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高校16所室外运动场地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场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以及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6所高校室外运动场地大部分是自由式开放,室外运动场地的利用率参差不起,开放时间的安排缺乏科学性,同时有偿开放规模小,开放率低下,服务内容匮乏,形式过于单一,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管理知识与技能,同时场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方案,室外运动场地的管理相对无序,建议采用专业化团队管理模式来管理高校的室外运动场地。
关键词:高校;室外运动场地;资源利用;管理模式;现状;对策
一、选题依据
各大高校运动场地有限,其管理制度更是不完善。上课与课外锻炼相冲突,并且经常有意外发生。特别是附近小区的居民,经常带领孩子到运动场地上玩耍,在上课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各大高校非常有必要完善场地管理制度。还有很多人不注意保护运动设施,经常有运动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持良好的运动健身环境,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合理地使用体育场地和设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十六所大学的体育场地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l2.0和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在进行了常规统计处理。
3.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教师、学生、体育场馆领导、以及群众问卷。
4.实地考查
深入高校体育场地的一线,对体育场地的分布、数量、场馆制度、收费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5.专家访谈法
对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面对面或者电话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室外体育场地数量现状
至2010年12月,16所高校的室外体育场地1312个,平均每所学校82个,并且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还在不断完善。从数量上来说,高校室外体育场地拥有量与其发达省市高校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应配备室外田径场4个,篮、排、网球场80个,健身器械区若干,25×50㎡室外标准游泳池2个,风雨操场2个的基本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表3.1高校室外体育场地状况一览表(N=16)
高校室外体育场地仅仅勉强能够满足大学生锻炼、教学与训练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高校之间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规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还有些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上没有达到相应标准,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需要。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场地设置单一,导致一些学生十分喜好的运动项目无法如愿(如游泳)。
(二)高校室外体育场地开放现状
通过2004年9月份第五次对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统计结果表明,在我国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一共有28741个,高校体育场地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如果仅仅依靠体育系统的体育场地,满足教育系统以外82.15%广大群众的体育活动需要是远远不能实现的。因此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是我国解决社会体育场地不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驻济高校室外体育场地开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控制式开放,主要是控制那些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场地,按管理条例来开放使用,这些场地主要用于竞赛训练教学;自由式开放,设施简单、损耗较大,24小时让学生或外界人士自由使用;收费式开放,针对那些学生或外界人士感兴趣、消耗成本高的项目来采取有偿服务,达到以场养场、减轻学校负担的目的。
3.2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形式及开放时间表(N=16)
从表3.2中可以看出16所大学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较充分开展,但是在各高校体育资金紧张的今天以及为了控制了场馆设备和设施的损坏,保证体育教学以及训练竞赛的需要,68.8%的高校之间基本上都采取了控制式和收费式的开放形式。
(1)高校体育场地无偿开放的现状
目前16所大学的体育场馆的无偿开放对象基本上是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占77.4%,教师占20.2%,而校外人士仅仅占3.4%。在调查中除发现有2所大学每周每天早上一、二节都安排体育课程外,剩余的14所高校在这个时间段都没有安排体育课,这就出现了在早上一二节的时候体育场地几乎没有人,而在其他时间段体育场地人口密度过大的现象,尤其是下午时间。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对课程时间缺乏科学性安排,造成单位时间内体育场地的使用出现了“头轻脚重”的现象。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由于教师自身的种种原因参加锻炼的人数和次数远远不(下转第79页)(上接第75页)及学生,而周边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不高,再加上地理环境等因素来参加体育锻炼的校外人士很少,因此在大学城看到几乎是清一色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
图3.1高校体育场地节假日教师、学生、职工人流量情况
(2)高校体育场地有偿开放的现状
根据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高校体育场地有偿开放的情况很不乐观,在7所高校的体育场地执行有偿开放的项目有限,服务的内容匮乏,服务的范围和对象相对狭隘。
表3.3有偿开放的项目的参与者的比例(%)
