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今天是一个没有笑声的黑白世界。些许雾气在天空中漂浮,北京的天气有些阴沉。灰蒙蒙的天气,像每一个闻听噩耗人的心情。
12月20日,平安夜前几天的清晨,一位艺术家走了——马季。相声大师,享年七十二岁。
有人撰文说“马季带着宇宙牌香烟来了,又带着宇宙牌香烟走了,他带走了一个时代,一个再也不会回来却也无法忘记的时代……”
怀念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这位相声大师曾经为我们留下的那些快乐的时光。作为马季先生的大弟子,姜昆一天中接到2000多个问候的电话。这其中,有朋友,有媒体,还有热爱马季的陌生人。
岁月无情,生老病死。在这个大师远去的时代,我们的目光总是充满了留恋与不舍:侯宝林走了,马三立走了,马季也走了。如今,相声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感慨的谈资,相声演员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家,他们是电视演员、是领导、是非著名的主持人、是小品演员、是贺岁大片的龙套演员。最后一位相声大师驾鹤西归,谁来继承衣钵?谁又来复兴相声?
几个月前,马季获得“终身艺术成就奖”之后曾说:“从艺一辈子,拿到这个奖,我要感谢人民!感谢相声的青春永驻。”
马季开启了新相声时代的大幕,是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是联姻电视的相声第一人。记忆中那个相声辉煌的年代,一家大小在电视屏幕前笑弯了腰,看那个胖乎乎、面目和蔼的马季说他的相直“同志们,有个事儿我跟大伙说说。我是宇宙卷烟厂的,我想给大伙推荐一种新型香烟,就是这个‘宇宙牌’香烟……”
“几十年一代风流笑洒人间鞠躬尽瘁;一刹那巨星隕落魂牵万众地动天悲。”在中国广播说唱团办公楼搭建的马季的灵堂里,从一楼到三楼的楼梯口,到处摆满了花圈花篮,一天便有数千人前来吊唁马季先生。
二
时间回转到50年前,1956年初,马季先生第一次登台演出,当时参加的是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马季参赛的相声曲目是《找对象》。相声讽刺一个以貌取人的青年个人,找朋友追求脸蛋漂亮,恋爱成了乱爱。这段相声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也取得了会演的一等奖。
获奖之后的马季再接再厉,准备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参赛的作品是《都不怨谁》。他讽刺的是某些邮政工人粗枝大叶,不负责任,屡屡出错,却总说是:“都不怨我。”到场观摩的相声大师侯宝林也极为赞赏,他高兴地说“我可找到学生了!”
1956年,马季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当时的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当马季的老师。其中侯宝林为责任老师。作为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马季继承发展了侯派风格,走出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为大多数后来者所遵循,为中国相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培养相声新人、开拓歌颂型相声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全国职工业余汇演一等奖,首届“金唱片奖”。198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
而在这里,不得不提1983年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了寻找突破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马季的相声无疑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所热爱的曲艺形式。许多届春节联欢晚会,马季都会推出脍炙人口的新作。《成语新篇》、《山村小景》、《说一不二》、《“宇宙”香烟》、《卖酒》、《五官争功》、《训徒》、《送别》……这些段子中,《“宇宙”香烟》无疑最为轰动。
熟悉相声的朋友一定知道,相声的吸引力是来自“包袱”,包袱抖的好,观众就会乐,你的作品就成功了。作为被观众所熟悉并百听不厌的代表作,《“宇宙”香烟》无疑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作品讽刺了社会上那种夸大其词、名不符实,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弄虚作假的歪风。
