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型班级与一般班级的根本区别在于注重理解,理解就是一项“养心”的工程,即我们在建设班级时要“知生心、得生心”。这样,师生之间心心相映,增加了凝聚力。
(一)知“生”心
知“生”心,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之心,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
1、直接观察、交往法
在学校生活中,班主任是每天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通过言行必然会表现出他们的真实行为和思想。因此,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不动声色的观察,并进行多方面的验证。我们对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切记主观臆断,以免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六个途径来知“生”心。
第一,像朋友般的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班主任要像朋友一样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不能摆出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态度要亲切、自然;讲究方式方法;要营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以消除学生紧张、拘束感,使学生毫无顾忌地吐露心声,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
第二,通过任课老师了解学生。在学校中,任课老师虽然与学生的接触没有班主任那样频繁,但从他所教的那门学科中,他可以了解到哪些学生学习兴趣较浓,思维敏捷;哪些学生善于思考,做事认真;哪些学生知识面较广;哪些学生情商较高,善于交往;哪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等。当然,作为任课老师,也许对学生的了解是不够全面的,但如果班主任能经常与任课老师联系、交流,对了解的信息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求同存异,也能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第三,通过家长来了解学生。俗话说:知子莫若母。作為家长,一般对自己的孩子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优缺点等方面都有较为详细地了解。班主任经常通过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等,同时还能了解在家里的一些情况包括他的家庭环境、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度、期望值等,从而深刻地了解学生。
第四,通过同伴了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与学生接触同样频繁的就是他们的同伴了。学生们每天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之中,哪一个学生在某方面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缺点,有什么想法等,他的同伴、好友就是直接的见证人。学生之间会毫无顾忌地交心,因此他们之间的了解有时比老师对他们的了解更彻底、更深刻。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个别询问、开小干部例会等方式来了解学生。
第五,通过学生的日记、周记、作文来了解学生。日记、周记往往最能记录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有时候不愿向他人吐露,但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在日记、作文中流露出来,这种真情的流露,是最真、最实的想法,是学生心灵深处的疑难、困惑。班主任通过批阅学生的日记、周记、作文,便能从中了解到许多学生不愿或不好意思谈的问题。
第六,通过学校、班级活动来了解学生。通过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科技节来了解哪些学生喜爱科学,动手能力比较强;通过文艺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学生喜爱音乐、舞蹈,有艺术细胞;通过学校运动会,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
2、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他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
案例一:要蹲下来看世界。
有一位母亲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松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她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根本看不到五颜六色的商品。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抱在手上。“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就是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常常使用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往往会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不仅如此如果让犯了错误的学生也进行换位思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案例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发现小施经常抓痒,不是手臂就是腿上,严重地影响了她的上课质量。我决定先暗暗地观察她。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小施不仅数学课喜欢抓痒,语文课、英语课……都是如此。再走近她看看她的手臂和腿部根本就没有被叮咬的痕迹,难道是皮肤病?于是,我联系了她的家长,告知了这一情况。家长立刻带着孩子去皮肤科就诊,可是,诊断的结果是一切ok。原来这是她的一个坏习惯.我决定找她谈谈。虽然她答应我会改掉这个坏习惯,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怎么办?突然,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故意一边上课,一边不停地挠挠手臂,挠挠腿部,还不时地用手拨动头发,同学们都觉得很奇怪,用诧异地眼光看着我。 “孩子们,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劲吗?”我故意问道。
