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论了如何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探索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在不拘一格的音乐欣赏形式中,面向全体学生,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选择最佳方式,将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在多重感知中理解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浸润、美化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 键 词】欣赏 探索 审美 兴趣 方式 情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音乐教学的内容是新的,教学理念是新的,思路是新的。初中音乐欣赏是有规律可循的,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常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音乐史、名人轶事、故事会、文学等,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有悖于音乐欣赏的规律和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努力探索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新途径,取得了一些体会。
一、以审美为核心,在听觉感知中理解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音乐美是毫无疑问的,但它美在哪里,如何去发现和鉴赏,恐怕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发现美、理解美进而再去创造美,把美融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社会充满美,生活洋溢着美,这是新课程标准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在听觉感知中理解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基础。
1、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音乐语言、情感是借助音乐各要素的表现功能综合表达的。倾听音乐时引导学生分析速度、力度对音乐作品的影响,音乐中的强弱变化起到的作用,各部分旋律所创造的不同意境等十分重要。如欣赏民族音乐《喜洋洋》和《江河水》,前者用较快的速度、较强的力度音量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后者则用缓慢的速度、强弱对比的力度,雄浑苍健,胸中迸发的怒潮如江河横溢,一泻千里。而古曲《春江花月夜》则通过中速抒情、力度适中的音响,使人感受到和谐、细腻、幽远、宁静的东方古典韵味,清新典雅。又如圣桑的《天鹅》,大提琴用慢板速度奏出主题,钢琴用分解和弦加以衬托,让人联想到碧波荡漾的湖水以及圣洁、忧郁、高雅的天鹅。《野蜂飞舞》则用快速的半音阶旋律线条,描绘出时时野蜂上下飞舞、盘旋环绕的生动画面。听一段节奏优美的乐曲会使人舒心愉快,产生美好的遐想,听一段节奏强劲的乐曲会使人具有眼前一片光明、冲破重重困难、奔向光明彼岸的信念。学生通过倾听这些乐曲,感知到音乐语言鲜明的变化,经历了愉快、悲伤、愤怒、激昂、同情等不同的心理体验,深受教育,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审美体验
初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具备一定的分析、思考、判断和创新能力,因此,欣赏时可多以讨论、介绍的方式进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比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贯穿全曲的节奏型“××××O”象征了什么?作品两次出现高潮表达了纤夫们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谈谈你与纤夫有什么不同?逐步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又如欣赏组曲《图画展览会》之《牛车》,可以这样启发学生:音乐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车?什么样的路?然后教师可以控制教学步骤和节奏,抓住时机,循循善诱,逐一去解决。这样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在欣赏音乐的愉悦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交谈各自的感受,教学效果肯定不错。
二、以兴趣为动力,选择音乐欣赏最佳方式
著名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机,教师要考虑从学生体验音乐的过程出发,找出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欣赏戏曲音乐,我从歌曲“说唱脸谱”切入,教师演唱“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我看到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通俗易学,妙趣横生。然后让学生学习一些京剧的表演动作、念白、锣鼓经等,体会唱、念、做、打等表演艺术的美妙。舞剧音乐的欣赏,我利用电视播放传统的、经典的民族舞和现代舞剧的片段,象《宝莲灯》、《丝路花雨》以及《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分析它们从舞台布景、灯光、道具到服装、表演、音乐等的不同,感受民族乐队和现代乐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魅力,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欣赏中国的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阿炳的身世及主要作品,对比阿炳与贝多芬的共同之处——失明与失聪,一位是十八世纪的德国作曲家、一位是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民间艺人,都活了五十七岁等。课堂上通过欣赏、比较,感受音乐从沉思到悲愤、从愤怒到怒号的感情,并引用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说:“具有断肠之感,是应该跪着听的。”加深学生对作曲家及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阿炳及他的作品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现实意义。在欣赏教学中,从哪里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音乐,从哪里入手可以体会音乐作品的风格、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要用心琢磨,巧妙安排。切入方式和欣赏方法是吸引学生倾听音乐的有力手段,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对于一些篇幅较大的音乐作品,象《梁祝》、《百年沧桑》等,教师要研究哪些需要完整听,哪些需要重点听,哪些需要反复听,哪些是学生自己能把握和理解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的,哪些地方需要提问,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学生对它的思考是否能够指向音乐本体等。柏拉图说:“节奏和乐调具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来浸润心灵,心灵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样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可见,倾听音乐要更多地针对“音乐”的特点来进行,每部音乐作品,教师要根据其内涵,找到相应的切入点,选择进入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