身着普通的蓝色中山装,头戴一顶蓝色的帽子,右手提一只黑色的小提兜,左手拿着一盒“宇宙”牌香烟,他那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高超演技和入木三分的形象印在那个时代的记忆中:“同志们呀,我们还准备采取有奖销售的办法咧。怎么叫有奖销售呢?你有我一套图案,你可以上我厂领取20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千载难逢,机会难得呀。请你从速购买,电视机我们发完为止。……那位同志说,你们厂里准备了多少台电视机呀?跟你说实话吧,我预计今明两年还不会有人领走咧。咋回事儿呢?每套图案我都少印3张。”
据说后来,黑龙江有家烟厂特意注册了“宇宙”牌香烟。这一晃,又是过了20多年的光景了。
三
作家苏童在《1934年的逃亡》中说:“一九三四年是个灾年……我听说南方的洪水泛滥成灾。我的枫杨树故乡被淹为一片荒墟。”
1934年,在马季出生的那个时代,注定童年中充满苦涩。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兄弟姐妹四人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支撑,按照马季母亲的想法,与其让孩子们呆在家里,坐以待毙,倒不如出外闯荡,或许有一线生机呢!于是后来,马季的哥哥马树梁到天津学徒;妹妹马淑珍去了河北香河;马季,托给远房亲戚,带到上海做学徒。
马季每天都很忙碌。早早起床,抢先提起马桶倒掉,冲刷干净放好,又忙着端起师傅的脸盆,一盆盆打好洗脸水;然后把被褥卷好,打扫屋子,擦拭桌椅,伺候师傅吃早饭。
在上海一住就是5年,虽然没有学到什么,不过对马季而言,他独立的生活从离家那时候就开始了。回到北京恰值北京解放。于是便重新回到学校当中去,念完初中。1951年。马季考进了北京市新华书店,先后在王府井、海淀等多个分店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在文艺方面的天赋逐渐显露在业余生活中。
新华书店年轻人多,周末会有联欢活动,作为活动中的积极分子,马季不仅会唱京剧,还会扮演丑角,把相声和京剧穿插在一起,成了联欢晚会中的焦点人物。新中国成立,崭新的生活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使得一切都显露出勃勃生机。
相声对马季的吸引力远胜其他。他对相声一往情深,每逢休息的时候,马季就会泡在剧场里头,听完日场听夜场,乐此不疲。他听相声,手也不闲着,一手拿个馒头,一手拿支笔,边听边啃边记。
正是因为这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以后的创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著名主持人马东在《我的父亲》一文中写道:“他在这方面(相声)的天赋是无可否认的。在新华书店工作之余,他开始了相声写作和表演的尝试。一九五六年的全国业余文艺调演对于父亲的一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在那次调演中获得了一等奖,同时他的才华也被许多行家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是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侯先生的盛赞和收徒的愿望,为父亲进入广播说唱团这个曲艺界第一流的专业团体铺平了道路。他在当时是有选择余地的。同时招他的还有煤矿文工团,而父亲较倾向于后者,原因是煤矿文工团都是年轻人,有朝气,相比之下广播说唱团都是些老艺人,江湖气浓。 对于一个二十二岁的人来说,有此想法是很自然的事。但他如果真地进了‘煤矿’,也许就没有后来的马季了。”
历史赋予每个人的使命都是不同的,看上去偶然的时间往往在必然中存在着答案。每一个大师走过的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世人也大都如此。
四
马季从艺50载,收徒20人,从姜昆算起,分别有:赵炎、刘伟、冯巩、王谦祥、李增瑞、彭子义、韩兰成、刘喜尧、常佩业、黄志强、黄宏、笑林、赵龙军、侯冠男、台湾的李国修、马来西亚的姚新光,以及关门弟子总政歌舞团的尹卓林等。
这些弟子当中,如今都能独当一面,在国内曲艺界也可谓家喻户晓的人物。可是慧眼识英才,马季本事可谓一流。别人收徒弟是在家等人上门,马季却是反其道而行。主动出击,寻找千里马。
姜昆,马季的大弟子,就是马季从兵团“挖”来的徒弟。1976年,姜昆和师胜杰一起,来北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当时马季是评委,一下子就相中了姜昆这颗新苗,就想把姜昆调进京城来。可是,那时候的姜昆是兵团的“曲苑新葩”,要说服兵团抽调姜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马季思虑再三,遂想出一个妙招,他带领一支曲艺演出队,直奔姜昆所在的兵团,打起慰问演出的旗号,走了一处又一处,演了一场又一场,一直搞得兵团领导同志满腹疑团:“马季这是干什么来啦?”解放军胸襟坦荡,直言快语,当面置问,马季也就开诚相见,坦然相告:目标是调姜昆。兵团领导同志深为其识才、爱才的精神所感动,慨然允诺。
刘喜尧是马季的“江南第一徒”,他能用日语说相声,在马季的关照下,他录制了日语相声《钟声传友情》。《钟声传友情》曾先后为日本友人表演900多场。获得了广泛的反响。后来,刘喜尧正式拜马季为师,马季在拜师仪式上说:“喜尧是我在江南收的第一位徒弟,也是北方相声第一次在江南沃土上撒下种子。”
