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主要以问答题形式呈现,强调内外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这个转换不仅需要较强的文字理解能力,更需要优秀的文字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以研读往年试题为突破口,弄清“理解”与“表述”的门道,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一、理解:文本与试题
第一步,读原文,整体把握,进入初步感知层面。正常的阅读题命题,总是在深入理解原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从某个细小环节入手来设置问题。文章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具体细节起着统摄作用,正确判断细节问题,是受到文章基本观点制约的。所以,见到题目,第一步,要整体阅读选文,把握文章结构,快速把握基本观点,进入初步感知层面,为仔细理解原文打下基础。第二步,读题干,明确要求,进入明确范围层面。题干,就是试题中的每道小题对我们提出的具体要求,这个要求规定着答题的区域和思考方向,是同学们答题的依据。
二、表述:准确、条理和流畅
1.准确
问答题的答案要准确,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但是问题有时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到底的,有的问题里面包含着潜在因素,需要我们仔细探清。例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16题,“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这里明确要求回答文章的“思路”,其潜在的要求是要分析前面的内容与“静”的关系。论述文的思路,取决于作者的观点,要思考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以及怎样展开论证的。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人生要静,在静中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于是他就从人生乐趣谈起,指出人生乐趣在于感受,而感受力强,才能领略生活的乐趣,而要有强的感受力,需要一个“静”字。第17题的潜在因素是要理解小林一茶的俳句的内涵和美学意蕴,只有理解了这个内容,才能准确回答第二问。
2.条理
问答题的答案,反映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把握准确了,理解清楚了,就能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回答问题。例如上述第17题,两问联系密切,尤其是第二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第一问的分析的基础上的,分析清楚,才能有条理地表达。本题的思考点在文章最后一句话“懂得了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了”,朝前追索,第四段对“静”的阐发,小林一茶的阐发,三个关键阶段,理清这些,就可以有条理地组织答案了。第一问用概括的语言表述:“‘静趣’是指心界空灵,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趣。”前一分句下定义,后一分句简说形态。第二问:“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谓的‘静趣’。”几句话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有些题目还需要分条回答,阅卷时按点给分,所以同学们答题时一定要想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答案。
3.流畅
流畅,这是对答案在语言修饰方面的要求。对语言的表述,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用词准确,表达到位,句子连贯流畅,再加上漂亮的书写,是赢得高分的保证。有的同学平时复习时只习惯于记老师讲解时的关键词,做练习时只写提示性的词语,以求节省时间,而不注意做连贯语句书写的训练,考试时语句不连贯,影响得分,得不偿失。平时要研究老师给定的答案,掌握流畅的表达方式,例如2010年高考福建卷第12题答案:“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观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整段话前后一贯,连接紧密,层次清楚,尤其是一些解说性、定义性、连接性词语的选用,值得我们仔细揣摩、模仿。
三、练习:抓规律,重积淀,会迁移
1.抓规律
平时练习,要以掌握规律为重点。自己做题,书写答案,再对照“参考答案”,分析差距所在,尤其在答题中,要寻找命题的规律、思考的规律、组织答案的规律。这样才能做一道题,有一类题的收获。
2.重积淀
阅读题的理解和作答,是以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基础的。这个基础是积累得来的。读书不到一定的量,要想提高理解力比较困难。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在做题的过程中积淀理解文章的方法。
3.会迁移
学会迁移,注意三点,一是把老师讲解的规律、思路用于去阅读另外的阅读材料,发现异同,总结规律;二是把课内学习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试题)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筛选取优,解决考试问题。
(作者:纪勇,浙江省宁波中学)
一、理解:文本与试题
第一步,读原文,整体把握,进入初步感知层面。正常的阅读题命题,总是在深入理解原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从某个细小环节入手来设置问题。文章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具体细节起着统摄作用,正确判断细节问题,是受到文章基本观点制约的。所以,见到题目,第一步,要整体阅读选文,把握文章结构,快速把握基本观点,进入初步感知层面,为仔细理解原文打下基础。第二步,读题干,明确要求,进入明确范围层面。题干,就是试题中的每道小题对我们提出的具体要求,这个要求规定着答题的区域和思考方向,是同学们答题的依据。
二、表述:准确、条理和流畅
1.准确
问答题的答案要准确,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但是问题有时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到底的,有的问题里面包含着潜在因素,需要我们仔细探清。例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16题,“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这里明确要求回答文章的“思路”,其潜在的要求是要分析前面的内容与“静”的关系。论述文的思路,取决于作者的观点,要思考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以及怎样展开论证的。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人生要静,在静中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于是他就从人生乐趣谈起,指出人生乐趣在于感受,而感受力强,才能领略生活的乐趣,而要有强的感受力,需要一个“静”字。第17题的潜在因素是要理解小林一茶的俳句的内涵和美学意蕴,只有理解了这个内容,才能准确回答第二问。
2.条理
问答题的答案,反映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把握准确了,理解清楚了,就能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回答问题。例如上述第17题,两问联系密切,尤其是第二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第一问的分析的基础上的,分析清楚,才能有条理地表达。本题的思考点在文章最后一句话“懂得了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了”,朝前追索,第四段对“静”的阐发,小林一茶的阐发,三个关键阶段,理清这些,就可以有条理地组织答案了。第一问用概括的语言表述:“‘静趣’是指心界空灵,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趣。”前一分句下定义,后一分句简说形态。第二问:“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谓的‘静趣’。”几句话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有些题目还需要分条回答,阅卷时按点给分,所以同学们答题时一定要想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答案。
3.流畅
流畅,这是对答案在语言修饰方面的要求。对语言的表述,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用词准确,表达到位,句子连贯流畅,再加上漂亮的书写,是赢得高分的保证。有的同学平时复习时只习惯于记老师讲解时的关键词,做练习时只写提示性的词语,以求节省时间,而不注意做连贯语句书写的训练,考试时语句不连贯,影响得分,得不偿失。平时要研究老师给定的答案,掌握流畅的表达方式,例如2010年高考福建卷第12题答案:“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观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整段话前后一贯,连接紧密,层次清楚,尤其是一些解说性、定义性、连接性词语的选用,值得我们仔细揣摩、模仿。
三、练习:抓规律,重积淀,会迁移
1.抓规律
平时练习,要以掌握规律为重点。自己做题,书写答案,再对照“参考答案”,分析差距所在,尤其在答题中,要寻找命题的规律、思考的规律、组织答案的规律。这样才能做一道题,有一类题的收获。
2.重积淀
阅读题的理解和作答,是以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基础的。这个基础是积累得来的。读书不到一定的量,要想提高理解力比较困难。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在做题的过程中积淀理解文章的方法。
3.会迁移
学会迁移,注意三点,一是把老师讲解的规律、思路用于去阅读另外的阅读材料,发现异同,总结规律;二是把课内学习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试题)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筛选取优,解决考试问题。
(作者:纪勇,浙江省宁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