“老师,你是不是得了皮肤病阿?”一位胆子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说。
“你们觉得今天老师这样上课好吗?不用害怕,我们一起来讨论。”
同学们纷纷举手。
“老师,我觉得你这样给我们上课怪怪的。”
“老师,我觉得你这样不太专心。”
“老师,我看您这样,还以为你得了皮肤病呢,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你刚才上课的内容都没听进去。”
这时,我悄悄地看了看小施同学,只见,她低着头,一声不吭。
课后,我把她叫了上来。亲切地对她说:“刚才,同学们说的你都听见了吗?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她红着脸点了点头。
“老师,我本来没想到抓抓痒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我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好,老师相信你,慢慢来,不着急。”
以后,每当课堂上小施犯老毛病时,只要我朝她使个眼神,她就会了解,渐渐地,小施改掉了这个坏习惯,课堂学习效率提高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孩子了解到不良习惯的副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改正了这一陋习,这种处理方式往往比批评和惩罚都有效果。
(二)得“生”心
得“生”心,就是要得到学生的心,让学生心服口服地喜欢你,死心塌地地听从你的话。简单来说,就是班主任用自己的魅力来打动学生,这魅力分两种,第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第二是教师的工作魅力。
1.人格魅力得“生”心
人格魅力,就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据调查问卷显示热情大方、具有亲和力、处事公正、风趣幽默、宽容耐心、善解人意的老师是学生受欢迎的。其中,处事公正,风趣幽默,能善解人意的老师是学生最为喜爱的。
2.工作魅力得“生”心
工作魅力,就是教师要善于设计并组织教育活动、教育中富有创造精神、教育语言生动活泼、教育精神执着、教育方法巧妙并富有成效等。
案例三:马卡连柯的诚信教育。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注意对孩子的信任,他认为,信任可以培养孩子的诚信。有一次,马卡连柯派一个曾经是小偷的学生去几十里外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钱。这位学生由于曾经是小偷,在同学的眼中被视为另类,几乎没人与他来往,他非常渴望得到信任。接到马卡连柯的任务后,这位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问马卡连柯:“校长,如果我取了钱不回来了,你会怎么办呀?”马卡连柯平静地回答:“这怎么可能?我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快去吧!”当这位学生把钱交给马卡连柯的时候,他要求马卡连柯再数一遍。谁知,马卡连柯却说:“你数过了就行。”于是,随手把钱扔进了抽屉。 事后,这位學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的:“当我带着钱在路上时,一路上我在想,要是有人来袭击我,哪怕有十个人,或者更多,我都会像狗一样扑上去,用牙咬他们,撕他们,除非他们把我杀死!”马卡连柯就是运用信任的方法培养了这位学生诚信的行为。因为,只有信任才能换来诚信。我们都知道,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将很多曾经的问题学生都教育成才了。从刚才的案例中,马卡连柯培养学生的诚信方法独具匠心,叫人称奇。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工作魅力。
案例四:和网络游戏说“bye-bye"
记得几年前正值网络游戏风靡一时,班中的很多男孩子都迷上了它,包括一些班干部。很多学生的成绩一泻千里,我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在班上痛骂他们一顿?管用吗?想想我小时候也是为了看琼瑶小说而被班主任老师批评,到现在还耿耿于怀呢!正值叛逆期的学生,痛骂一顿,联系家长,拔掉网线就能挽救他们了吗?正在这时,电视的新闻节目传来了:某某地方有位学生因沉迷网吧而至精神涣散,昏迷过去。有办法了,突然心生一计。第二天,我把班级中打游戏的孩子都留了下来,他们一个个低着头等待着我的批评。我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很喜欢网络游戏吧,这样,今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到网上查查打网络游戏的后果吧,明天交给我。”学生们都出乎意外地互相看着对方,不知道我究竟什么意思。班会课土,我让这些学生一起来交流,有的说长时期打网络游戏会导致严重的眼病;有的说学生打网络游戏会影响学业,成人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会影响工作甚至失业;有的还查到有人沉迷网络游戏甚至学着里面的人物跳楼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例子让孩子们认识到了网络游戏的危害。一位班干部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写道:在我沉迷网游的时候,我们的朱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用特殊的方式让我知道了网游的危害性。我以后再也不会碰了,我要感谢我们的朱老师,是他拯救了一个“迷途的羔羊”……
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具有创新精神,运用巧妙的方法,那学生一定会被我们的“工作魅力”而深深吸引。
在班级建设中做到了“知生心,得生心”我们不仅真正地走近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让学生住进了我们的心理。彼此能相互体谅、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增强了群体间的凝聚力,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