马季对小辈的提携有口皆碑,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弟子,但凡来请教的皆不吝赐教。此番千里迢迢从江苏淮安赶来的张荣富讲述了他和马老的一段交往。作为一位相声爱好者,他将自己定义为“非职业相声演员”。1989年他曾将自己的作品寄给马老。竟然收到马老的亲笔回信。“他指出我的作品语言简洁,但是包袱太少,还在信中附赠一本《马季相声漫谈》”。
马季先生门下弟子个个都出类拔萃,与他搭档过的演员也是声名在外:除郭启儒、郭全宝、刘宝瑞、于世猷等相声名家外,从上世纪70年代。唐杰忠成为马季的好搭档。从屏幕上只要见到这两个人,人们的视线便定格于此。
此外,赵炎、刘伟是马季弟子中与其合作比较多的搭档。马季与他们二人,以及王金宝、冯巩合作的群口相声《五官争功》更是经典之作。
“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马老的离世引来这样大量广泛的关注,足以说明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姜昆说。
“马季先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楷模,他对艺术追求的勤奋、对事业的执着值得大家一生去学习。”陈佩斯说。
大师离世,言尤在耳,音容留千古。
五
大师魅力源于相声,又不止于相声。他是全国闻名的笑星。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优越感,没有架子,没有什么负面的新闻。而有的是一颗平常人的心和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风。
有一次,守卫在边疆前哨的战士汇来50元人民币。要求购买马季相声的录音带。马季收到后,就从自己仅存的两套资料磁带里取出一套。另又复制了两盒,连同那50元钱一起寄给了前线战士,并附一信。信中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们在前线保卫祖国,你们的贡献用金子也难以衡量。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表示一下我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欣慰。”
公众人物往往有着常人不能理解的烦恼。马季也不例外。每次出门被人认出,总会引来一批围观的人。人们好奇。电视里头的马季和现实中的他是不是一个样子?马季的儿子马东曾经描述过这样的情景:“我来澳洲前几天,父亲想带我去西单买衣服,车停在胡同里,他刚出胡同没有十米就让人围起来了,东西没买成,回到车里他对我说这是他十五年来第一次来西单。我们家就更甭提了,只要父亲在家,就总是人流不断。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十二点。其中有朋友、同行、他的学生、同事、认识的、不认识的,什么人都有,还有很多是从外地来北京找父亲学相声的。就连广播电视部门口站岗值勤的武警都知道我们家地址。一有人找马季,立刻往我们家赶,中饭晚饭常常是一大桌人。”
对马季来说,不管谁去他家。不论身份、年龄,他都以礼相待,真正是“来的都是客”,而且“座上客常满”。
马季和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交往多年。1963年,马季随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到山东文登,与张富贵结识,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呆了好几个月。张富贵是四十年代解放区授予的劳动模范,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在农村第一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生活又极为简朴,一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房子里除大炕以外,最珍贵的是保存有中央文件的保险箱。他勤勤恳恳,终日劳作,胸怀坦荡,与世无争,对马季影响很深。后来,马季到山东,必到文登看望张富贵;张富贵到北京开会,也必定专程看望马季。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将近30年之久。
六
马季是一个严厉的父亲,马东小时候曾经挨过父亲的巴掌。
一次马东指使一个同学找另一个同学去要一张纪念邮票,一个硬要。一个死也不给,最后就变成了“夺”,还打了起来。后来马季知道这件事是马东“主谋”时,当着老师的面给了马东一记耳光。那记耳光给了马东一个教训: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强凌弱。
马东的童年也是在颠簸中度过的,他刚出生时候马季正在挨斗,在出生后两个月被母亲用十几层毡毯被褥包着到了北京。母亲因为是部队的文艺兵,随队演出也是四处走,马东只能寄养在别人家里。直到两岁多。
