不相同的批注,是学生个性阅读的体现。
这种感想式的批注,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和把握文章的主旨,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感悟的好习惯,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行为。
三.评价式批注,对文本评头论足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注意鼓励并提倡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对文中人物、写作方法乃至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出评价式批注。这里的评价包括两种,一种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例如,学习《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引导:对文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你想写下哪些词赞颂他?同学们纷纷写下:大义凛然、不畏强暴、正义的化身……还有一种是对语言文字(修辞、用词、句式等)的点评,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例如在《桥》第一段中学生写出了这样批注:作者这些句子多采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像泼。像倒。”等词句让我们真切形象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作者这种精练的语言突出了当时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评价式批注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敢对文本“说三道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填补式批注,为文本锦上添花
文本中会留一些“空白”,留一些思维的空间,如文本常见的省略号,感叹号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落笔填补空白。如《穷人》一课,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读了几次后学生就有感触,并作了批注: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十分紧张、担忧,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学生已经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中以上批注式阅读能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与文本、作者精彩对话,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思想、自主的精神,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
叶梨仙,教师,现居浙江开化。
在阅读教学中圈点勾画的“批注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能促进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四种“阅读批注”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总结以供同仁借鉴。
一.质疑式批注,对文本追根究底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才会让他们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冬阳 童年 骆驼队》时,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就疑窦顿生,他们在题边批注:为什么三个毫无关联的名词,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文题?这样的质疑,恰恰是阅读本文要解决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细品读。最后形成共识:“《冬阳 童年 骆驼队》展示了一幅温暖而丰厚的背景,三个词犹如三幅美丽的画面,组成了林海音童年的基调,温暖,美好,新奇。”学生在带着质疑去品读,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阅读过程就是一种阅读思考、挑战、探索的过程。
二.感想式批注,对文本浮想联翩
感想式批注就是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时,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记下学生读课文时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等。在课堂上就会形成学生与课文对话的舞台。如学生读了《海伦·凯勒》中“1990年,海伦考上了大学”这一句后,做感想式批注:“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终于获得了成功,我为你高兴!”“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居然考上了大学,真是不简单!”等。这些各不相同的批注,是学生个性阅读的体现。
这种感想式的批注,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和把握文章的主旨,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感悟的好习惯,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行为。
三.评价式批注,对文本评头论足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注意鼓励并提倡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对文中人物、写作方法乃至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出评价式批注。这里的评价包括两种,一种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例如,学习《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引导:对文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你想写下哪些词赞颂他?同学们纷纷写下:大义凛然、不畏强暴、正义的化身……还有一种是对语言文字(修辞、用词、句式等)的点评,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例如在《桥》第一段中学生写出了这样批注:作者这些句子多采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像泼。像倒。”等词句让我们真切形象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作者这种精练的语言突出了当时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评价式批注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敢对文本“说三道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填补式批注,为文本锦上添花
文本中会留一些“空白”,留一些思维的空间,如文本常见的省略号,感叹号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落笔填补空白。如《穷人》一课,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读了几次后学生就有感触,并作了批注: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十分紧张、担忧,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学生已经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中以上批注式阅读能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与文本、作者精彩对话,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思想、自主的精神,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
叶梨仙,教师,现居浙江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