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郁达夫的散文《钓台的春昼》中,在桐君山优美风景的描写中插入了很多自我愤懑心绪的抒发,进而折射出当时他的现实处境,实现了表现自然与表现自我、表现社会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 自然 自我 社会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郁达夫曾谈到传统散文与现代散文的区别:“从前的散文,写自然就专写自然,写个人就专写个人,一议论到天下国家,就只说古今治乱,国计民生,散文里很少有人性,及社会性与自然性融合在一处的,最多也不过加上一句痛哭流涕长太息,以示作者的感慨而已;现代的散文就不同了,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的散文的特征之一。”这种观点与其说是郁达夫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毋宁说是在整个甄选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个人的风格作为了标准。可以说,郁达夫所有的作品都力图将表现自我与表现自然、社会结合起来,这种特征甚至构成了他创作风格的核心。
  《钓台的春昼》记录的是郁达夫1931年春末的一次游历,发表在1932年9月16日的《论语》创刊号上。当时,作者因为受到国民党右翼的胁迫避居家乡富阳,在乡居的倦怠中前往附近的桐庐去寻访东汉名士严子陵的幽居。他先坐晚班船到桐庐县城,夜上桐君山,探桐君道观,翌日才到钓台寻访严子陵祠堂。随着作者深深浅浅的步履,一路上的风光景色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淡淡月光映照下的桐君山,夜空中的云、星、月,富春江江心散乱的灯光,沿江两岸的青山浅水和开满鲜花的沙洲,最后是幽静的钓台与阴森的祠堂。没有可惊可叹的遭遇,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插曲,作者随笔而至,都是当时的所见、所闻与所思。题目本为《钓台的春昼》,却洋洋洒洒从去钓台的经过地桐庐与桐君山写起,真正写到钓台的景色时全文已过三分之二,似乎失于散漫,如果深读下去,却能发现全文的结构线索并不是“景”,而是蕴藏在景中的“情”,看似平淡的文字后面蕴藏的复杂情绪才是全篇的内在线索。
  在故乡的山山水水间,作者的情绪是起伏不定的。全文开头,作者就点出自己因受到警告不得不避居乡间,“国民党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玩过的游戏”,暗讽当时的国民党对进步文人和文化的严酷压制,揭示了自己的现实处境。因此,在后文中,虽然作者有时似乎忘情于山水,却始终不能掩饰由于现实处境而生的苦闷、愤懑的心境。
  去桐君山等渡船时,他“独立在江边,不知不觉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凉”,为他传授渡江秘诀的少妇、夜爬桐君山时送给他一盒火柴的船家使这个游者感到了些微的暖意,看似微不足道的两件小事,分明可以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站在桐君道观的门外,俯瞰山下的秀丽景色,“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的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他竟忘记了时刻和自身。然而,他究竟是无法忘情于山水,在夜乘渔船前往钓台的路上,梦中背诵的那首诗使他从云端坠入黑暗的现实,情绪由明朗转为低沉,“悲歌痛苦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一句回应了文章的开头。死寂般幽静的山峡、废垣残瓦的严子陵祠堂、阴森的天空和阴飕飕的山风一并加强了他沉寂荒凉的心境。面对同乡夏灵峰先生的题诗,他心里发出感慨,以为夏老先生虽然只知崇古,不善处今,却比罗振玉、郑孝胥等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之类更有民族骨气,在对现实的评论中,作者的心境再度昂扬起来。最后,全文结束在船家的催促返程的喊声中,达到了曲终人散,而余韵未尽的效果。
  在一篇游记散文中,有这么多的抒怀,有这么多的感慨,使作者不复是一个客观冷静的游者。时时处处,文中都有一个自我的形象。这个自我带着特有的心境去品评他的所见所闻,这些所见所闻经过他特有心境的过滤,一切景语皆成情语,眼中之景在笔下都成为心中之景,乃至心中之情。山水都是这个自我眼中的山水,而自我在山水间无法忘情却是因为社会的原因,自我与自然、与社会就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自我心境的渗入,自然再也不是这样的自然,没有对自我愤懑情绪的表现,则显示不出自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一粒沙里尚可看出世界,半瓣花上即可洞察人情,自我、自然与社会原本就可以互相折射。
  在文中,除了不时插入的议论和抒情,作者使用的文体与文字也突出了上述特征。全文多是短句,句中常有停顿,语调不疾不徐,再加上词语的重复、排比句的运用等都减慢了叙述的速度,使作者所见之景、所抒之情得到了更为细腻地描绘与渲染。例如,在描写钓台山峡时,作者“向天上地下四周看去,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这段话不仅创造出幽深僻静的意境,语言上也构成了错落有致的参差美。连用的三个“静”字更是绝妙之笔,我们无法分辨它们是形容词,是感叹词,还是山峡中幽幽回响的拟声,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然而音响效果却已经出来,以响写静,沉寂的气氛跃然纸上。
  这篇散文的文字很能代表郁达夫的风格,雅俗皆成文章。有时,他娓娓道来,正如面对一位挚友细细而谈,用的是口语化的句子,不加任何修饰,淳朴自然得犹如信手拈来一般。全文开头交代探访严子陵幽居的原因时,就运用了这种文字。看到夏灵峰先生的题诗之后,“慕贤的心一动,醺人的臭技自然是难熬了,堆起了几张桌子,借得了一枝破笔,我也在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上了一个陈屁,就是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 这些字句不但质朴,甚至显得有些粗鄙。但文中常常融入的古典文学的词汇却使全文整体上显得凝练典雅、悠远清丽。“暮春三月,春服未成”、“晓风残月,杨柳岸边”加入整句,不落痕迹,自然天成,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学修养。然而,这些词汇又并非随意选取,前者化用的是《论语》中曾点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他这种具有隐逸倾向的观点得到了已经厌倦游历生活的老师孔子的赞同;后者则是柳永郁郁不得志又面临离别的伤情之句,都与作者向往山林却又充满伤感的心境相吻合。文中整首收入的七律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它概括出贯穿全文始终的作者不满于时事而又不容于世俗的处境与心境。
  一篇普通的游记散文,因为贯注了作者的情绪和心绪,读起来因此显得有血有肉。我们跟随着作者不仅可以游历美丽的山水,更可以从中领悟他起伏不定的感情流向,体会他想忘情山水却又无法忘情的尴尬与矛盾。郁达夫说自己喜读散记,“而自己试来一写,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却的境地”,正是这种无法忘情的风格,才使这篇《钓台的春昼》成为了中国现代游记中的精品。