直到多年之后,马东到澳大利亚留学,马季的爱人舍不得孩子,哭得昏天黑地。马季没有流泪。也没有劝爱人,只是在临行前夜,给儿子讲他十三岁去上海学徒的经历作为临别赠言。在马东出国后,马季在家摆弄家里的地球仪:转到北京,转到悉尼,转来转去停不下来,有时对着地球仪自言自语。
对于儿子的择业,马季有他的想法。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这个圈子的酸甜苦辣了解得太多太深,他不希望马东踏入这个圈子。马季当时给马东出国留学选择的专业是计算机。可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的,多少受了些熏陶,马东最终还是选择了主持人这个岗位。
如今的马东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栏目中大展身手,收视率节节攀升。眼看儿子取得如今的成绩,马季也就认可了。
想起《挑战主持人》的广告语:“挑战无处不在”,如今物是人非,马东哭红的眼睛中尽是伤心的泪水。
七
许多人说。马季先生一走,便带走了一个时代。如今在这个相声界不再有大师的年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桃李依云满天下,当今泰斗一大家”,这是唐杰忠对马季的评价。
“马行天路伴哀风,季末忽闻噩耗声,好似晴空震霹雳,走后何人做师宗。”这样一首“马季好走”的藏头诗,寄托了大众的哀思。
马季曾经说过:“相声绝不了种,因為它深深扎根于群众当中。如今的状况尽管乱一点。但这是前进中的乱,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迎来相声的第二个春天。”
12月的冬天,冷风习习,温暖不在。怀念马季,不仅仅是因为相声。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和那些久违的笑声。
谨以此文纪念马季先生。
链接:
马季,1934年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著名相声大师和表演艺术家,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师从侯宝林边学习边表演,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其中以《登山英雄赞》、《画像》和《找舅舅》等节目影响为大。之后马季的创作和表演趋于全面,创作演出了对口相声如《友谊颂》、《舞台风雷》、《多层饭店》、《“宇宙”香烟》、《五官争功》等。曾出版《马季相声选》和《相声艺术漫谈》。
今天是一个没有笑声的黑白世界。些许雾气在天空中漂浮,北京的天气有些阴沉。灰蒙蒙的天气,像每一个闻听噩耗人的心情。
12月20日,平安夜前几天的清晨,一位艺术家走了——马季。相声大师,享年七十二岁。
有人撰文说“马季带着宇宙牌香烟来了,又带着宇宙牌香烟走了,他带走了一个时代,一个再也不会回来却也无法忘记的时代……”
怀念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这位相声大师曾经为我们留下的那些快乐的时光。作为马季先生的大弟子,姜昆一天中接到2000多个问候的电话。这其中,有朋友,有媒体,还有热爱马季的陌生人。
岁月无情,生老病死。在这个大师远去的时代,我们的目光总是充满了留恋与不舍:侯宝林走了,马三立走了,马季也走了。如今,相声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感慨的谈资,相声演员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家,他们是电视演员、是领导、是非著名的主持人、是小品演员、是贺岁大片的龙套演员。最后一位相声大师驾鹤西归,谁来继承衣钵?谁又来复兴相声?
几个月前,马季获得“终身艺术成就奖”之后曾说:“从艺一辈子,拿到这个奖,我要感谢人民!感谢相声的青春永驻。”
马季开启了新相声时代的大幕,是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是联姻电视的相声第一人。记忆中那个相声辉煌的年代,一家大小在电视屏幕前笑弯了腰,看那个胖乎乎、面目和蔼的马季说他的相直“同志们,有个事儿我跟大伙说说。我是宇宙卷烟厂的,我想给大伙推荐一种新型香烟,就是这个‘宇宙牌’香烟……”
“几十年一代风流笑洒人间鞠躬尽瘁;一刹那巨星隕落魂牵万众地动天悲。”在中国广播说唱团办公楼搭建的马季的灵堂里,从一楼到三楼的楼梯口,到处摆满了花圈花篮,一天便有数千人前来吊唁马季先生。
二
时间回转到50年前,1956年初,马季先生第一次登台演出,当时参加的是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马季参赛的相声曲目是《找对象》。相声讽刺一个以貌取人的青年个人,找朋友追求脸蛋漂亮,恋爱成了乱爱。这段相声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也取得了会演的一等奖。
获奖之后的马季再接再厉,准备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参赛的作品是《都不怨谁》。他讽刺的是某些邮政工人粗枝大叶,不负责任,屡屡出错,却总说是:“都不怨我。”到场观摩的相声大师侯宝林也极为赞赏,他高兴地说“我可找到学生了!”