(三)高校体育场地管理模式的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16所高校在经营管理上有3种模式:9所以体育部门下设的场馆中心管理为主,6所后勤部门管理,1所实施企业化专业管理。7所高校都是在满足学校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基础上进行有偿开放,另外9所没有任何形式的对外开放。有些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管理部门为体育学院下设的场馆中心,其资源仅限于满足教学训练的需求,没有任何形式的开放运营。这不但限制了学校师生和周边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因为这些场馆的养护资金较大,也给学校财政带来了困难。
(四)高校体育场地专业化团队管理模式的研究
高校体育场地既有为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比赛、课外体育活动服务的主体功能,又有对校内外各类人群开放的附属功能。21世纪的企业经营中,最具竞争力的东西是凝聚力,根据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实际情况,采用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团队来管理体育场地是十分必要的,这能对体育场地进行最大化的资源发掘。
图3.2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设想机构
办公室负责信息的上传下达,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档案管理;财务部门负责本部门财务收支,广告部门负责与体育场馆有关的广告业务和宣传工作,业务部门负责联系各项经营业务,经营部门负责体育场馆各项经营业务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任务的管理。物业部门主要负责体育场馆日常的各项工作,维护部门主要负责场馆器材设备设施的维修和护理。
(五)结论
(1)高校室外运动场地以小型化,中低水平为主,但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和全民的健身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
(2)高校室外运动场地开发与管理以“教学为主,创收为辅”为理念,坚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以行政性的管理体制为主;对外开放的形式包括无偿开放、部分有偿开放以及租赁开放三种形式;场地的管理经营模式有体育部主营、场馆中心委员会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四种模式。
(3)高校室外运动场地开发与管理存在领导观念不一,管理体制新旧模式并存,场地数量不足,有偿开放的附属服务范围小等问题,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场地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案、有力的宣传和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处于相对无序状态,制约了体育场的管理模式的良性发展。
(4)坚持学生为本,合理、科学的安排体育课程时间,使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拥有一个宽敞,安全的体育环境,组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专业团队。
参考文献:
[1]刘官元,吴胜涛等.普通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J].体育学刊,2006(3).
[2]张勇等.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
[3]杨朝舞.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及改革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9).
[4]韩海军,徐玖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5]杨赳赳.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发展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
关键词:高校;室外运动场地;资源利用;管理模式;现状;对策
一、选题依据
各大高校运动场地有限,其管理制度更是不完善。上课与课外锻炼相冲突,并且经常有意外发生。特别是附近小区的居民,经常带领孩子到运动场地上玩耍,在上课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各大高校非常有必要完善场地管理制度。还有很多人不注意保护运动设施,经常有运动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持良好的运动健身环境,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合理地使用体育场地和设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十六所大学的体育场地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l2.0和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在进行了常规统计处理。
3.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教师、学生、体育场馆领导、以及群众问卷。
4.实地考查
深入高校体育场地的一线,对体育场地的分布、数量、场馆制度、收费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5.专家访谈法
对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面对面或者电话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室外体育场地数量现状
至2010年12月,16所高校的室外体育场地1312个,平均每所学校82个,并且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还在不断完善。从数量上来说,高校室外体育场地拥有量与其发达省市高校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应配备室外田径场4个,篮、排、网球场80个,健身器械区若干,25×50㎡室外标准游泳池2个,风雨操场2个的基本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表3.1高校室外体育场地状况一览表(N=16)
高校室外体育场地仅仅勉强能够满足大学生锻炼、教学与训练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高校之间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规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还有些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上没有达到相应标准,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需要。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场地设置单一,导致一些学生十分喜好的运动项目无法如愿(如游泳)。
(二)高校室外体育场地开放现状