(一)知“生”心
知“生”心,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之心,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
1、直接观察、交往法
在学校生活中,班主任是每天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通过言行必然会表现出他们的真实行为和思想。因此,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不动声色的观察,并进行多方面的验证。我们对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切记主观臆断,以免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六个途径来知“生”心。
第一,像朋友般的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班主任要像朋友一样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不能摆出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态度要亲切、自然;讲究方式方法;要营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以消除学生紧张、拘束感,使学生毫无顾忌地吐露心声,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
第二,通过任课老师了解学生。在学校中,任课老师虽然与学生的接触没有班主任那样频繁,但从他所教的那门学科中,他可以了解到哪些学生学习兴趣较浓,思维敏捷;哪些学生善于思考,做事认真;哪些学生知识面较广;哪些学生情商较高,善于交往;哪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等。当然,作为任课老师,也许对学生的了解是不够全面的,但如果班主任能经常与任课老师联系、交流,对了解的信息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求同存异,也能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第三,通过家长来了解学生。俗话说:知子莫若母。作為家长,一般对自己的孩子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优缺点等方面都有较为详细地了解。班主任经常通过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等,同时还能了解在家里的一些情况包括他的家庭环境、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度、期望值等,从而深刻地了解学生。
第四,通过同伴了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与学生接触同样频繁的就是他们的同伴了。学生们每天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之中,哪一个学生在某方面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缺点,有什么想法等,他的同伴、好友就是直接的见证人。学生之间会毫无顾忌地交心,因此他们之间的了解有时比老师对他们的了解更彻底、更深刻。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个别询问、开小干部例会等方式来了解学生。
第五,通过学生的日记、周记、作文来了解学生。日记、周记往往最能记录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有时候不愿向他人吐露,但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在日记、作文中流露出来,这种真情的流露,是最真、最实的想法,是学生心灵深处的疑难、困惑。班主任通过批阅学生的日记、周记、作文,便能从中了解到许多学生不愿或不好意思谈的问题。
第六,通过学校、班级活动来了解学生。通过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科技节来了解哪些学生喜爱科学,动手能力比较强;通过文艺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学生喜爱音乐、舞蹈,有艺术细胞;通过学校运动会,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
2、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他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
案例一:要蹲下来看世界。
有一位母亲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松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她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根本看不到五颜六色的商品。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抱在手上。“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就是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常常使用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往往会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不仅如此如果让犯了错误的学生也进行换位思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案例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发现小施经常抓痒,不是手臂就是腿上,严重地影响了她的上课质量。我决定先暗暗地观察她。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小施不仅数学课喜欢抓痒,语文课、英语课……都是如此。再走近她看看她的手臂和腿部根本就没有被叮咬的痕迹,难道是皮肤病?于是,我联系了她的家长,告知了这一情况。家长立刻带着孩子去皮肤科就诊,可是,诊断的结果是一切ok。原来这是她的一个坏习惯.我决定找她谈谈。虽然她答应我会改掉这个坏习惯,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怎么办?突然,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故意一边上课,一边不停地挠挠手臂,挠挠腿部,还不时地用手拨动头发,同学们都觉得很奇怪,用诧异地眼光看着我。 “孩子们,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劲吗?”我故意问道。
