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思维 感悟文本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ong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语文课堂,教师循循善诱,学生踊跃发言,整个教学过程如同行云流水,让人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细细思量,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没能得到训练,学生质疑问难、思考探究的环节显得比较薄弱。语文课堂应该怎样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思维的含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理清脉络,把握结构
  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典故中,一把不起眼的小刀,竟然能把庞然大物肢解,谜底在于庖丁对牛的肌理了如指掌,所以游刃有余。阅读文本也应如此,如果不从整体出发,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本层次结构,那么,对于文本的解读无异于盲人摸象。那么,如何把握文本的脉络呢?其实,有些文章中的词句或段落概括性很强,里面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只要把握这些关键要点,就如同拈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依线串珠,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点而解全文。
  (一)从题目入手
  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有时能贯穿全文,有时能披露全文重点,有时还能暗示文章的主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仔细推敲题目所蕴含的信息,并能感知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读完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开始思考,但响应者寥寥。于是教师换个角度提问:“谁能用文本中的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这问题刚出来,有的同学就脱口而出:“草船借箭。”因势利导,教师继续问:“还有谁能再说得清楚些吗?课文中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结果怎么样?”学生踊跃作答:“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还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熟知天象,利用大雾天气,假装进攻曹军,又能猜透人心,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只会让曹军射箭防御。”“结果呢?”“结果是借箭成功,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依据以上回答,教师继续鼓励学生:“能连起来说一说吗?”如此一来,课文的主要内容被学生们轻松掌握了,有了对文本的初步感受,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这样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课题还有很多,我们只要引导学生紧扣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以理溯源
  文章其实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往往通过一些特殊的语句进行衔接、展开和提升,由此形成清晰的脉络,这脉络就是文理。只要把握住这些特殊的句子,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就好比撥云见日。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中,重点段落的开头:“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在这些句子中,游览颐和园的方位转移清晰明了,随着方位的变化,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也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又如《秦兵马俑》中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找到了这个过渡句,我们以理溯源,也就自然找到了文章主旨所在。
  二、搭设跳板,与文本对话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质疑是思维的契机,有疑问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对课题、词句、插图、段落等进行质疑,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从多角度展开与文本对话。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时,文中出现这样一句话:“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文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赞扬了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劳动者。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进行质疑推导,学生交流后整理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白杨”为题目?题目是“白杨”,为什么要写父亲与孩子们的“谈话”?学生根据质疑的问题展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学生探寻真相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审辩式思维萌芽、生长的过程。通过探索,学生就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物引申到人,进而把作者的思路转化成学路,领悟作者是借白杨抒发对边疆建设者志向情操的赞颂。
  阅读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也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以点带面,抽丝剥茧,自然而然就能拈出一瓣绿芽,带来整个春天。
  萨特曾说“思维就是自由的梦”,的确如此。思维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感悟,一种铭记于心的体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语文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与学习活动,搭建平台,引导学生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深入品味语言,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让思维与能力并驾齐驱,让语文课堂魅力无限!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存在不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因此,笔者探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探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音乐 创新形式 音乐素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一线音乐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关注学生的音乐素养,重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成长。因
发展儿童创造力,注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新命题。而情境教学是最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扎实地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呢?  一、在情境中唤醒儿童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出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
期刊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拦路虎",而如何教学生作文也成了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只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素,作文要想出彩也不难。  一、语言,丰美作文的内容  作文要想引人入胜,首先语言必须生动传神,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叙述事物活灵活现,描摹情境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如何让语言变得生动,避免平铺直叙的枯燥呢?  (一)巧用修辞,增色添彩  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变得生
期刊
虽然课外阅读是一个老话题,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阅读的更加关注和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语文课本中增加了古诗文的分量,一线的教师又得重新审视,课外阅读又变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课外阅读的开展和阅读有效性会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阅读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缺乏阅读兴趣或兴趣单一、阅读习惯难以形成,课外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期刊
伴随着电子化、数字化等媒体的不断更新,我们已然被大众传媒所包围、所裹挟,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浸于手机、平板、电脑阅读,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网上冲浪,他们沉湎于图片、声音、动画等。基于大众语境,传统经典阅读逐渐式微,许多学生抛弃了具有丰富情感、净化心灵和建构精神等功能的经典阅读。因此,找准大众语境下经典阅读隐患,形成重建经典阅读的对策,是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大众语境下小学生经典阅读隐患  在
期刊
接受主义心理学研究表明:最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资源,必须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因此,相比于教材课文以及刊物上的范作,身边小伙伴的作文更接近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容易被学生所认可。因此,教师在习作讲评时可以充分发掘伙伴习作中的亮点资源,从语言风格、谋篇布局、文章立意等维度引领学生品鉴、讲评,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迁移。  一、积极唤醒,在反思自我中积淀写作资源  在发掘伙伴习作资源时,教师需要引导
期刊
文本解读是一个主观意识充分参与的创造性过程,教师不能机械地成为教参的搬运工,而需要从纯阅读者的视角理解文本内容、感知文本主旨;更需要教师以一个教学者的身份,洞察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处,探寻阅读教学的价值点,在真正读懂读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知理解,致力于文本语言背后的解密。本文提出要提领而顿,强化文本题目解读;品析涵泳,强化文本语言解读;整体感知,强化谋篇布局解读;言意兼得,强化表达策略解读,为打造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于情境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意识成为了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和观点阐发的重要内容。但纵观这十几年来的口语交际教学,还是难以逃出机械而生硬的泥潭。如何引导差异性鲜明的个体学生在口语交际课堂中获取语言交际的能力和智慧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三个“变”入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变硬性要求为真实情境  在不同的学段,口语交际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的主题,口语交际也有
期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学会倾听,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课堂,呼唤着生命的“对话”,同时也呼唤着真诚的“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真正的引导;只有倾听,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倾听,才能相互接纳;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