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业遗产是一座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工业遗产所具有的价值使其从“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转到“有机更新,整体保护”。基于旅游开发的工业遗产改造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保护再利用的方式,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成都工业遗产旅游地——东郊记忆的发展动因。
【关键词】:工业遗产旅游;东郊记忆;动因
一、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工业遗产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的。城市化使得市中心范围不断扩展,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工厂也被纳入城市中心的范围,土地、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矛盾不断加深。许多工厂面临着外迁的命运,而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厂房、建筑、设备是拆还是留,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工业遗产的问题开始突出。
随着工业遗产的增多,工业遗产的价值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19世纪中期起,英国就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20世纪中后期,许多城市开始探索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将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成都东郊记忆的发展过程
成都东郊记忆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二段外侧,属于原东郊老工业区的一部分,前身为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占地300余亩。红光电子管厂早期为军工企业,主要产品为显像管、指示管、示波管和摄像管四大类。改革开放以后,红光电子管厂转变生产方向,由军用转为民用,提供电视机所需的黑白破壳,成为全国电子行业百家大型骨干企业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93年,红光电子管厂改制成为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上市。然而上市之后,由于外部的激烈竞争以及自身的经营不善、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公司陷入了严重的窘境。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解决老工业区的发展困境,2001年,成都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成都市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建议》,决定对东郊老工区的企业进行搬迁,促使企业在远郊地区重生。一开始,红光电子管厂被规划为成都成熟区域的二类住宅用地。但随着人们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2008年11月,政府决定将其更改为公共设施用地。红光电子管厂成为四川唯一的一个工业遗产保护项目。
2009年底,成都传媒集团以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为方向,开始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并确定了“音乐产业”和“音乐消费”双主业互动式发展模式。2010年底,改造工程开始施工。在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工业元素最大限度保留。2011年7月,主体改造初步完工,9月29日正式开园,2012年,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改名为 “东郊记忆”, 2013年7月,成都东郊记忆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三、成都东郊记忆发展的动因
旅游供需矛盾是旅游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矛盾,因此文章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分析东郊记忆发展的原因。
(一)需求方面
1.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旅游需求的多樣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提升,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生活方式。以四川省为例,2013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87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209.56万人次,组织74.2万居民出境旅游。随着旅游需求的增长,旅游方式也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开始由单纯的观光型旅游转向休闲、体验、商务等复合型旅游。工业遗产旅游所具有的性质正好适应人们的需求。东郊记忆中的旧厂房旧设备经改造后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能够满足游客观光、纪念的欲望,而以音乐为主题打造的一系列活动和布局的各种业态则充满了趣味性和参与性。
2.旅游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不再只是一种满足物质欲求的简单行为。随着历史商业街区、主题公园等大型综合性消费场所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到消费空间也可以提供愉悦的体验。建筑带来的感官形象、环境的好坏、档次的高低、特色的鲜明也渐渐成为能否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深深浸染了历史文化意味的工业遗产空间和优秀历史建筑能为人们提供非凡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而且更能促进休闲购物、城市旅游等消费活动的产生,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工业遗产因此成为一种体验性产品。东郊记忆的取胜之处在于,它通过历史工业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与时尚艺术消费空间相结合的模式,创造出新旧建筑对比、中外文化相结合的后现代文化体验场所,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时尚地标。
(二)供给方面
1.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具有的工业景观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构成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旅游吸引力。东郊记忆的工业遗产资源比较丰富且独具特色。一方面,红光电子管厂的历史就是成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遗留下来的这些充满情感记忆的厂房,具有工业符号的办公楼,厂区内高大繁茂的桉树和梧桐,无不深深刻上了时代的印记,使得工业遗产资源具有了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红光电子管厂的建筑群带有强烈的苏联风格和异域风情。东郊记忆在改造时尽量保存了工厂中高大的烟囱、斑驳的建筑,老旧的设备以及暴露的管道,而建筑内部在改造为艺术中心、创意工作室、特色休闲和餐饮场所后,饱含现代主义思想和历史文化气息,更增添了独特的空间意义和审美价值。
2.旅游区位条件优越。优越的区位条件可以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成都东郊记忆创意产业园位于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市。成都承东启西、南联北通,交通非常便利,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成都的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与世界各地的往来方便;成渝、成昆等铁路干线直通全国多个城市;6条国道在成都交汇,形成密集的公路交通网。东郊记忆处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还有旅游观光巴士通往景点,可进入性很强。
3.主题文化定位准确。成都的音乐文化和艺术灵性一直与市民对生活的热爱相伴相生。成都创造过众多的娱乐话题,“成都超女”现象曾一度成为中国流行音乐与时尚文化最具热点的话题,而且成都的地下摇滚与地下音乐也一直蓬勃发展。但长期以来,成都缺乏一个相对集中的音乐艺术表现平台,东郊记忆敏锐地抓住了成都本土的音乐资源和现实需求,将音乐作为主题,依靠青少年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将东郊记忆建设成为成都音乐产业的集聚地。另一方面,传统音乐载体正被新的音乐载体所取代,数字音乐成为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东郊记忆利用创新理念,让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入驻东郊记忆,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产业辐射能力,以新的音乐艺术形式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
4.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成都市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市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布了《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规划中提出全力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和“成都东村即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等多个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东郊记忆就位于成都东村。
2012年,成都市颁布了《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将成都东村定位为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要将东郊记忆所在的成华区建为以数字音乐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区。这些都为成都东郊记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方碗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12-15.
