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不再只注重单一个体的设计,而是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的传承,本文通过研究贝聿铭和赖特的优秀案例,分析建筑设计与环境融合的发展趋势,体现建筑设计与环境融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融合
一、建筑与环境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与科技水平的的发展进步,建筑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现在拔地崛起的高楼大厦,各种庞大的建筑物竖立在平整的陆地上,环境仅仅被作为点缀装饰在各个建筑物的周围,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人们离生态环境越来越远,因此现在很多人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注重环境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当代的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建筑设计与环境的整体统一性,更加重视的是建筑与地域、人文、科技、自然和艺术等的互相融合。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建筑设计不仅要与周围环境协调,还要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历史背景、传统习俗等大环境相协调,实现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建筑与环境共生。
二、建筑与地域环境结合的典范
1.赖特的流水别墅设计
崇尚自然的建筑观、有机的设计整体,因此流水别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他认为建筑应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设计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并赋予建筑鲜活的生命,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首先在布局上,赖特结合地方山体的形态,建筑的造型按各自的伸展轴水平延伸,采用横向布局的方式,水平错落在流水瀑布的上面,这使得整个建筑动态灵活多变,与周围的环境浑然天成;在空间上,利用山水空间的虚实变化,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建筑外形有两层挑空的平台,扁平形体前后遮掩,错落有致,横向的山石与纵向的树木形成一种秩序的形式美感,建筑成了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在设计手法上,遵循了自然景观,把阳光、空气、风等自然因素引到室内外,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与自然形成统一的整体;在材料运用上,使用粗狂而深沉的山石肌理作为部分的外立面墙体,与地基连接在一起,犹如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建筑一样。赖特在利用地形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和建筑的创意设计上都是很好的典范,建筑不是单一的形体,而是让建筑在环境中扮演自然的背景,从而达到自然生态平衡。
2.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设计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是将周围自然环境渗透到建筑内部,“用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设计名言,他巧妙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光影的设计手法,苏州博物馆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在空间布局上,借鉴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水面把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连贯在一起,使苏州博物馆扮演一个角色坐落于庭院之中,形成了“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设计风貌。在色彩上,通过对苏州传统建筑及景观色彩的提炼,保留了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以具有现代感简练的灰、白色线条作为设计整体色系,彰显着整个环境中清新淡雅的文人气息;在空间设计上,建筑周围的苏州园林设计特色是移步移景、竹林葱郁,使人充分感受园林的惬意;在材料上,博物馆选用当地特有材料,能使建筑景观更好的融入到地域的建筑特色之中,采用竹、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再处理,既有现代感又不失苏州的韵味;在设计手法上,建筑内外造型空间统一,用巧妙的手法将自然光线引到建筑室内,使人们在空间中充分感受到光影变化、时间变化等的体验,善于采用硬朗的几何折线构成其内外造型,与移步移景的折线相呼应。作为苏州的文化博物馆,其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苏州历史及文化底蕴,在不同感官上传达历史信号。
3.通过案例分析进行现实意义的比较
两位设计师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但是在设计上的相似之处是都崇尚遵循自然,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整体,提倡生态绿色的建筑设计,不孤立也不突出建筑个体,把建筑当做环境中的一部分来做设计,并注重人的精神感受和体验,将人与环境完美的融为一体。
区别之处在于,赖特倡导有机建筑的整体美和自然美,以自然为基础进行建筑环境设计,强调建筑与地形、绿植等周围环境的关系,保持建筑原材料的本色,尽可能不去做处理加工,消除了不必要的装饰,空间布局也是根据外部的建筑形体进行有机的空间划分,善于把自然环境运用到室内外,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特定环境下有特定的建筑设计特色,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给今后的建筑师们开拓了很好的设计前景,指明了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发展之路。而贝聿铭将出发点立足于传统文化,在遵循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体现,融合了园林造景的设计手法,运用到空间划分之中,达到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精髓,并吸取了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东方传统地域特色,塑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多种多样的几何造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术手法,提升了地域环境中建筑空间设计的前瞻性和延展性,树立了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
三、生态观在建筑设计与环境中的体现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对建筑和环境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自然中的空气、阳光、气候、绿化、声音等的环境因素变得尤为重要。在遵循自然、与周围环境协调好的基础之上,提倡用绿色生态观来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倡节能设计、能源的再开发利用,注重环保,与新技术、新科技结合起来,形成智能化设计。比如隈研吾倡导“让建筑消失”的设计理念,设计作品中日本濑户内海的“龟老山展望台”,设计展望台的目的是为了让游客们能够站在山顶看见濑户内海的全部景象,所以设计师选择的地点是在山顶上,在建筑施工之前先是将山顶削出一块平地,然后在施工完后再把植被覆盖到建筑上去,使建筑完全化解于山林之中,为当地的风景区再添一抹靓丽的风采,运用环保材料,节能减排,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的基础上,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设计。
四、建筑设计与地域环境融合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两个设计案例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从早期的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开始注重绿色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建筑的形态、布局、肌理、材质、色调均由周围环境所决定,并善于运用大自然,把空气、阳光、水源等自然资源引进室内,提倡有机建筑的整体性设计,然后到当代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可以看出在注重周围生态环境基础上,更加注重地域环境的传承,体现出有历史文脉的传承又有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的现代化设计。因此,今后的建筑设计会越来越趋向于地域環境的融合,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设计,利用可再生能源,走绿色生态发展的道路,不仅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更加注重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建筑与人的互动关系,最终形成建筑与环境、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产斯友. 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2]孙力扬,周静敏. 建筑与环境景观的融合[J]. 世界建筑,2005,(6).
