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中国,教育问题是最为社会普遍关注、也是被公众讨论得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入的公共问题之一,因此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不仅为问题的解决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而且提供了解决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教育是天底下最为复杂最具公益性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高尚的职业。媒体是社会公器,时政性教育媒体更具有鲜明的公共性,是社会的良知。作为专门为教师服务的教育专业杂志,5年来,《中国教师》始终坚持媒体操守,保持教育良知,自觉地履行媒体与教育的责任;5年来,《中国教师》在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公平、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维护教师权利等方面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章,不仅传达了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普遍期望,也体现了《中国教师》杂志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责任。
《中国教师》以“启迪良知”为己任,开启了关注研究教育现实问题的新学风。从创刊号关注“非典”,检讨我国公民教育的缺失,倡议在中小学开展灾难教育开始,一直到2007年提出新时期的“平民教育”、研究“穷人教育学”,《中国教师》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农村教育、教育公平、公民教育等最复杂、最艰巨的教育问题上,这不仅体现了编辑部深厚的教育学术素养,也体现了编辑部温厚的人文关怀。确实,教育是最需要真诚、最需要热情、最需要理性的事业,《中国教师》杂志倡导并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如《中国教师》在5年里坚持讨论教育公平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虽然很多时候,《中国教师》的这种努力很难看到实效,人们也很难评估《中国教师》在解决这些教育问题方面的贡献,但是《中国教师》始终不放弃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只要问题还存在,《中国教师》就不会放弃思考与呼吁,就像精卫填海一样。
教师以培育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为职业,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和人格,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安全是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教师》一直坚守并履行“服务中国最大知识群体”的办刊宗旨和承诺,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次讨论教师制度、教师职业素养、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心理枯竭等一系列有关教师权益与身心健康的教育问题,尤其关心农村教师、代课教师的生存生活问题。
提高表达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是《中国教师》创刊以来就一直追求的风格。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他们的生活品位、文化修养、人生志趣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素养,教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旨趣实际上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中国教师》特别注意以高雅、优雅的文化方式表达学术观点和学术立场,这也是《中国教师》区别于纯学术性教育类杂志的重要特点。可以说,《中国教师》开创了一种新文风,这就是朴素、淡雅、清新、可读。在《中国教师》上,我们不仅可以阅读到充满理性的优雅文章,而且还可以时刻品味到真诚、友爱、公正、理性、奉献、创新等普世价值;在“人淡如菊”、“励耘心曲”、“木铎金声”、“教师故事”、“细雨微澜”、“科学与人文”、“走近名人”等栏目中,我们可以阅读到大量格调高雅、风格清新的散文。在浮躁的现实生活中,阅读一篇清新、优雅、有趣的小品文不啻是一项精神修炼活动。不仅如此,这些文章还弘扬了当代中国教师的优秀品质,给我们以精神鼓励和心理慰籍,让我们重拾阅读的快乐与喜悦。
5年了,《中国教师》一路走来,逐渐成长为今天具有独特品位和重要影响、形成独特研究风格和表达特色的品牌杂志,这是《中国教师》坚持为广大教师服务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教师》把握时代脉搏、坚守媒体责任、保持教育精神和良知的必然结果,也是千千万万中国教师支持的结果,是他们的智慧、良知与美德在《中国教师》的体现。这些在教育一线默默奉献青春与智慧、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守护着教育美德与良知的广大中国教师支持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最大的知识群体,中国教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我们深信,只要中国教师永怀教育美德,坚守教育良知,中国教育就是有美德和良知的教育,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是有美德和良知的国度和民族;而《中国教师》也必将参与其中,并发挥更为积极、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曾为《中国教师》创刊时的编辑)
(责任编辑:张瑞芳)
教育是天底下最为复杂最具公益性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高尚的职业。媒体是社会公器,时政性教育媒体更具有鲜明的公共性,是社会的良知。作为专门为教师服务的教育专业杂志,5年来,《中国教师》始终坚持媒体操守,保持教育良知,自觉地履行媒体与教育的责任;5年来,《中国教师》在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公平、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维护教师权利等方面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章,不仅传达了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普遍期望,也体现了《中国教师》杂志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责任。
《中国教师》以“启迪良知”为己任,开启了关注研究教育现实问题的新学风。从创刊号关注“非典”,检讨我国公民教育的缺失,倡议在中小学开展灾难教育开始,一直到2007年提出新时期的“平民教育”、研究“穷人教育学”,《中国教师》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农村教育、教育公平、公民教育等最复杂、最艰巨的教育问题上,这不仅体现了编辑部深厚的教育学术素养,也体现了编辑部温厚的人文关怀。确实,教育是最需要真诚、最需要热情、最需要理性的事业,《中国教师》杂志倡导并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如《中国教师》在5年里坚持讨论教育公平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虽然很多时候,《中国教师》的这种努力很难看到实效,人们也很难评估《中国教师》在解决这些教育问题方面的贡献,但是《中国教师》始终不放弃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只要问题还存在,《中国教师》就不会放弃思考与呼吁,就像精卫填海一样。
教师以培育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为职业,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和人格,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安全是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教师》一直坚守并履行“服务中国最大知识群体”的办刊宗旨和承诺,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次讨论教师制度、教师职业素养、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心理枯竭等一系列有关教师权益与身心健康的教育问题,尤其关心农村教师、代课教师的生存生活问题。
提高表达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是《中国教师》创刊以来就一直追求的风格。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他们的生活品位、文化修养、人生志趣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素养,教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旨趣实际上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中国教师》特别注意以高雅、优雅的文化方式表达学术观点和学术立场,这也是《中国教师》区别于纯学术性教育类杂志的重要特点。可以说,《中国教师》开创了一种新文风,这就是朴素、淡雅、清新、可读。在《中国教师》上,我们不仅可以阅读到充满理性的优雅文章,而且还可以时刻品味到真诚、友爱、公正、理性、奉献、创新等普世价值;在“人淡如菊”、“励耘心曲”、“木铎金声”、“教师故事”、“细雨微澜”、“科学与人文”、“走近名人”等栏目中,我们可以阅读到大量格调高雅、风格清新的散文。在浮躁的现实生活中,阅读一篇清新、优雅、有趣的小品文不啻是一项精神修炼活动。不仅如此,这些文章还弘扬了当代中国教师的优秀品质,给我们以精神鼓励和心理慰籍,让我们重拾阅读的快乐与喜悦。
5年了,《中国教师》一路走来,逐渐成长为今天具有独特品位和重要影响、形成独特研究风格和表达特色的品牌杂志,这是《中国教师》坚持为广大教师服务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教师》把握时代脉搏、坚守媒体责任、保持教育精神和良知的必然结果,也是千千万万中国教师支持的结果,是他们的智慧、良知与美德在《中国教师》的体现。这些在教育一线默默奉献青春与智慧、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守护着教育美德与良知的广大中国教师支持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最大的知识群体,中国教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我们深信,只要中国教师永怀教育美德,坚守教育良知,中国教育就是有美德和良知的教育,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是有美德和良知的国度和民族;而《中国教师》也必将参与其中,并发挥更为积极、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曾为《中国教师》创刊时的编辑)
(责任编辑: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