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现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凭借教材培养语文能力。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准确理解教材中的字词意义,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由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教材中词语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作文词汇量;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发情感;学习教材中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布局谋篇。
二、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该看什么书,怎样看书,学会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发展语文素养
当我们翻开语文教科书时,你会发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始终不离生活的源头。语文既然是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重点是服务于生活,看看语文学习如何从生活中发掘素材,从生活素材中考察语文素养。教材无非是例子,学习语文不是要我们把课本的文章背得多熟、记忆得多深,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个“例子”来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从而搭建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从学习形式上看,今天的语文课堂应变得开放、自主、和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在合作的体验中、在自主地思考中、在生活的感悟中轻松培养语文素养。从学习的内容上看,恐怕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学会观察、善于关注,学会联想,善于迁移。
四、创设语境、自主探究、注重“体悟”
语文素养的培养从方法上讲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创设具体语境进行自主探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无论是“课标”还是“考试说明”,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要求,正确识记常用汉字的读音、字形、字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理解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一点也正是生活中运用语文的必然要求。单从中考命题的角度讲,“语境“探究”“体验”无疑是题目中的高频词语,于是也有了一些流行题型的出现:“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句”“仿写句子”“综合性探究活动”“关注自身体验感受,注重审美情趣”等,比如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句,已经从阅读题延展到语言运用,给一段精美的文字,让你在段落、句子中去分析品味,实在是用心良苦。这些结合语境、主动探究、注重体验性的试题大多立意新颖、内容丰富、解法探索、思维发散、答案多元而且富有创造性,不知不觉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考察不也就得到诠释了吗?然而也许正是因为部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语文素养,总是出现答题不准、不全面的毛病,不知道尊重文本、筛选信息、语境分析,更不知道根据情境,恰当表达。
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是得不到提高的,那也无所谓驾驭语言文字,赏析其言外之意了。然而,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置身其中,创设情景,学会思考,一定能够表现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理解和感受。
五、在点滴积累中引导学生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所说:“令先生于阅读时多做练习,知道最重要的几条规律,养成敏锐的语感……”实践证明,只要通过反复的大量的言语实践,这些规律才能以“图示”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感也才会形成,也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必须在多读、多写中不断积累、发展,没有积累的意识和功夫,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从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但作为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远不止以上方法,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语文思想,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方式,探究、发现和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律,体验和理解优秀作品,思他人之未思,悟他人所未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现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凭借教材培养语文能力。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准确理解教材中的字词意义,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由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教材中词语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作文词汇量;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发情感;学习教材中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布局谋篇。
二、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该看什么书,怎样看书,学会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发展语文素养
当我们翻开语文教科书时,你会发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始终不离生活的源头。语文既然是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重点是服务于生活,看看语文学习如何从生活中发掘素材,从生活素材中考察语文素养。教材无非是例子,学习语文不是要我们把课本的文章背得多熟、记忆得多深,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个“例子”来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从而搭建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从学习形式上看,今天的语文课堂应变得开放、自主、和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在合作的体验中、在自主地思考中、在生活的感悟中轻松培养语文素养。从学习的内容上看,恐怕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学会观察、善于关注,学会联想,善于迁移。
四、创设语境、自主探究、注重“体悟”
语文素养的培养从方法上讲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创设具体语境进行自主探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无论是“课标”还是“考试说明”,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要求,正确识记常用汉字的读音、字形、字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理解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一点也正是生活中运用语文的必然要求。单从中考命题的角度讲,“语境“探究”“体验”无疑是题目中的高频词语,于是也有了一些流行题型的出现:“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句”“仿写句子”“综合性探究活动”“关注自身体验感受,注重审美情趣”等,比如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句,已经从阅读题延展到语言运用,给一段精美的文字,让你在段落、句子中去分析品味,实在是用心良苦。这些结合语境、主动探究、注重体验性的试题大多立意新颖、内容丰富、解法探索、思维发散、答案多元而且富有创造性,不知不觉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考察不也就得到诠释了吗?然而也许正是因为部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语文素养,总是出现答题不准、不全面的毛病,不知道尊重文本、筛选信息、语境分析,更不知道根据情境,恰当表达。
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是得不到提高的,那也无所谓驾驭语言文字,赏析其言外之意了。然而,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置身其中,创设情景,学会思考,一定能够表现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理解和感受。
五、在点滴积累中引导学生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所说:“令先生于阅读时多做练习,知道最重要的几条规律,养成敏锐的语感……”实践证明,只要通过反复的大量的言语实践,这些规律才能以“图示”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感也才会形成,也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必须在多读、多写中不断积累、发展,没有积累的意识和功夫,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从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但作为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远不止以上方法,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语文思想,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方式,探究、发现和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律,体验和理解优秀作品,思他人之未思,悟他人所未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