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对“死亡”体验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书写,在对伊凡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描写中,将伊凡对生活和生命的反思、对自我意义的探寻展现了出来,最终使伊凡在死亡中获得解放、释然和救赎,从而获得“死亡”之后的“重生”。
一、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书写
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全面描写了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体验,在小说开头就写道“伊凡·伊里奇死了”,然后展开了以“死亡”为主题的全面描写,小说大量描写了伊凡的死亡体验,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感受,用细致的笔触将死亡步步逼近的感受不断深入,直到伊凡获得“重生”。
小说对死亡逼近的描写,一方面通过伊凡的身体状况深入展现,伊凡首先是感到“嘴里有一股怪味儿,左肋有点不舒服,但算不上生病”,因此也没有给予太多关注;紧接着,他的左肋“发展成为一种胀胀的感觉”;后来他的左肋“疼得越来越厉害,不疼的时候越来越少,同时他嘴里的味道越来越怪”。通过精微的细节将伊凡的身体状况一步步展现出来,又通过对他人的描写:伊凡的弟弟凝视着伊凡,发出“惊诧的呼喊”,他的妻子也认为“他简直是个死人”,侧面将伊凡的病情通过语言动作真实地显现,把伊凡的死亡装进漏斗般的倒计时之中。朴素直白地将真实积累、具象,把小说的主题层层剖入,极具艺术地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肉体上对“死亡”的真实体验。
另一方面,在疾病对身体的蚕食之中,小说着重描寫了伊凡在死亡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他的精神发展。如普通人一般,伊凡最开始体验到的是恐惧和焦虑,而后是由此引发的精神敏感和怨天尤人,“当有人当着他的面提到生病、死亡或康复时……他就焦虑不安地听着……对比自己的病情”,他的脾气变得十分暴躁,一扫之前的体面风光,“警惕任何一件可能破坏安宁的事情,即使最小的伤害都会让他发脾气”。由于病情感受的个体性以及他周围环境的“疾病”氛围,失常情绪下,伊凡经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不得不这样生活,孤单一人处在深渊的边缘,没有一个人理解他、怜悯他”,并在这样的精神之中他常常幻想自己的“快乐”和“康复”,试图麻痹自己,然而肉体的痛感总能够将他的精神拉回到深渊边缘,给予他更大的、避无可避的打击,将他的精神寸寸压垮。
这一系列不寻常的情绪反应和精神状态最后让伊凡不得不认清现实,他开始深入思考死亡的问题,“这不是阑尾和肾的问题,而是生……和死的问题”,开始切实地对死亡感到恐惧和憎恨,他神经质般地“瞪视”着死亡,将死亡具象化,“它把伊凡的注意引至它本身……无言地忍受折磨”,和死亡对话并尝试从中得到解脱。然而,一切都徒劳无功,盖西拉姆的出现让他从蒙昧中苏醒,起初,伊凡只是因为“盖西拉姆在这里他很舒服”而不想放他走,在“病情”的深入中,他明白了“周围人的虚伪和自己的虚伪”。逐渐地,伊凡开始思考生命和归途的问题,他意识到生命不可阻挡地消逝但还未不复存在,接近永恒、可怕又可恨的死亡才是唯一真实的事,其他全是谎言。他提出“每日、每周和每小时有什么区别”的时间之问,从具象化的死亡抽象为非肉体的“死亡”,让伊凡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身之痛,“他为精神上的痛苦而呻吟”,也使他对“死亡”本身更加理解,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更加认识,他得以从自身的位置上抽离出来重新审视周围人的生活和生命。“他感到他被一张虚伪的大网所包围,并且深陷其中”,从而使伊凡的痛苦更多地转移到了临近死亡下的生命恐惧中,这样的痛苦让伊凡感觉“全都变差了”,转而寄托于宗教,提出绝望的质问:“您究竟为何百般折磨我?”然而不期望得到答案的伊凡却倾听到了灵魂的声音和身体里的思潮,在回忆中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关键“这是错的,不对头”,这样的想法使伊凡开始在生命的临界点上寻找答案,让死亡的漏斗在他周身暂缓下来。同处“深渊边缘”的答案让他幡然悔悟:“是我造成了他们的不幸。”对爱的找寻和对上帝的忏悔最终让伊凡的痛苦“从身周所有的方向消失”,“代替死亡的是光”。伊凡用欢乐和释然迎接“死亡”,发出“不再有死亡了”的愉悦感慨。