“老师,你是不是得了皮肤病阿?”一位胆子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说。
“你们觉得今天老师这样上课好吗?不用害怕,我们一起来讨论。”
同学们纷纷举手。
“老师,我觉得你这样给我们上课怪怪的。”
“老师,我觉得你这样不太专心。”
“老师,我看您这样,还以为你得了皮肤病呢,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你刚才上课的内容都没听进去。”
这时,我悄悄地看了看小施同学,只见,她低着头,一声不吭。
课后,我把她叫了上来。亲切地对她说:“刚才,同学们说的你都听见了吗?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她红着脸点了点头。
“老师,我本来没想到抓抓痒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我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好,老师相信你,慢慢来,不着急。”
以后,每当课堂上小施犯老毛病时,只要我朝她使个眼神,她就会了解,渐渐地,小施改掉了这个坏习惯,课堂学习效率提高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孩子了解到不良习惯的副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改正了这一陋习,这种处理方式往往比批评和惩罚都有效果。
(二)得“生”心
得“生”心,就是要得到学生的心,让学生心服口服地喜欢你,死心塌地地听从你的话。简单来说,就是班主任用自己的魅力来打动学生,这魅力分两种,第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第二是教师的工作魅力。
1.人格魅力得“生”心
人格魅力,就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据调查问卷显示热情大方、具有亲和力、处事公正、风趣幽默、宽容耐心、善解人意的老师是学生受欢迎的。其中,处事公正,风趣幽默,能善解人意的老师是学生最为喜爱的。
2.工作魅力得“生”心
工作魅力,就是教师要善于设计并组织教育活动、教育中富有创造精神、教育语言生动活泼、教育精神执着、教育方法巧妙并富有成效等。
案例三:马卡连柯的诚信教育。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注意对孩子的信任,他认为,信任可以培养孩子的诚信。有一次,马卡连柯派一个曾经是小偷的学生去几十里外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钱。这位学生由于曾经是小偷,在同学的眼中被视为另类,几乎没人与他来往,他非常渴望得到信任。接到马卡连柯的任务后,这位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问马卡连柯:“校长,如果我取了钱不回来了,你会怎么办呀?”马卡连柯平静地回答:“这怎么可能?我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快去吧!”当这位学生把钱交给马卡连柯的时候,他要求马卡连柯再数一遍。谁知,马卡连柯却说:“你数过了就行。”于是,随手把钱扔进了抽屉。 事后,这位學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的:“当我带着钱在路上时,一路上我在想,要是有人来袭击我,哪怕有十个人,或者更多,我都会像狗一样扑上去,用牙咬他们,撕他们,除非他们把我杀死!”马卡连柯就是运用信任的方法培养了这位学生诚信的行为。因为,只有信任才能换来诚信。我们都知道,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将很多曾经的问题学生都教育成才了。从刚才的案例中,马卡连柯培养学生的诚信方法独具匠心,叫人称奇。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工作魅力。
案例四:和网络游戏说“bye-bye"
记得几年前正值网络游戏风靡一时,班中的很多男孩子都迷上了它,包括一些班干部。很多学生的成绩一泻千里,我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在班上痛骂他们一顿?管用吗?想想我小时候也是为了看琼瑶小说而被班主任老师批评,到现在还耿耿于怀呢!正值叛逆期的学生,痛骂一顿,联系家长,拔掉网线就能挽救他们了吗?正在这时,电视的新闻节目传来了:某某地方有位学生因沉迷网吧而至精神涣散,昏迷过去。有办法了,突然心生一计。第二天,我把班级中打游戏的孩子都留了下来,他们一个个低着头等待着我的批评。我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很喜欢网络游戏吧,这样,今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到网上查查打网络游戏的后果吧,明天交给我。”学生们都出乎意外地互相看着对方,不知道我究竟什么意思。班会课土,我让这些学生一起来交流,有的说长时期打网络游戏会导致严重的眼病;有的说学生打网络游戏会影响学业,成人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会影响工作甚至失业;有的还查到有人沉迷网络游戏甚至学着里面的人物跳楼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例子让孩子们认识到了网络游戏的危害。一位班干部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写道:在我沉迷网游的时候,我们的朱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用特殊的方式让我知道了网游的危害性。我以后再也不会碰了,我要感谢我们的朱老师,是他拯救了一个“迷途的羔羊”……
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具有创新精神,运用巧妙的方法,那学生一定会被我们的“工作魅力”而深深吸引。
在班级建设中做到了“知生心,得生心”我们不仅真正地走近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让学生住进了我们的心理。彼此能相互体谅、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增强了群体间的凝聚力,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