三、面向全体学生,拓展欣赏空间
在欣赏过程中,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其它姐妹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或意象之音质交错、灵活变通,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艺术思维和审美能力。不局限于教科书里的内容,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等手段,扩大信息量,强调音乐文化,淡化音乐知识和技能,达到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音乐与造型艺术
作曲家发挥音乐表现要素蕴涵的造型功能,运用“绘声绘色”的表现手法,并借助欣赏者的联想,从而塑造出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者作曲家受直观的绘画作品影响,运用音乐来表现画面的视觉形象和意境。如汪立三的钢琴独奏曲《涛声》,是作者观赏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画展后而作。欣赏时,我启发学生再用绘画来表现音乐,由于音乐的多义性、朦胧性,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创作的空间,同学们理解音乐后的绘画作品各有特色,有的突出小舟,有的突出大海,有的着重于人的描写。董菲同学画的“作品”深受学生喜爱,课后崔恩泽同学这样写道:“这幅作品的背景是一望无垠的大海,作者寥寥数笔勾画出了大海的轮廓,尽管出现在画面上的只是几卷波涛,但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的狂风怒号、波浪冲天的惊心动魂。正当我们被海的浩瀚所慑服时,作品上不同寻常的一点刺痛了我们的眼睛,那是一叶小舟,一叶冲向波峰、驾驭波涛的小舟!……难道我们就只能把鉴真当作先哲那样顶礼膜拜吗?不,我们应该把鉴真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排除万难,奋力前进的精神,并把它作为自己身处逆境时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2、音乐与舞蹈
管弦乐《蓝色多瑙河》的教学,我录制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演出实况: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艺术格调高雅,形式生动活泼,尼可劳斯?哈农库特的指挥狂放洒脱,充满青春活力,维也纳广播公司插入的录像节目展示了多瑙河美丽的风光,把音樂与历史、地理、人文风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令人赏心悦目。
3、音乐与电影电视
课前我收集了一些有关影像资料,象中国四大名著主题曲的演唱、影视画面的音乐联奏等,课堂上在适当的时候展示给学生我还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收集自己喜爱的影视音乐并演唱、演奏,通过看、唱、奏、议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影视音乐的社会价值,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4、音乐与诗歌。我把音、诗、画加以整合,石叔诚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诗歌《黄河吟》以及汹涌澎湃的母亲河——黄河融为一体,做成课件,来欣赏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又如《琵琶行》的欣赏,先让学生朗诵、理解白居易的诗,感受“轻拢慢捻抹复挑”的琵琶演奏技巧,以及“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意境,然后再欣赏张晓峰的琵琶协奏曲。
总之,音乐欣赏方式是多样的,无论学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哪个层次的积极影响,如感官的愉悦、对音乐形式的赞叹、联想翩翩、想象幻想、情感体验、理性思考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都是具有价值的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人教版
(作者单位:222100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
【关 键 词】欣赏 探索 审美 兴趣 方式 情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音乐教学的内容是新的,教学理念是新的,思路是新的。初中音乐欣赏是有规律可循的,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常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音乐史、名人轶事、故事会、文学等,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有悖于音乐欣赏的规律和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努力探索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新途径,取得了一些体会。
一、以审美为核心,在听觉感知中理解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音乐美是毫无疑问的,但它美在哪里,如何去发现和鉴赏,恐怕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发现美、理解美进而再去创造美,把美融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社会充满美,生活洋溢着美,这是新课程标准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在听觉感知中理解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基础。
1、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音乐语言、情感是借助音乐各要素的表现功能综合表达的。倾听音乐时引导学生分析速度、力度对音乐作品的影响,音乐中的强弱变化起到的作用,各部分旋律所创造的不同意境等十分重要。如欣赏民族音乐《喜洋洋》和《江河水》,前者用较快的速度、较强的力度音量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后者则用缓慢的速度、强弱对比的力度,雄浑苍健,胸中迸发的怒潮如江河横溢,一泻千里。而古曲《春江花月夜》则通过中速抒情、力度适中的音响,使人感受到和谐、细腻、幽远、宁静的东方古典韵味,清新典雅。又如圣桑的《天鹅》,大提琴用慢板速度奏出主题,钢琴用分解和弦加以衬托,让人联想到碧波荡漾的湖水以及圣洁、忧郁、高雅的天鹅。《野蜂飞舞》则用快速的半音阶旋律线条,描绘出时时野蜂上下飞舞、盘旋环绕的生动画面。听一段节奏优美的乐曲会使人舒心愉快,产生美好的遐想,听一段节奏强劲的乐曲会使人具有眼前一片光明、冲破重重困难、奔向光明彼岸的信念。学生通过倾听这些乐曲,感知到音乐语言鲜明的变化,经历了愉快、悲伤、愤怒、激昂、同情等不同的心理体验,深受教育,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审美体验
初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具备一定的分析、思考、判断和创新能力,因此,欣赏时可多以讨论、介绍的方式进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比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贯穿全曲的节奏型“××××O”象征了什么?作品两次出现高潮表达了纤夫们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谈谈你与纤夫有什么不同?逐步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又如欣赏组曲《图画展览会》之《牛车》,可以这样启发学生:音乐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车?什么样的路?然后教师可以控制教学步骤和节奏,抓住时机,循循善诱,逐一去解决。这样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在欣赏音乐的愉悦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交谈各自的感受,教学效果肯定不错。
