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原则。
“生本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开放性课堂。但化学学科内容存在特殊性,比如理论内容较为深奧,以学生为主体难以开展教学,如果只是追求表面繁荣的课堂气氛,无疑属于牵强附会,实为弄虚作假,所以不能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如何实现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和谐统一,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出现搞形式、图热闹,偏离教学目标、脱离实际的走样课堂呢?
一、兴趣是“生本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的保障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考试中,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在上化学必修二《乙酸》这节课之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通过电脑查一些关于食醋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家长和学生都很积极,收集上来的资料不下10多种,比如《醋不只是能杀菌》、《食醋的25种生活妙用》、《有些药物怕你“吃醋”》、《春天做个“醋”美人》、《用醋治疗常见疾病的偏方》等等。学生通过查资料,发现生活中与“醋”息息相关的知识有很多,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乙酸”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的时候就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了。我们要让孩子怀着自发的兴趣去面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而不是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对孩子进行“就范式教育”。
二、情境创设是“生本课堂”师生表演的舞台
精彩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吸引学生迅速地进入课堂情境中。在学习钠的性质时,让学生写出钠和硫酸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大多数学生认为钠能把铜置换出来,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而实验事实证明反应并没有红色的铜生成,而是出现了蓝色沉淀,并放出了气体。出人意料的现象与学生的自我判断产生了矛盾,学生就会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再如教学“金属的腐蚀”时,通过提问学生家里的锅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生锈,如何防止生锈,为什么新买回来的高压锅用了一段时间后颜色就不一样了等来源于生活和实际的问题,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情境设计不同于引课,要具备全面性、全程性、发展性和真实性,要由表及里让学生可接受,有些也可以直接从书中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引入,如果涉及的知识点与旧知识有交叉,则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设,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不能本末倒置,花费太多的活动做铺垫,反而弱化了教学重点。因此“生本课堂”切忌“多多益善”,课堂就如一个舞台,师生是舞台上的角色,一切都要顺应剧情发展,而不能唱独角戏。
三、教师是“生本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
尊重学生是教师掌控课堂的法宝,“生本课堂”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掌握了多少,务实是关键。学生能说的老师一定不说,老师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老师对学生课堂展示和交流的内容要给予引导,提出的问题针对性要强,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宽容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失误,鼓励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并及时给予肯定。记得有一次,学到乙酸具有弱酸性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它应该是有很强的酸性的,你看它的分子里有四个氢原子。”能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是非常有思想的,一般的学生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我也趁此机会告诉学生并不是分子中所有的氢都可以电离出来的,乙酸中羟基上的氢才可以电离,而且电离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属于弱酸。在以后的教学中遇上这个问题,我不再直接告诉学生乙酸是一种弱酸,而是会让学生进行判断,在他们给出结论后,再向他们解释,这样更能让学生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性。
化学“生本课堂”要立足于教材,把教材的每个栏目都应用好。死气沉沉的课堂肯定不是有效的课堂,但是过于“亢奋、热烈”的课堂也并非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整个课堂要注意“动静结合”,教师要能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以“学生为本、师生共舞”的“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冯卫东.今天怎样做教科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罗艳)
“生本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开放性课堂。但化学学科内容存在特殊性,比如理论内容较为深奧,以学生为主体难以开展教学,如果只是追求表面繁荣的课堂气氛,无疑属于牵强附会,实为弄虚作假,所以不能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如何实现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和谐统一,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出现搞形式、图热闹,偏离教学目标、脱离实际的走样课堂呢?
一、兴趣是“生本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的保障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考试中,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在上化学必修二《乙酸》这节课之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通过电脑查一些关于食醋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家长和学生都很积极,收集上来的资料不下10多种,比如《醋不只是能杀菌》、《食醋的25种生活妙用》、《有些药物怕你“吃醋”》、《春天做个“醋”美人》、《用醋治疗常见疾病的偏方》等等。学生通过查资料,发现生活中与“醋”息息相关的知识有很多,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乙酸”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的时候就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了。我们要让孩子怀着自发的兴趣去面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而不是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对孩子进行“就范式教育”。
二、情境创设是“生本课堂”师生表演的舞台
精彩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吸引学生迅速地进入课堂情境中。在学习钠的性质时,让学生写出钠和硫酸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大多数学生认为钠能把铜置换出来,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而实验事实证明反应并没有红色的铜生成,而是出现了蓝色沉淀,并放出了气体。出人意料的现象与学生的自我判断产生了矛盾,学生就会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再如教学“金属的腐蚀”时,通过提问学生家里的锅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生锈,如何防止生锈,为什么新买回来的高压锅用了一段时间后颜色就不一样了等来源于生活和实际的问题,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情境设计不同于引课,要具备全面性、全程性、发展性和真实性,要由表及里让学生可接受,有些也可以直接从书中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引入,如果涉及的知识点与旧知识有交叉,则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设,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不能本末倒置,花费太多的活动做铺垫,反而弱化了教学重点。因此“生本课堂”切忌“多多益善”,课堂就如一个舞台,师生是舞台上的角色,一切都要顺应剧情发展,而不能唱独角戏。
三、教师是“生本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
尊重学生是教师掌控课堂的法宝,“生本课堂”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掌握了多少,务实是关键。学生能说的老师一定不说,老师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老师对学生课堂展示和交流的内容要给予引导,提出的问题针对性要强,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宽容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失误,鼓励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并及时给予肯定。记得有一次,学到乙酸具有弱酸性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它应该是有很强的酸性的,你看它的分子里有四个氢原子。”能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是非常有思想的,一般的学生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我也趁此机会告诉学生并不是分子中所有的氢都可以电离出来的,乙酸中羟基上的氢才可以电离,而且电离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属于弱酸。在以后的教学中遇上这个问题,我不再直接告诉学生乙酸是一种弱酸,而是会让学生进行判断,在他们给出结论后,再向他们解释,这样更能让学生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性。
化学“生本课堂”要立足于教材,把教材的每个栏目都应用好。死气沉沉的课堂肯定不是有效的课堂,但是过于“亢奋、热烈”的课堂也并非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整个课堂要注意“动静结合”,教师要能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以“学生为本、师生共舞”的“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冯卫东.今天怎样做教科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