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化数字产业等技术迅猛发展,智慧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兴热点。然而,智慧教育并非只和高精尖的技术、高大上的设施设备有关,真正的智慧教育是奔着发展人、成就人而去。技术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群体的智慧更是完善智慧教育的必要条件。家、校、社在教育领域分属不同的教育空间,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会人都理应属于教育角色。依托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界限,激发学校、家庭、社区三空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教育角色共融共创,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师教学精准化、家校联系智能化、社区资源最优化的智慧循环。
由此,行远小学提出了家、校、社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路径,从多时长共生、多学科共融、多群体共创、多场域共享等方面超越技术、平台、设备,切实看到教育场域中的人,激发家庭、学校、社区三空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智慧教育的不断更新与创新。
智慧教育三空间融合基础
文化基础。建设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需要文化作为纽带。建校之初,行远小学便提出了“万物养正,登高行远”的办学文化理念,以价值理念为动力,构建了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家长文化,为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教学塑魂。
课程基础。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涉及学生、教师、家校及社區等多个群体互融共生,在学校文化引领下,创新研发与实施了学生“砺行课程”、教师“修远课程”、家长“共进课程”三维课程体系。
技术基础。智慧教育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行远小学选定钉钉、希沃作为平台支撑,结合三大课程赋予不同平台的功能价值,通过培训实操,调动师生、家长将平台功能玩转、用活。
队伍基础。在进行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建设时,行远小学延展了社会的教育角色定位,整合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专业研究导师、海外留学生等专业角色队伍引进学校,推动智慧学习的创生与发展。
组织基础。为推动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建设,学校成立智慧研创部和各种项目组,由智慧研创部牵头智慧学校建设,提供技术协助,由项目组牵头各类培训,实现教师智慧成长,学校教育智慧发展。
智慧教育三空间融合的原则
价值驱动原则。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师教学的精准化,社区资源最优化的教育价值为动力,让教育时空更灵活智慧。
常态开展原则。将清单思维、问题思维、导图思维等智慧工作策略方式融入教育工作中,全方位推动智慧教育工作常态化发展。
协同配合原则。重视家庭、社区的资源与力量,拓展教育辐射范围,引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协同校内校外的教育影响。
智慧教育三空间融合路径探索
行远小学顺应时代趋势,以人的智慧推动空间,技术,管理,教与学方式的智慧……从教学时长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群体的更新及教学场域的创设等诸多方面并行推进,探寻与时代接轨的智慧教育新路径,创生更为开放的教育新生态。
多时长共生。随着技术平台不断迭代升级,线上教学正在渐次生长,学习场景更加多元立体,大一统设置的学校教育理应有所突破和变革。
课时弹性设置,让教和学更加自主。学校在建校之初就从课程和作息入手,营建弹性课时生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学科特点,将课时设置成15分钟的微课时,30—40分钟的芯课时,50—60分钟的长课时,满足不同课程的需求……让校园生活更自主。
延展学习时长,实现家校融合共生。学校利用已有的平台资源,将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等线下集会课程,优化为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延展时间至晚上7:30—8:30线上进行,更人文地照顾家长的时间。同时,固定设置每晚7:00—7:30的家校线上交流时光,更智慧地推进家校共育,建设学习型家庭。
多学科共融。全球媒介通信的发展,使得现在的教育需求不再是离散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教育概念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教师经验进行多维度的知识传播。
主题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结合学校文化,综合考虑传统节日等,在每学年设置不同的主题月,每个主题月设置不同的主题周。跨学科组建研发团队,将各学科知识融入其中,统整研发主题课程。
暑期实践活动手册,充盈生活体验。每个假期,老师自主研发假期实践手册,内容涵盖时事政治、地方文化、综合实践等。以2020年暑期的实践手册为例,学校研发“重庆美食”“AI体验”“垃圾分类”“学期规划”四个主题课程,各学科内容整合,线上课程与线下活动混融,设置丰富的探索体验,实现“智从生活来,慧到生活去”的智慧教学理念。