二、伊凡·伊里奇在死亡中获得“重生”
小说对伊凡灵魂、肉体两方面“死亡”体验的感受,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及其余波下的思考性。在对死亡细腻而漫长的挣扎的书写中,将人的生命意义探寻并展现了出来,在自我本真的寻找过程中,将“死亡”的“重生”含义显现了出来。死亡就像一个催化剂,是一个美好的终点,也是重生的起点。
小说在对伊凡死亡体验的铺展中,将伊凡原本及周围人的生活展现了出来。在“舒适”“体面”的生活中,伊凡不停地盲目追求,并在追求之中沉沦着。他在上流社会中不断寻找着最“理想”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家庭、社会对自身地位的要求。在他“奋斗”的过程中,没有个人的想法和思考,像无头苍蝇一样朝着没有目标的“目标”不断“前进”,像提线木偶一样完成着周围环境写给他的剧本,他的全部生活都依赖于他人给予的判词,并严格恪守着判词的标准和原则,从而“高效”地完成了他生命的前半生。在“奋勇拼搏”的过程中,伊凡变得自私和虚伪,将自己的妻子置于“空阁”之中,以冷漠回应他的家庭生活,用体面支撑他的社交生活,在“快乐”中排除万难,逐渐失去了自我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突如其来的疾病将他从沉沦中敲醒,他从单纯面对死亡的恐惧到体会到虚伪之网的束缚,直到最后的提问和寻找答案:“‘死’是‘生’的一面镜子。人要从‘死’看到‘生’,并用对‘生’的领悟为‘死’涂上一层忧郁而澄明的诗意。”伊凡在面对死亡的心路历程中不断地打击着围困他的镜子,审视着他“生”的历程,试图在死亡中抓住生的“尾巴”,最终在死亡中找到了本真的世界,顿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真理。
面对死亡,伊凡在恐惧、焦虑和逃避中开始,认为死亡带走了他全部的“生活”和生命,他不明白生死一体的哲学含义,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和生命的荒芜乏匮,他像佝偻的老人一样苟延残喘,消耗和挣扎着他的“存活”时间。没有经过思考和找寻的伊凡无法安然面对死亡,更不能保持自身的尊严,他带着痛苦而绝望的心临近死亡,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裸露在死亡面前。盖西拉姆的出现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伊凡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维护了伊凡零落的尊严。此时,伊凡开始寻找盖西拉姆的不同点,进而探寻自身的精神世界,在死亡的逼近下,伊凡试图通过回忆自己愉快的体面生活来减少痛苦,但只有童年和少年的回忆能够让他真正感到生活的快乐。盖西拉姆的纯朴与真诚让他感到了人情的温暖,儿子的亲吻让他的灵魂获得解放,他在提问和探索中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发出“不再有死亡了”的感慨,于荒芜精神中洒下甘露,在死亡之中找到永恒。
值得一提的是,宗教救赎在伊凡死亡的解脱和释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伊凡在痛苦中大声控告上帝的残忍,在绝望中他听到了灵魂的声音,在“上帝”的指引下开始深入思考:“你想要的是什么?”并在儿子的亲吻中得到答案,对妻子的含糊道歉也因“上帝听懂才是重要的”而获得解脱和释然,因而在死亡到来时,伊凡一点都不觉得恐惧。“代替死亡的是光”,他突然大声喊道,“多么欢乐呀!”最终在皈依上帝中获得了死亡的“重生”。
三、总结