1956年,马季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当时的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当马季的老师。其中侯宝林为责任老师。作为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马季继承发展了侯派风格,走出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为大多数后来者所遵循,为中国相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培养相声新人、开拓歌颂型相声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全国职工业余汇演一等奖,首届“金唱片奖”。198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
而在这里,不得不提1983年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了寻找突破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马季的相声无疑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所热爱的曲艺形式。许多届春节联欢晚会,马季都会推出脍炙人口的新作。《成语新篇》、《山村小景》、《说一不二》、《“宇宙”香烟》、《卖酒》、《五官争功》、《训徒》、《送别》……这些段子中,《“宇宙”香烟》无疑最为轰动。
熟悉相声的朋友一定知道,相声的吸引力是来自“包袱”,包袱抖的好,观众就会乐,你的作品就成功了。作为被观众所熟悉并百听不厌的代表作,《“宇宙”香烟》无疑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作品讽刺了社会上那种夸大其词、名不符实,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弄虚作假的歪风。
身着普通的蓝色中山装,头戴一顶蓝色的帽子,右手提一只黑色的小提兜,左手拿着一盒“宇宙”牌香烟,他那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高超演技和入木三分的形象印在那个时代的记忆中:“同志们呀,我们还准备采取有奖销售的办法咧。怎么叫有奖销售呢?你有我一套图案,你可以上我厂领取20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千载难逢,机会难得呀。请你从速购买,电视机我们发完为止。……那位同志说,你们厂里准备了多少台电视机呀?跟你说实话吧,我预计今明两年还不会有人领走咧。咋回事儿呢?每套图案我都少印3张。”
据说后来,黑龙江有家烟厂特意注册了“宇宙”牌香烟。这一晃,又是过了20多年的光景了。
三
作家苏童在《1934年的逃亡》中说:“一九三四年是个灾年……我听说南方的洪水泛滥成灾。我的枫杨树故乡被淹为一片荒墟。”
1934年,在马季出生的那个时代,注定童年中充满苦涩。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兄弟姐妹四人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支撑,按照马季母亲的想法,与其让孩子们呆在家里,坐以待毙,倒不如出外闯荡,或许有一线生机呢!于是后来,马季的哥哥马树梁到天津学徒;妹妹马淑珍去了河北香河;马季,托给远房亲戚,带到上海做学徒。
马季每天都很忙碌。早早起床,抢先提起马桶倒掉,冲刷干净放好,又忙着端起师傅的脸盆,一盆盆打好洗脸水;然后把被褥卷好,打扫屋子,擦拭桌椅,伺候师傅吃早饭。
在上海一住就是5年,虽然没有学到什么,不过对马季而言,他独立的生活从离家那时候就开始了。回到北京恰值北京解放。于是便重新回到学校当中去,念完初中。1951年。马季考进了北京市新华书店,先后在王府井、海淀等多个分店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在文艺方面的天赋逐渐显露在业余生活中。
新华书店年轻人多,周末会有联欢活动,作为活动中的积极分子,马季不仅会唱京剧,还会扮演丑角,把相声和京剧穿插在一起,成了联欢晚会中的焦点人物。新中国成立,崭新的生活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使得一切都显露出勃勃生机。
相声对马季的吸引力远胜其他。他对相声一往情深,每逢休息的时候,马季就会泡在剧场里头,听完日场听夜场,乐此不疲。他听相声,手也不闲着,一手拿个馒头,一手拿支笔,边听边啃边记。
