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教育方式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使学生具有或保持强大的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已经成为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问题。本文从兴趣、设问、实验、生活、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驱动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驱动力
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的传统教育已经越来越束缚学生的手脚,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怎样使学生具有或保持巨大的驱动力已成为新课程的重要议题。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进而形成多元回答,生成丰富而个性化的策略和经验。
一、寻找兴趣增强内驱力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老师,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才产生的。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探究性学习课题时,应该按照以下原则:1.学生是否具备了该课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该课题的内容、过程和结果是不是学生的关注点?3.该课题是否针对全体学生?如果课题过于高深,探究会使绝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不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所以探究性学习应该根据学情,针对全班学生,从他们的心理指向和情感愿望入手。
例如:课本上指出Fe(OH)2 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会迅速变成灰绿色,是Fe(OH)2 被O2 氧化成Fe(OH)3所致,由于学生只能观察到Fe(OH)2的瞬间变成白色,思考与探究的时空被压缩,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可以适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何才能使Fe(OH)2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学生可能纷纷想到采取隔绝空气的方法,就能较长时间观察到Fe(OH)2的白色。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急于组装出自己的实验装置来验证自己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增强组间学生的竞争性,组内学生协作性,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巧妙设问唤醒质疑力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在教学中,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反映出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也是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进行探究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学生就能够对所得到的结果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传授让位于建构,灌输让位于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又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
例如:在电解质溶液有关PH的计算时,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内容比较枯燥。若教师问PH=5的盐酸溶液若稀释1000倍,PH为多少?学生经过计算回答PH为8,很多学生说:“不可能,酸稀释以后怎么变成碱性了呢?”这个问题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都想知道谜底,教师抓住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只要合理地利用问题、设置问题,激励学生,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就能够成功地展开探究性教学,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
三、开发实验发掘创新力
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针对实验进行了不同的设置,有“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等。以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教学中,要实现 “放”字,即增大教材既定探究内容的开放度,设置的探究问题要有内在的知识扩张域,对同一探究问题,同一操作方案,可多层次设问,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学习的心理需求,以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放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思维发散,质疑问难,刨根探底,在解疑中学会学习,生成新知。其次要实现 “畅”字,即让学生在对问题内容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等方面去畅想,让学生用擅长的思维方式去打开化学原理的抽象、概括化与系统化的思维通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原理悟透、才能具有学习的驱动力。最后要实现 “创”字,在破旧中创新,不论是实验方案设计,还是对探究中出现新问题的全析解决,教师不能限制太多,更不能越俎代庖。
四、源于生活助燃探究力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课程开发的这三个维度是支撑研究型课程内容结构的基本框架。人类基本生存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与生活、生产紧密相联系的特点,适时带学生参观本地化工产品展览,利用校本课程,选做一些实用的小实验,如各种饮料的配制、石膏塑像制作、食品添加剂配制、各种皮蛋的配方等,使学生切实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好化学对今后走上社会非常有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
五、借助评价加速驱动力
高中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一般方法,过程和研究规律,增强探究意识,而不是取得什么特别有价值的成果。评价过程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评价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发展,要尊重体现个体的差异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他们增强自信,勇于探究,敢于创新。
美国教育学者琼·艾斯林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探究性学习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方法、过程,在培养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才会被家长和社会所认同,被学生认同,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志成.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J].比较教育研究,200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驱动力
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的传统教育已经越来越束缚学生的手脚,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怎样使学生具有或保持巨大的驱动力已成为新课程的重要议题。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进而形成多元回答,生成丰富而个性化的策略和经验。
一、寻找兴趣增强内驱力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老师,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才产生的。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探究性学习课题时,应该按照以下原则:1.学生是否具备了该课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该课题的内容、过程和结果是不是学生的关注点?3.该课题是否针对全体学生?如果课题过于高深,探究会使绝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不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所以探究性学习应该根据学情,针对全班学生,从他们的心理指向和情感愿望入手。
例如:课本上指出Fe(OH)2 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会迅速变成灰绿色,是Fe(OH)2 被O2 氧化成Fe(OH)3所致,由于学生只能观察到Fe(OH)2的瞬间变成白色,思考与探究的时空被压缩,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可以适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何才能使Fe(OH)2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学生可能纷纷想到采取隔绝空气的方法,就能较长时间观察到Fe(OH)2的白色。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急于组装出自己的实验装置来验证自己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增强组间学生的竞争性,组内学生协作性,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巧妙设问唤醒质疑力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在教学中,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反映出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也是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进行探究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学生就能够对所得到的结果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传授让位于建构,灌输让位于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又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
例如:在电解质溶液有关PH的计算时,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内容比较枯燥。若教师问PH=5的盐酸溶液若稀释1000倍,PH为多少?学生经过计算回答PH为8,很多学生说:“不可能,酸稀释以后怎么变成碱性了呢?”这个问题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都想知道谜底,教师抓住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只要合理地利用问题、设置问题,激励学生,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就能够成功地展开探究性教学,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
三、开发实验发掘创新力
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针对实验进行了不同的设置,有“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等。以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教学中,要实现 “放”字,即增大教材既定探究内容的开放度,设置的探究问题要有内在的知识扩张域,对同一探究问题,同一操作方案,可多层次设问,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学习的心理需求,以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放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思维发散,质疑问难,刨根探底,在解疑中学会学习,生成新知。其次要实现 “畅”字,即让学生在对问题内容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等方面去畅想,让学生用擅长的思维方式去打开化学原理的抽象、概括化与系统化的思维通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原理悟透、才能具有学习的驱动力。最后要实现 “创”字,在破旧中创新,不论是实验方案设计,还是对探究中出现新问题的全析解决,教师不能限制太多,更不能越俎代庖。
四、源于生活助燃探究力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课程开发的这三个维度是支撑研究型课程内容结构的基本框架。人类基本生存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与生活、生产紧密相联系的特点,适时带学生参观本地化工产品展览,利用校本课程,选做一些实用的小实验,如各种饮料的配制、石膏塑像制作、食品添加剂配制、各种皮蛋的配方等,使学生切实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好化学对今后走上社会非常有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
五、借助评价加速驱动力
高中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一般方法,过程和研究规律,增强探究意识,而不是取得什么特别有价值的成果。评价过程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评价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发展,要尊重体现个体的差异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他们增强自信,勇于探究,敢于创新。
美国教育学者琼·艾斯林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探究性学习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方法、过程,在培养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才会被家长和社会所认同,被学生认同,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志成.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J].比较教育研究,200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