[3]郑伟文. 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3).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融合
一、建筑与环境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与科技水平的的发展进步,建筑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现在拔地崛起的高楼大厦,各种庞大的建筑物竖立在平整的陆地上,环境仅仅被作为点缀装饰在各个建筑物的周围,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人们离生态环境越来越远,因此现在很多人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注重环境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当代的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建筑设计与环境的整体统一性,更加重视的是建筑与地域、人文、科技、自然和艺术等的互相融合。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建筑设计不仅要与周围环境协调,还要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历史背景、传统习俗等大环境相协调,实现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建筑与环境共生。
二、建筑与地域环境结合的典范
1.赖特的流水别墅设计
崇尚自然的建筑观、有机的设计整体,因此流水别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他认为建筑应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设计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并赋予建筑鲜活的生命,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首先在布局上,赖特结合地方山体的形态,建筑的造型按各自的伸展轴水平延伸,采用横向布局的方式,水平错落在流水瀑布的上面,这使得整个建筑动态灵活多变,与周围的环境浑然天成;在空间上,利用山水空间的虚实变化,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建筑外形有两层挑空的平台,扁平形体前后遮掩,错落有致,横向的山石与纵向的树木形成一种秩序的形式美感,建筑成了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在设计手法上,遵循了自然景观,把阳光、空气、风等自然因素引到室内外,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与自然形成统一的整体;在材料运用上,使用粗狂而深沉的山石肌理作为部分的外立面墙体,与地基连接在一起,犹如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建筑一样。赖特在利用地形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和建筑的创意设计上都是很好的典范,建筑不是单一的形体,而是让建筑在环境中扮演自然的背景,从而达到自然生态平衡。
2.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设计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是将周围自然环境渗透到建筑内部,“用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设计名言,他巧妙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光影的设计手法,苏州博物馆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在空间布局上,借鉴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水面把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连贯在一起,使苏州博物馆扮演一个角色坐落于庭院之中,形成了“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设计风貌。在色彩上,通过对苏州传统建筑及景观色彩的提炼,保留了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以具有现代感简练的灰、白色线条作为设计整体色系,彰显着整个环境中清新淡雅的文人气息;在空间设计上,建筑周围的苏州园林设计特色是移步移景、竹林葱郁,使人充分感受园林的惬意;在材料上,博物馆选用当地特有材料,能使建筑景观更好的融入到地域的建筑特色之中,采用竹、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再处理,既有现代感又不失苏州的韵味;在设计手法上,建筑内外造型空间统一,用巧妙的手法将自然光线引到建筑室内,使人们在空间中充分感受到光影变化、时间变化等的体验,善于采用硬朗的几何折线构成其内外造型,与移步移景的折线相呼应。作为苏州的文化博物馆,其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苏州历史及文化底蕴,在不同感官上传达历史信号。
3.通过案例分析进行现实意义的比较
两位设计师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但是在设计上的相似之处是都崇尚遵循自然,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整体,提倡生态绿色的建筑设计,不孤立也不突出建筑个体,把建筑当做环境中的一部分来做设计,并注重人的精神感受和体验,将人与环境完美的融为一体。
区别之处在于,赖特倡导有机建筑的整体美和自然美,以自然为基础进行建筑环境设计,强调建筑与地形、绿植等周围环境的关系,保持建筑原材料的本色,尽可能不去做处理加工,消除了不必要的装饰,空间布局也是根据外部的建筑形体进行有机的空间划分,善于把自然环境运用到室内外,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特定环境下有特定的建筑设计特色,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给今后的建筑师们开拓了很好的设计前景,指明了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发展之路。而贝聿铭将出发点立足于传统文化,在遵循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体现,融合了园林造景的设计手法,运用到空间划分之中,达到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精髓,并吸取了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东方传统地域特色,塑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多种多样的几何造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术手法,提升了地域环境中建筑空间设计的前瞻性和延展性,树立了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
三、生态观在建筑设计与环境中的体现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对建筑和环境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自然中的空气、阳光、气候、绿化、声音等的环境因素变得尤为重要。在遵循自然、与周围环境协调好的基础之上,提倡用绿色生态观来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倡节能设计、能源的再开发利用,注重环保,与新技术、新科技结合起来,形成智能化设计。比如隈研吾倡导“让建筑消失”的设计理念,设计作品中日本濑户内海的“龟老山展望台”,设计展望台的目的是为了让游客们能够站在山顶看见濑户内海的全部景象,所以设计师选择的地点是在山顶上,在建筑施工之前先是将山顶削出一块平地,然后在施工完后再把植被覆盖到建筑上去,使建筑完全化解于山林之中,为当地的风景区再添一抹靓丽的风采,运用环保材料,节能减排,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的基础上,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设计。
四、建筑设计与地域环境融合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两个设计案例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从早期的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开始注重绿色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建筑的形态、布局、肌理、材质、色调均由周围环境所决定,并善于运用大自然,把空气、阳光、水源等自然资源引进室内,提倡有机建筑的整体性设计,然后到当代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可以看出在注重周围生态环境基础上,更加注重地域环境的传承,体现出有历史文脉的传承又有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的现代化设计。因此,今后的建筑设计会越来越趋向于地域環境的融合,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设计,利用可再生能源,走绿色生态发展的道路,不仅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更加注重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建筑与人的互动关系,最终形成建筑与环境、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产斯友. 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2]孙力扬,周静敏. 建筑与环境景观的融合[J]. 世界建筑,2005,(6).
[3]郑伟文. 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