正是因为这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以后的创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著名主持人马东在《我的父亲》一文中写道:“他在这方面(相声)的天赋是无可否认的。在新华书店工作之余,他开始了相声写作和表演的尝试。一九五六年的全国业余文艺调演对于父亲的一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在那次调演中获得了一等奖,同时他的才华也被许多行家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是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侯先生的盛赞和收徒的愿望,为父亲进入广播说唱团这个曲艺界第一流的专业团体铺平了道路。他在当时是有选择余地的。同时招他的还有煤矿文工团,而父亲较倾向于后者,原因是煤矿文工团都是年轻人,有朝气,相比之下广播说唱团都是些老艺人,江湖气浓。 对于一个二十二岁的人来说,有此想法是很自然的事。但他如果真地进了‘煤矿’,也许就没有后来的马季了。”
历史赋予每个人的使命都是不同的,看上去偶然的时间往往在必然中存在着答案。每一个大师走过的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世人也大都如此。
四
马季从艺50载,收徒20人,从姜昆算起,分别有:赵炎、刘伟、冯巩、王谦祥、李增瑞、彭子义、韩兰成、刘喜尧、常佩业、黄志强、黄宏、笑林、赵龙军、侯冠男、台湾的李国修、马来西亚的姚新光,以及关门弟子总政歌舞团的尹卓林等。
这些弟子当中,如今都能独当一面,在国内曲艺界也可谓家喻户晓的人物。可是慧眼识英才,马季本事可谓一流。别人收徒弟是在家等人上门,马季却是反其道而行。主动出击,寻找千里马。
姜昆,马季的大弟子,就是马季从兵团“挖”来的徒弟。1976年,姜昆和师胜杰一起,来北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当时马季是评委,一下子就相中了姜昆这颗新苗,就想把姜昆调进京城来。可是,那时候的姜昆是兵团的“曲苑新葩”,要说服兵团抽调姜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马季思虑再三,遂想出一个妙招,他带领一支曲艺演出队,直奔姜昆所在的兵团,打起慰问演出的旗号,走了一处又一处,演了一场又一场,一直搞得兵团领导同志满腹疑团:“马季这是干什么来啦?”解放军胸襟坦荡,直言快语,当面置问,马季也就开诚相见,坦然相告:目标是调姜昆。兵团领导同志深为其识才、爱才的精神所感动,慨然允诺。
刘喜尧是马季的“江南第一徒”,他能用日语说相声,在马季的关照下,他录制了日语相声《钟声传友情》。《钟声传友情》曾先后为日本友人表演900多场。获得了广泛的反响。后来,刘喜尧正式拜马季为师,马季在拜师仪式上说:“喜尧是我在江南收的第一位徒弟,也是北方相声第一次在江南沃土上撒下种子。”
马季对小辈的提携有口皆碑,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弟子,但凡来请教的皆不吝赐教。此番千里迢迢从江苏淮安赶来的张荣富讲述了他和马老的一段交往。作为一位相声爱好者,他将自己定义为“非职业相声演员”。1989年他曾将自己的作品寄给马老。竟然收到马老的亲笔回信。“他指出我的作品语言简洁,但是包袱太少,还在信中附赠一本《马季相声漫谈》”。
马季先生门下弟子个个都出类拔萃,与他搭档过的演员也是声名在外:除郭启儒、郭全宝、刘宝瑞、于世猷等相声名家外,从上世纪70年代。唐杰忠成为马季的好搭档。从屏幕上只要见到这两个人,人们的视线便定格于此。
此外,赵炎、刘伟是马季弟子中与其合作比较多的搭档。马季与他们二人,以及王金宝、冯巩合作的群口相声《五官争功》更是经典之作。
“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马老的离世引来这样大量广泛的关注,足以说明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姜昆说。
“马季先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楷模,他对艺术追求的勤奋、对事业的执着值得大家一生去学习。”陈佩斯说。
大师离世,言尤在耳,音容留千古。
五
大师魅力源于相声,又不止于相声。他是全国闻名的笑星。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优越感,没有架子,没有什么负面的新闻。而有的是一颗平常人的心和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风。
有一次,守卫在边疆前哨的战士汇来50元人民币。要求购买马季相声的录音带。马季收到后,就从自己仅存的两套资料磁带里取出一套。另又复制了两盒,连同那50元钱一起寄给了前线战士,并附一信。信中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们在前线保卫祖国,你们的贡献用金子也难以衡量。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表示一下我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欣慰。”