  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2]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三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3]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近日,笔者在网上观摩了于永正老师于大约15年前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视频。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性童话故事。于老师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于老师的教学情与趣交融,使课堂绽放出无穷魅力,让人陶醉其中,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启示意义。下面结合于永正老师这节课中的几个经典教学片段进行简要赏析。  一、品读课题,
摘要:软件工程失败,通常是由于协同工作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软件课程的学习成效,也不纯是技术难度或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否。软件课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学习相关软件技术的同时作为一个大规模小组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吸取小组软件开发过程初步TSPi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软件课程;软件工程;小组软件开发过程初步;TSPi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端午粽》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统编教材在编排上采用双线结构,从人文主线看,本文与同单元的《静夜思》《夜色》《彩虹》共同的主题是“家人”,以吃粽子为主线把传统文化与爱国情怀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語文要素主线看,重点是“读好长句子”。从文体上看,《端午粽》是一篇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小散文,粽子是儿童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的一种食品,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自家选用食材自做,也可以去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这一建议给汉语拼音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情境图与语境歌在教学中被充分利用,游戏与活动使原来相对枯燥的拼音课堂有了一些转变,教师教学时也能尝试采用拼音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方式。然而,上述汉语拼音教学依然不可避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深度学习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编排,是为了加大“习作在教科书中的分量”,使习作序列化,体现出鲜明的单元整体特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习作单元缺乏认识,仍然一课一课地教习作知识,学生习得的习作知识是碎片化的、僵化的,学生完成单元习作的过程,缺乏真切的实践与体验,属于浅层次的学习。此外,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中,对写作渐渐失去了兴趣。北京师范
书名:历史与记忆:英美历史文化研究  作者:郭晶晶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68140614  定价:50元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习惯、表达方式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借助各种资料和工具学习、了解英美两国的历史文化、掌握英美社会的基本特点,成为留学人员、商务人士以及教育工作者进修之必需。郭晶晶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历史与
摘要:在USB协议分析仪中,CPLD利用自身硬件的优点,快速处理USB信号,把USB数据流转换成MCU数据包以供单片机接收,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关键词:CPLD;信号;数据包  中图分类号:TP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853-02     CPLD是一种用户根据各自需要而自行构造逻辑功能的数字集成电路。其基本设计方法是借助集成开发软件平台,用原理图、
史铁生的创作,从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开始,便与社会、历史这些宏大的指向拉开了距离,树立起自己内敛而平和的世界观。1991年的《我与地坛》突破了当代散文高调造作、为时代与意识形态所累的模式。他对人内心世界的开掘,对生命体验的思索都让其散文充满了崭新而深刻的意味。本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入史铁生的散文,以《我与地坛》及其他散文为例,通过对地坛意象的分析,探求地坛背后的仪式隐喻对于史铁生散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我国大中小学校纷纷开启了线上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这一情况将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的一个契机。当前,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引入线上模式,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笔者在参与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根亲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2019-ZZJH-419)、
摘要:非虚构文学一改过去传统文学关于理想、幻想和飘渺不真实东西等脱离实际的创作理念,可见它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创作理念的差异。非虚构文学从人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作者的切身经历出发,以现实问题和人民的处境为出发点。本文通过对非虚构文学的分析,表明了美英非虚构文学的创作风格,尽管这类作品是对现实的重组,但是其社会意义还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进而对美英非虚构文学的发展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 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