由此,《伊凡·伊里奇之死》在对死亡主题身心体验的描写下,将伊凡面对死亡过程中对生命的回溯和对生活的探寻与反思全面地展现了出来,最终在皈依和思考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真谛,从而在死亡中获得“重生”。
一、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书写
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全面描写了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体验,在小说开头就写道“伊凡·伊里奇死了”,然后展开了以“死亡”为主题的全面描写,小说大量描写了伊凡的死亡体验,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感受,用细致的笔触将死亡步步逼近的感受不断深入,直到伊凡获得“重生”。
小说对死亡逼近的描写,一方面通过伊凡的身体状况深入展现,伊凡首先是感到“嘴里有一股怪味儿,左肋有点不舒服,但算不上生病”,因此也没有给予太多关注;紧接着,他的左肋“发展成为一种胀胀的感觉”;后来他的左肋“疼得越来越厉害,不疼的时候越来越少,同时他嘴里的味道越来越怪”。通过精微的细节将伊凡的身体状况一步步展现出来,又通过对他人的描写:伊凡的弟弟凝视着伊凡,发出“惊诧的呼喊”,他的妻子也认为“他简直是个死人”,侧面将伊凡的病情通过语言动作真实地显现,把伊凡的死亡装进漏斗般的倒计时之中。朴素直白地将真实积累、具象,把小说的主题层层剖入,极具艺术地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肉体上对“死亡”的真实体验。
另一方面,在疾病对身体的蚕食之中,小说着重描寫了伊凡在死亡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他的精神发展。如普通人一般,伊凡最开始体验到的是恐惧和焦虑,而后是由此引发的精神敏感和怨天尤人,“当有人当着他的面提到生病、死亡或康复时……他就焦虑不安地听着……对比自己的病情”,他的脾气变得十分暴躁,一扫之前的体面风光,“警惕任何一件可能破坏安宁的事情,即使最小的伤害都会让他发脾气”。由于病情感受的个体性以及他周围环境的“疾病”氛围,失常情绪下,伊凡经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不得不这样生活,孤单一人处在深渊的边缘,没有一个人理解他、怜悯他”,并在这样的精神之中他常常幻想自己的“快乐”和“康复”,试图麻痹自己,然而肉体的痛感总能够将他的精神拉回到深渊边缘,给予他更大的、避无可避的打击,将他的精神寸寸压垮。
这一系列不寻常的情绪反应和精神状态最后让伊凡不得不认清现实,他开始深入思考死亡的问题,“这不是阑尾和肾的问题,而是生……和死的问题”,开始切实地对死亡感到恐惧和憎恨,他神经质般地“瞪视”着死亡,将死亡具象化,“它把伊凡的注意引至它本身……无言地忍受折磨”,和死亡对话并尝试从中得到解脱。然而,一切都徒劳无功,盖西拉姆的出现让他从蒙昧中苏醒,起初,伊凡只是因为“盖西拉姆在这里他很舒服”而不想放他走,在“病情”的深入中,他明白了“周围人的虚伪和自己的虚伪”。逐渐地,伊凡开始思考生命和归途的问题,他意识到生命不可阻挡地消逝但还未不复存在,接近永恒、可怕又可恨的死亡才是唯一真实的事,其他全是谎言。他提出“每日、每周和每小时有什么区别”的时间之问,从具象化的死亡抽象为非肉体的“死亡”,让伊凡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身之痛,“他为精神上的痛苦而呻吟”,也使他对“死亡”本身更加理解,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更加认识,他得以从自身的位置上抽离出来重新审视周围人的生活和生命。“他感到他被一张虚伪的大网所包围,并且深陷其中”,从而使伊凡的痛苦更多地转移到了临近死亡下的生命恐惧中,这样的痛苦让伊凡感觉“全都变差了”,转而寄托于宗教,提出绝望的质问:“您究竟为何百般折磨我?”然而不期望得到答案的伊凡却倾听到了灵魂的声音和身体里的思潮,在回忆中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关键“这是错的,不对头”,这样的想法使伊凡开始在生命的临界点上寻找答案,让死亡的漏斗在他周身暂缓下来。同处“深渊边缘”的答案让他幡然悔悟:“是我造成了他们的不幸。”对爱的找寻和对上帝的忏悔最终让伊凡的痛苦“从身周所有的方向消失”,“代替死亡的是光”。伊凡用欢乐和释然迎接“死亡”,发出“不再有死亡了”的愉悦感慨。