公众人物往往有着常人不能理解的烦恼。马季也不例外。每次出门被人认出,总会引来一批围观的人。人们好奇。电视里头的马季和现实中的他是不是一个样子?马季的儿子马东曾经描述过这样的情景:“我来澳洲前几天,父亲想带我去西单买衣服,车停在胡同里,他刚出胡同没有十米就让人围起来了,东西没买成,回到车里他对我说这是他十五年来第一次来西单。我们家就更甭提了,只要父亲在家,就总是人流不断。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十二点。其中有朋友、同行、他的学生、同事、认识的、不认识的,什么人都有,还有很多是从外地来北京找父亲学相声的。就连广播电视部门口站岗值勤的武警都知道我们家地址。一有人找马季,立刻往我们家赶,中饭晚饭常常是一大桌人。”
对马季来说,不管谁去他家。不论身份、年龄,他都以礼相待,真正是“来的都是客”,而且“座上客常满”。
马季和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交往多年。1963年,马季随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到山东文登,与张富贵结识,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呆了好几个月。张富贵是四十年代解放区授予的劳动模范,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在农村第一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生活又极为简朴,一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房子里除大炕以外,最珍贵的是保存有中央文件的保险箱。他勤勤恳恳,终日劳作,胸怀坦荡,与世无争,对马季影响很深。后来,马季到山东,必到文登看望张富贵;张富贵到北京开会,也必定专程看望马季。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将近30年之久。
六
马季是一个严厉的父亲,马东小时候曾经挨过父亲的巴掌。
一次马东指使一个同学找另一个同学去要一张纪念邮票,一个硬要。一个死也不给,最后就变成了“夺”,还打了起来。后来马季知道这件事是马东“主谋”时,当着老师的面给了马东一记耳光。那记耳光给了马东一个教训: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强凌弱。
马东的童年也是在颠簸中度过的,他刚出生时候马季正在挨斗,在出生后两个月被母亲用十几层毡毯被褥包着到了北京。母亲因为是部队的文艺兵,随队演出也是四处走,马东只能寄养在别人家里。直到两岁多。
直到多年之后,马东到澳大利亚留学,马季的爱人舍不得孩子,哭得昏天黑地。马季没有流泪。也没有劝爱人,只是在临行前夜,给儿子讲他十三岁去上海学徒的经历作为临别赠言。在马东出国后,马季在家摆弄家里的地球仪:转到北京,转到悉尼,转来转去停不下来,有时对着地球仪自言自语。
对于儿子的择业,马季有他的想法。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这个圈子的酸甜苦辣了解得太多太深,他不希望马东踏入这个圈子。马季当时给马东出国留学选择的专业是计算机。可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的,多少受了些熏陶,马东最终还是选择了主持人这个岗位。
如今的马东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栏目中大展身手,收视率节节攀升。眼看儿子取得如今的成绩,马季也就认可了。
想起《挑战主持人》的广告语:“挑战无处不在”,如今物是人非,马东哭红的眼睛中尽是伤心的泪水。
七
许多人说。马季先生一走,便带走了一个时代。如今在这个相声界不再有大师的年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桃李依云满天下,当今泰斗一大家”,这是唐杰忠对马季的评价。
“马行天路伴哀风,季末忽闻噩耗声,好似晴空震霹雳,走后何人做师宗。”这样一首“马季好走”的藏头诗,寄托了大众的哀思。
马季曾经说过:“相声绝不了种,因為它深深扎根于群众当中。如今的状况尽管乱一点。但这是前进中的乱,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迎来相声的第二个春天。”
12月的冬天,冷风习习,温暖不在。怀念马季,不仅仅是因为相声。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和那些久违的笑声。
谨以此文纪念马季先生。
链接:
马季,1934年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著名相声大师和表演艺术家,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师从侯宝林边学习边表演,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其中以《登山英雄赞》、《画像》和《找舅舅》等节目影响为大。之后马季的创作和表演趋于全面,创作演出了对口相声如《友谊颂》、《舞台风雷》、《多层饭店》、《“宇宙”香烟》、《五官争功》等。曾出版《马季相声选》和《相声艺术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