师资的跨学科整合运用,最大化地发挥了各学科的优势,不断突破学科边界,深挖课程资源的多样性,真正实现人的智慧成长。
多群体共创。学校要打破社会、家庭对教育“隔岸观火”局面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多群体的共创意识,寻找共同的发力点,实现共建共享的教育新生态。
让家长成为智慧教育的同行者。和家长共同研发网络素养课程,引领家长正确认识网络与学习的关系,让家长成为同行者,赢得家长支持,激发家长的能动性。
让学生成为智慧教育的主力军。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同伴的互相促进。每学期竞选学长榜样,营建榜样成长营,在合作互助中影响学生成长。
让教师成为智慧教育的顶梁柱。学校采用双线融合课程教学模式,一名主教线上授课,每班一名助教进行教学观察和辅助,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合作”成为常态,摈弃单打独斗。备课分4步:群体众筹,即群体畅想设计,头脑风暴;主备先行,设计初稿;主备说设计、谈困难,成员提供支持;优化细节,形成终稿。双线融合教学模式,发挥每个教师特长优势的同时又能突破学科本位,让教学设计更饱满,真正发挥群体智慧。
让志愿者成为智慧教育的催化剂。学校开设“5+2劳动课程”,利用线上平台优势,足不出户就可以邀请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进学校的日常教学和课程研发。目前,学校已经邀请全国知名大学教授、社区工作者等十余名社会人士通过线上平台和学生互动。
多场域共享。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习空间不再被物理环境所定义,学生在哪里,哪里就是学习空间。
重塑物理空间,为学习赋能。学校把相邻两间教室的隔墙优化成移动隔墙,研创“开合班组”教学模式,两个自然班既相对独立,又可以随需开展混龄活动、分层辅导、跨学科教学等。将走廊优化调整为非正式学习区,配备各类书籍、益智玩具、智能设备等。孩子们随需随意取用学习资源。
共享云端空间,为学习供养。在实体学校,我们很难打造可以供各类人群随时交流的空间,在云端学校却很容易。学校在云端搭建各类圈子,面向所有人群开放,大家可以在圈子里分享交流、互鉴互启、共建共享。
通过多场域共享,真正实现师生的交流互启、生生的协作共创、家长的共商互助、亲子的共建互信。
三空间融合的未来样态
行远小学通过以上四种途径重塑教育时空,探索家、校、社三空间融合的行远智慧教育,纵深探寻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师教学的精准化、家校联系的智能化、社区资源的最优化路径,汇聚更多资源,联结更多的人、事、物,努力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混融共生,努力追求学生的“智学”、教师的“智研”、家长的“智陪”,更大程度地发挥人的智慧,以实现多维智能的智慧循环和智慧生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化数字产业等技术迅猛发展,智慧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兴热点。然而,智慧教育并非只和高精尖的技术、高大上的设施设备有关,真正的智慧教育是奔着发展人、成就人而去。技术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群体的智慧更是完善智慧教育的必要条件。家、校、社在教育领域分属不同的教育空间,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会人都理应属于教育角色。依托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界限,激发学校、家庭、社区三空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教育角色共融共创,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师教学精准化、家校联系智能化、社区资源最优化的智慧循环。
由此,行远小学提出了家、校、社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路径,从多时长共生、多学科共融、多群体共创、多场域共享等方面超越技术、平台、设备,切实看到教育场域中的人,激发家庭、学校、社区三空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智慧教育的不断更新与创新。
智慧教育三空间融合基础
文化基础。建设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需要文化作为纽带。建校之初,行远小学便提出了“万物养正,登高行远”的办学文化理念,以价值理念为动力,构建了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家长文化,为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教学塑魂。
课程基础。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涉及学生、教师、家校及社區等多个群体互融共生,在学校文化引领下,创新研发与实施了学生“砺行课程”、教师“修远课程”、家长“共进课程”三维课程体系。
技术基础。智慧教育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行远小学选定钉钉、希沃作为平台支撑,结合三大课程赋予不同平台的功能价值,通过培训实操,调动师生、家长将平台功能玩转、用活。
队伍基础。在进行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建设时,行远小学延展了社会的教育角色定位,整合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专业研究导师、海外留学生等专业角色队伍引进学校,推动智慧学习的创生与发展。