二、伊凡·伊里奇在死亡中获得“重生”
小说对伊凡灵魂、肉体两方面“死亡”体验的感受,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及其余波下的思考性。在对死亡细腻而漫长的挣扎的书写中,将人的生命意义探寻并展现了出来,在自我本真的寻找过程中,将“死亡”的“重生”含义显现了出来。死亡就像一个催化剂,是一个美好的终点,也是重生的起点。
小说在对伊凡死亡体验的铺展中,将伊凡原本及周围人的生活展现了出来。在“舒适”“体面”的生活中,伊凡不停地盲目追求,并在追求之中沉沦着。他在上流社会中不断寻找着最“理想”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家庭、社会对自身地位的要求。在他“奋斗”的过程中,没有个人的想法和思考,像无头苍蝇一样朝着没有目标的“目标”不断“前进”,像提线木偶一样完成着周围环境写给他的剧本,他的全部生活都依赖于他人给予的判词,并严格恪守着判词的标准和原则,从而“高效”地完成了他生命的前半生。在“奋勇拼搏”的过程中,伊凡变得自私和虚伪,将自己的妻子置于“空阁”之中,以冷漠回应他的家庭生活,用体面支撑他的社交生活,在“快乐”中排除万难,逐渐失去了自我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突如其来的疾病将他从沉沦中敲醒,他从单纯面对死亡的恐惧到体会到虚伪之网的束缚,直到最后的提问和寻找答案:“‘死’是‘生’的一面镜子。人要从‘死’看到‘生’,并用对‘生’的领悟为‘死’涂上一层忧郁而澄明的诗意。”伊凡在面对死亡的心路历程中不断地打击着围困他的镜子,审视着他“生”的历程,试图在死亡中抓住生的“尾巴”,最终在死亡中找到了本真的世界,顿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真理。
面对死亡,伊凡在恐惧、焦虑和逃避中开始,认为死亡带走了他全部的“生活”和生命,他不明白生死一体的哲学含义,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和生命的荒芜乏匮,他像佝偻的老人一样苟延残喘,消耗和挣扎着他的“存活”时间。没有经过思考和找寻的伊凡无法安然面对死亡,更不能保持自身的尊严,他带着痛苦而绝望的心临近死亡,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裸露在死亡面前。盖西拉姆的出现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伊凡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维护了伊凡零落的尊严。此时,伊凡开始寻找盖西拉姆的不同点,进而探寻自身的精神世界,在死亡的逼近下,伊凡试图通过回忆自己愉快的体面生活来减少痛苦,但只有童年和少年的回忆能够让他真正感到生活的快乐。盖西拉姆的纯朴与真诚让他感到了人情的温暖,儿子的亲吻让他的灵魂获得解放,他在提问和探索中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发出“不再有死亡了”的感慨,于荒芜精神中洒下甘露,在死亡之中找到永恒。
值得一提的是,宗教救赎在伊凡死亡的解脱和释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伊凡在痛苦中大声控告上帝的残忍,在绝望中他听到了灵魂的声音,在“上帝”的指引下开始深入思考:“你想要的是什么?”并在儿子的亲吻中得到答案,对妻子的含糊道歉也因“上帝听懂才是重要的”而获得解脱和释然,因而在死亡到来时,伊凡一点都不觉得恐惧。“代替死亡的是光”,他突然大声喊道,“多么欢乐呀!”最终在皈依上帝中获得了死亡的“重生”。
三、总结
由此,《伊凡·伊里奇之死》在对死亡主题身心体验的描写下,将伊凡面对死亡过程中对生命的回溯和对生活的探寻与反思全面地展现了出来,最终在皈依和思考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真谛,从而在死亡中获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