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占学生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是学校中最有规律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尤其是语文课,它所占的课时最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全频道”式参与和接受。
一、多動口
在小学语文课上,我们往往会看到争着发言的场面,也有不听老师讲课在下面窃窃私语的现象。喜欢动口是小学生的天性,那么作为我们教师何不让学生说个痛快呢?如何让学生想说、能说、会说呢?
首先,多读书,一篇文章先让学生自己读,要求学生读后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予以鼓励。做到读后能悟,学生自己悟出课文中传神的字字句句;读后能仿,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进行仿说。
其次,多争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碰撞,精心设计教师与学生碰撞情景。如教师运用故意示错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而教师“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还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产生碰撞。语文教学中,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创设情景,让学生与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锻炼学生的口才,增强明辨是非能力。
第三,多提问、多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发言的次数毕竟有限,分小组讨论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动嘴的机会,教师不应吝惜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二、多动手
一部分老师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把原本课堂上能完成、应该完成的作业布置为课外作业。由于课堂上老师不厌其烦地占去了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不得不把“提高质量”的愿望寄托在课外,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效果也往往不如人意,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多给与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
首先,是培养学生圈圈、划划、记记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自学课文,思考问题的时候,动手在书上圈圈、划划、记记,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是动手进行实践演示。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可动手实践演示的内容,如《乌鸦喝水》、《皮球浮起来了》、《秋天的画》等。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安排演示实践画画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三,是每节课动手做作业,做练习。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主要形式。通过作业练习及时反馈、及时点评,纠正错误。多年的实践证明,及时反馈要比延时反馈好。
三、多动脑
平时,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脑想一想,学习更应如此,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
首先,注意思维方法的渗透。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为了适应语文教学的不同需要,思维活动不会也不可能只用某一种刻板的固定的模式,而应呈现多种形式。如定位思考、换位思考、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让学生从小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语文,重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明白了,遇到类似的文章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自己去解决问题。当然学无定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最佳途径、方法。当学生走错了路时候,教师要把好方向,做好向导。
以上所述“三动”,在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方面,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617200四川省米易县柳贤学校)
一、多動口
在小学语文课上,我们往往会看到争着发言的场面,也有不听老师讲课在下面窃窃私语的现象。喜欢动口是小学生的天性,那么作为我们教师何不让学生说个痛快呢?如何让学生想说、能说、会说呢?
首先,多读书,一篇文章先让学生自己读,要求学生读后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予以鼓励。做到读后能悟,学生自己悟出课文中传神的字字句句;读后能仿,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进行仿说。
其次,多争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碰撞,精心设计教师与学生碰撞情景。如教师运用故意示错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而教师“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还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产生碰撞。语文教学中,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创设情景,让学生与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锻炼学生的口才,增强明辨是非能力。
第三,多提问、多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发言的次数毕竟有限,分小组讨论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动嘴的机会,教师不应吝惜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二、多动手
一部分老师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把原本课堂上能完成、应该完成的作业布置为课外作业。由于课堂上老师不厌其烦地占去了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不得不把“提高质量”的愿望寄托在课外,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效果也往往不如人意,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多给与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
首先,是培养学生圈圈、划划、记记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自学课文,思考问题的时候,动手在书上圈圈、划划、记记,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是动手进行实践演示。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可动手实践演示的内容,如《乌鸦喝水》、《皮球浮起来了》、《秋天的画》等。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安排演示实践画画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三,是每节课动手做作业,做练习。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主要形式。通过作业练习及时反馈、及时点评,纠正错误。多年的实践证明,及时反馈要比延时反馈好。
三、多动脑
平时,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脑想一想,学习更应如此,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
首先,注意思维方法的渗透。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为了适应语文教学的不同需要,思维活动不会也不可能只用某一种刻板的固定的模式,而应呈现多种形式。如定位思考、换位思考、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让学生从小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语文,重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明白了,遇到类似的文章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自己去解决问题。当然学无定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最佳途径、方法。当学生走错了路时候,教师要把好方向,做好向导。
以上所述“三动”,在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方面,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617200四川省米易县柳贤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