通过2004年9月份第五次对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统计结果表明,在我国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一共有28741个,高校体育场地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如果仅仅依靠体育系统的体育场地,满足教育系统以外82.15%广大群众的体育活动需要是远远不能实现的。因此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是我国解决社会体育场地不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驻济高校室外体育场地开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控制式开放,主要是控制那些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场地,按管理条例来开放使用,这些场地主要用于竞赛训练教学;自由式开放,设施简单、损耗较大,24小时让学生或外界人士自由使用;收费式开放,针对那些学生或外界人士感兴趣、消耗成本高的项目来采取有偿服务,达到以场养场、减轻学校负担的目的。
3.2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形式及开放时间表(N=16)
从表3.2中可以看出16所大学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较充分开展,但是在各高校体育资金紧张的今天以及为了控制了场馆设备和设施的损坏,保证体育教学以及训练竞赛的需要,68.8%的高校之间基本上都采取了控制式和收费式的开放形式。
(1)高校体育场地无偿开放的现状
目前16所大学的体育场馆的无偿开放对象基本上是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占77.4%,教师占20.2%,而校外人士仅仅占3.4%。在调查中除发现有2所大学每周每天早上一、二节都安排体育课程外,剩余的14所高校在这个时间段都没有安排体育课,这就出现了在早上一二节的时候体育场地几乎没有人,而在其他时间段体育场地人口密度过大的现象,尤其是下午时间。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对课程时间缺乏科学性安排,造成单位时间内体育场地的使用出现了“头轻脚重”的现象。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由于教师自身的种种原因参加锻炼的人数和次数远远不(下转第79页)(上接第75页)及学生,而周边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不高,再加上地理环境等因素来参加体育锻炼的校外人士很少,因此在大学城看到几乎是清一色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
图3.1高校体育场地节假日教师、学生、职工人流量情况
(2)高校体育场地有偿开放的现状
根据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高校体育场地有偿开放的情况很不乐观,在7所高校的体育场地执行有偿开放的项目有限,服务的内容匮乏,服务的范围和对象相对狭隘。
表3.3有偿开放的项目的参与者的比例(%)
(三)高校体育场地管理模式的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16所高校在经营管理上有3种模式:9所以体育部门下设的场馆中心管理为主,6所后勤部门管理,1所实施企业化专业管理。7所高校都是在满足学校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基础上进行有偿开放,另外9所没有任何形式的对外开放。有些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管理部门为体育学院下设的场馆中心,其资源仅限于满足教学训练的需求,没有任何形式的开放运营。这不但限制了学校师生和周边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因为这些场馆的养护资金较大,也给学校财政带来了困难。
(四)高校体育场地专业化团队管理模式的研究
高校体育场地既有为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比赛、课外体育活动服务的主体功能,又有对校内外各类人群开放的附属功能。21世纪的企业经营中,最具竞争力的东西是凝聚力,根据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实际情况,采用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团队来管理体育场地是十分必要的,这能对体育场地进行最大化的资源发掘。
图3.2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设想机构
办公室负责信息的上传下达,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档案管理;财务部门负责本部门财务收支,广告部门负责与体育场馆有关的广告业务和宣传工作,业务部门负责联系各项经营业务,经营部门负责体育场馆各项经营业务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任务的管理。物业部门主要负责体育场馆日常的各项工作,维护部门主要负责场馆器材设备设施的维修和护理。
(五)结论
(1)高校室外运动场地以小型化,中低水平为主,但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和全民的健身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
(2)高校室外运动场地开发与管理以“教学为主,创收为辅”为理念,坚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以行政性的管理体制为主;对外开放的形式包括无偿开放、部分有偿开放以及租赁开放三种形式;场地的管理经营模式有体育部主营、场馆中心委员会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四种模式。
(3)高校室外运动场地开发与管理存在领导观念不一,管理体制新旧模式并存,场地数量不足,有偿开放的附属服务范围小等问题,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场地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案、有力的宣传和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处于相对无序状态,制约了体育场的管理模式的良性发展。
(4)坚持学生为本,合理、科学的安排体育课程时间,使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拥有一个宽敞,安全的体育环境,组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专业团队。
参考文献:
[1]刘官元,吴胜涛等.普通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J].体育学刊,2006(3).
[2]张勇等.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
[3]杨朝舞.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及改革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9).
[4]韩海军,徐玖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5]杨赳赳.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发展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