二、以兴趣为动力,选择音乐欣赏最佳方式
著名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机,教师要考虑从学生体验音乐的过程出发,找出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欣赏戏曲音乐,我从歌曲“说唱脸谱”切入,教师演唱“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我看到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通俗易学,妙趣横生。然后让学生学习一些京剧的表演动作、念白、锣鼓经等,体会唱、念、做、打等表演艺术的美妙。舞剧音乐的欣赏,我利用电视播放传统的、经典的民族舞和现代舞剧的片段,象《宝莲灯》、《丝路花雨》以及《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分析它们从舞台布景、灯光、道具到服装、表演、音乐等的不同,感受民族乐队和现代乐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魅力,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欣赏中国的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阿炳的身世及主要作品,对比阿炳与贝多芬的共同之处——失明与失聪,一位是十八世纪的德国作曲家、一位是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民间艺人,都活了五十七岁等。课堂上通过欣赏、比较,感受音乐从沉思到悲愤、从愤怒到怒号的感情,并引用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说:“具有断肠之感,是应该跪着听的。”加深学生对作曲家及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阿炳及他的作品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现实意义。在欣赏教学中,从哪里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音乐,从哪里入手可以体会音乐作品的风格、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要用心琢磨,巧妙安排。切入方式和欣赏方法是吸引学生倾听音乐的有力手段,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对于一些篇幅较大的音乐作品,象《梁祝》、《百年沧桑》等,教师要研究哪些需要完整听,哪些需要重点听,哪些需要反复听,哪些是学生自己能把握和理解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的,哪些地方需要提问,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学生对它的思考是否能够指向音乐本体等。柏拉图说:“节奏和乐调具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来浸润心灵,心灵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样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可见,倾听音乐要更多地针对“音乐”的特点来进行,每部音乐作品,教师要根据其内涵,找到相应的切入点,选择进入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
三、面向全体学生,拓展欣赏空间
在欣赏过程中,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其它姐妹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或意象之音质交错、灵活变通,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艺术思维和审美能力。不局限于教科书里的内容,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等手段,扩大信息量,强调音乐文化,淡化音乐知识和技能,达到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音乐与造型艺术
作曲家发挥音乐表现要素蕴涵的造型功能,运用“绘声绘色”的表现手法,并借助欣赏者的联想,从而塑造出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者作曲家受直观的绘画作品影响,运用音乐来表现画面的视觉形象和意境。如汪立三的钢琴独奏曲《涛声》,是作者观赏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画展后而作。欣赏时,我启发学生再用绘画来表现音乐,由于音乐的多义性、朦胧性,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创作的空间,同学们理解音乐后的绘画作品各有特色,有的突出小舟,有的突出大海,有的着重于人的描写。董菲同学画的“作品”深受学生喜爱,课后崔恩泽同学这样写道:“这幅作品的背景是一望无垠的大海,作者寥寥数笔勾画出了大海的轮廓,尽管出现在画面上的只是几卷波涛,但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的狂风怒号、波浪冲天的惊心动魂。正当我们被海的浩瀚所慑服时,作品上不同寻常的一点刺痛了我们的眼睛,那是一叶小舟,一叶冲向波峰、驾驭波涛的小舟!……难道我们就只能把鉴真当作先哲那样顶礼膜拜吗?不,我们应该把鉴真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排除万难,奋力前进的精神,并把它作为自己身处逆境时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2、音乐与舞蹈
管弦乐《蓝色多瑙河》的教学,我录制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演出实况: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艺术格调高雅,形式生动活泼,尼可劳斯?哈农库特的指挥狂放洒脱,充满青春活力,维也纳广播公司插入的录像节目展示了多瑙河美丽的风光,把音樂与历史、地理、人文风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令人赏心悦目。
3、音乐与电影电视
课前我收集了一些有关影像资料,象中国四大名著主题曲的演唱、影视画面的音乐联奏等,课堂上在适当的时候展示给学生我还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收集自己喜爱的影视音乐并演唱、演奏,通过看、唱、奏、议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影视音乐的社会价值,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4、音乐与诗歌。我把音、诗、画加以整合,石叔诚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诗歌《黄河吟》以及汹涌澎湃的母亲河——黄河融为一体,做成课件,来欣赏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又如《琵琶行》的欣赏,先让学生朗诵、理解白居易的诗,感受“轻拢慢捻抹复挑”的琵琶演奏技巧,以及“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意境,然后再欣赏张晓峰的琵琶协奏曲。
总之,音乐欣赏方式是多样的,无论学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哪个层次的积极影响,如感官的愉悦、对音乐形式的赞叹、联想翩翩、想象幻想、情感体验、理性思考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都是具有价值的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人教版
(作者单位:222100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