组织基础。为推动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建设,学校成立智慧研创部和各种项目组,由智慧研创部牵头智慧学校建设,提供技术协助,由项目组牵头各类培训,实现教师智慧成长,学校教育智慧发展。
智慧教育三空间融合的原则
价值驱动原则。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师教学的精准化,社区资源最优化的教育价值为动力,让教育时空更灵活智慧。
常态开展原则。将清单思维、问题思维、导图思维等智慧工作策略方式融入教育工作中,全方位推动智慧教育工作常态化发展。
协同配合原则。重视家庭、社区的资源与力量,拓展教育辐射范围,引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协同校内校外的教育影响。
智慧教育三空间融合路径探索
行远小学顺应时代趋势,以人的智慧推动空间,技术,管理,教与学方式的智慧……从教学时长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群体的更新及教学场域的创设等诸多方面并行推进,探寻与时代接轨的智慧教育新路径,创生更为开放的教育新生态。
多时长共生。随着技术平台不断迭代升级,线上教学正在渐次生长,学习场景更加多元立体,大一统设置的学校教育理应有所突破和变革。
课时弹性设置,让教和学更加自主。学校在建校之初就从课程和作息入手,营建弹性课时生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学科特点,将课时设置成15分钟的微课时,30—40分钟的芯课时,50—60分钟的长课时,满足不同课程的需求……让校园生活更自主。
延展学习时长,实现家校融合共生。学校利用已有的平台资源,将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等线下集会课程,优化为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延展时间至晚上7:30—8:30线上进行,更人文地照顾家长的时间。同时,固定设置每晚7:00—7:30的家校线上交流时光,更智慧地推进家校共育,建设学习型家庭。
多学科共融。全球媒介通信的发展,使得现在的教育需求不再是离散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教育概念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教师经验进行多维度的知识传播。
主题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结合学校文化,综合考虑传统节日等,在每学年设置不同的主题月,每个主题月设置不同的主题周。跨学科组建研发团队,将各学科知识融入其中,统整研发主题课程。
暑期实践活动手册,充盈生活体验。每个假期,老师自主研发假期实践手册,内容涵盖时事政治、地方文化、综合实践等。以2020年暑期的实践手册为例,学校研发“重庆美食”“AI体验”“垃圾分类”“学期规划”四个主题课程,各学科内容整合,线上课程与线下活动混融,设置丰富的探索体验,实现“智从生活来,慧到生活去”的智慧教学理念。
师资的跨学科整合运用,最大化地发挥了各学科的优势,不断突破学科边界,深挖课程资源的多样性,真正实现人的智慧成长。
多群体共创。学校要打破社会、家庭对教育“隔岸观火”局面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多群体的共创意识,寻找共同的发力点,实现共建共享的教育新生态。
让家长成为智慧教育的同行者。和家长共同研发网络素养课程,引领家长正确认识网络与学习的关系,让家长成为同行者,赢得家长支持,激发家长的能动性。
让学生成为智慧教育的主力军。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同伴的互相促进。每学期竞选学长榜样,营建榜样成长营,在合作互助中影响学生成长。
让教师成为智慧教育的顶梁柱。学校采用双线融合课程教学模式,一名主教线上授课,每班一名助教进行教学观察和辅助,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合作”成为常态,摈弃单打独斗。备课分4步:群体众筹,即群体畅想设计,头脑风暴;主备先行,设计初稿;主备说设计、谈困难,成员提供支持;优化细节,形成终稿。双线融合教学模式,发挥每个教师特长优势的同时又能突破学科本位,让教学设计更饱满,真正发挥群体智慧。
让志愿者成为智慧教育的催化剂。学校开设“5+2劳动课程”,利用线上平台优势,足不出户就可以邀请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进学校的日常教学和课程研发。目前,学校已经邀请全国知名大学教授、社区工作者等十余名社会人士通过线上平台和学生互动。
多场域共享。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习空间不再被物理环境所定义,学生在哪里,哪里就是学习空间。
重塑物理空间,为学习赋能。学校把相邻两间教室的隔墙优化成移动隔墙,研创“开合班组”教学模式,两个自然班既相对独立,又可以随需开展混龄活动、分层辅导、跨学科教学等。将走廊优化调整为非正式学习区,配备各类书籍、益智玩具、智能设备等。孩子们随需随意取用学习资源。
共享云端空间,为学习供养。在实体学校,我们很难打造可以供各类人群随时交流的空间,在云端学校却很容易。学校在云端搭建各类圈子,面向所有人群开放,大家可以在圈子里分享交流、互鉴互启、共建共享。
通过多场域共享,真正实现师生的交流互启、生生的协作共创、家长的共商互助、亲子的共建互信。
三空间融合的未来样态
行远小学通过以上四种途径重塑教育时空,探索家、校、社三空间融合的行远智慧教育,纵深探寻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师教学的精准化、家校联系的智能化、社区资源的最优化路径,汇聚更多资源,联结更多的人、事、物,努力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混融共生,努力追求学生的“智学”、教师的“智研”、家长的“智陪”,更大程度地发挥人的智慧,以实现多维智能的智慧循环和智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