[2] 安俊梅,吴相利,张维亮.工业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分析[J].特区经济,2008(3):166-167.
【关键词】:工业遗产旅游;东郊记忆;动因
一、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工业遗产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的。城市化使得市中心范围不断扩展,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工厂也被纳入城市中心的范围,土地、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矛盾不断加深。许多工厂面临着外迁的命运,而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厂房、建筑、设备是拆还是留,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工业遗产的问题开始突出。
随着工业遗产的增多,工业遗产的价值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19世纪中期起,英国就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20世纪中后期,许多城市开始探索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将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成都东郊记忆的发展过程
成都东郊记忆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二段外侧,属于原东郊老工业区的一部分,前身为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占地300余亩。红光电子管厂早期为军工企业,主要产品为显像管、指示管、示波管和摄像管四大类。改革开放以后,红光电子管厂转变生产方向,由军用转为民用,提供电视机所需的黑白破壳,成为全国电子行业百家大型骨干企业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93年,红光电子管厂改制成为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上市。然而上市之后,由于外部的激烈竞争以及自身的经营不善、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公司陷入了严重的窘境。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解决老工业区的发展困境,2001年,成都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成都市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建议》,决定对东郊老工区的企业进行搬迁,促使企业在远郊地区重生。一开始,红光电子管厂被规划为成都成熟区域的二类住宅用地。但随着人们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2008年11月,政府决定将其更改为公共设施用地。红光电子管厂成为四川唯一的一个工业遗产保护项目。
2009年底,成都传媒集团以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为方向,开始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并确定了“音乐产业”和“音乐消费”双主业互动式发展模式。2010年底,改造工程开始施工。在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工业元素最大限度保留。2011年7月,主体改造初步完工,9月29日正式开园,2012年,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改名为 “东郊记忆”, 2013年7月,成都东郊记忆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三、成都东郊记忆发展的动因
旅游供需矛盾是旅游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矛盾,因此文章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分析东郊记忆发展的原因。
(一)需求方面
1.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旅游需求的多樣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提升,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生活方式。以四川省为例,2013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87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209.56万人次,组织74.2万居民出境旅游。随着旅游需求的增长,旅游方式也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开始由单纯的观光型旅游转向休闲、体验、商务等复合型旅游。工业遗产旅游所具有的性质正好适应人们的需求。东郊记忆中的旧厂房旧设备经改造后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能够满足游客观光、纪念的欲望,而以音乐为主题打造的一系列活动和布局的各种业态则充满了趣味性和参与性。
2.旅游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不再只是一种满足物质欲求的简单行为。随着历史商业街区、主题公园等大型综合性消费场所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到消费空间也可以提供愉悦的体验。建筑带来的感官形象、环境的好坏、档次的高低、特色的鲜明也渐渐成为能否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深深浸染了历史文化意味的工业遗产空间和优秀历史建筑能为人们提供非凡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而且更能促进休闲购物、城市旅游等消费活动的产生,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工业遗产因此成为一种体验性产品。东郊记忆的取胜之处在于,它通过历史工业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与时尚艺术消费空间相结合的模式,创造出新旧建筑对比、中外文化相结合的后现代文化体验场所,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时尚地标。
(二)供给方面
1.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具有的工业景观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构成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旅游吸引力。东郊记忆的工业遗产资源比较丰富且独具特色。一方面,红光电子管厂的历史就是成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遗留下来的这些充满情感记忆的厂房,具有工业符号的办公楼,厂区内高大繁茂的桉树和梧桐,无不深深刻上了时代的印记,使得工业遗产资源具有了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红光电子管厂的建筑群带有强烈的苏联风格和异域风情。东郊记忆在改造时尽量保存了工厂中高大的烟囱、斑驳的建筑,老旧的设备以及暴露的管道,而建筑内部在改造为艺术中心、创意工作室、特色休闲和餐饮场所后,饱含现代主义思想和历史文化气息,更增添了独特的空间意义和审美价值。
2.旅游区位条件优越。优越的区位条件可以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成都东郊记忆创意产业园位于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市。成都承东启西、南联北通,交通非常便利,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成都的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与世界各地的往来方便;成渝、成昆等铁路干线直通全国多个城市;6条国道在成都交汇,形成密集的公路交通网。东郊记忆处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还有旅游观光巴士通往景点,可进入性很强。
3.主题文化定位准确。成都的音乐文化和艺术灵性一直与市民对生活的热爱相伴相生。成都创造过众多的娱乐话题,“成都超女”现象曾一度成为中国流行音乐与时尚文化最具热点的话题,而且成都的地下摇滚与地下音乐也一直蓬勃发展。但长期以来,成都缺乏一个相对集中的音乐艺术表现平台,东郊记忆敏锐地抓住了成都本土的音乐资源和现实需求,将音乐作为主题,依靠青少年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将东郊记忆建设成为成都音乐产业的集聚地。另一方面,传统音乐载体正被新的音乐载体所取代,数字音乐成为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东郊记忆利用创新理念,让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入驻东郊记忆,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产业辐射能力,以新的音乐艺术形式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
4.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成都市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市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布了《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规划中提出全力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和“成都东村即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等多个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东郊记忆就位于成都东村。
2012年,成都市颁布了《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将成都东村定位为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要将东郊记忆所在的成华区建为以数字音乐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区。这些都为成都东郊记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方碗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12-15.
[2] 安俊梅,吴相利,张维亮.工业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分析[J].特区经济,2008(3):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