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a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能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很少有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多元学习方式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就化学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以教師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显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发展性主体,所以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愉快、求知、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情生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进行积极的、融洽的、持久的沟通和理解,课堂上学生才能有真实思想的流露、知疑问难的勇气,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性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是利用化学实验,可以是利用化学史实小故事,可以是利用学科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创设情境,等等。例如在讲化石燃料一节时,我结合社会焦点问题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央电视台2002年5月22日“东方时空”中的一个节目的标题:“南极的冰化了”。说的是南极一块叫“拉伸B”的冰架发生坍塌,其断裂的面积比上海市还大,这是大自然又一次向人类发出警告。由此引发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发表意见,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内容理解深刻,记忆深刻,效果明显。
  二、 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个容器,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给他们灌输的现成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自己的体验和分析,学习的内容很难吸收。教师只是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消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由此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先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以主角的身份投入到活动中,对探究的问题有兴趣也有信心,而且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化学与能源一节时,课本上安排了一个铜—锌电极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电流的演示实验,我设计成以下五个问题让学生探究,(1)Zn—Cu直接连在一起;(2)Zn—Cu直接插入水中(不接触);(3)Zn—Cu直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分别观察上述3种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如果偏转说明为什么?(4)反应一段时间后,电极材料有何变化?(5)Zn—Cu插入水果或蔬菜,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以上分别说明为什么?这些问题的创设,使学生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轻松地掌握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讲金属的活动性内容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铁、钠、金等),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们逐渐发现和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他很多金属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学生们自己设计了许多实验方案,并根据我提供的仪器、试剂、常见的金属自主探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金属活动性的顺序。学生们学到的知识不是我强加给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然,教师要注重引导、点拨、帮扶,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可是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多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多用自己的内部语言进行思维,思维的路径单一,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且很难达到集体学习所达到的水平。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与传统的个别学习相比,使不同的成员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可以解决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而且可以使学习者的思维的路径多元化。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与组织者,首先要把握好哪些内容需要独立完成,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需要合作学习。例如:在学生独立思考得不到答案时、解题思路有争议时、探究出现困难时、学习内容需要参与社会调查时等,正是学生产生合作心理需求的时候,因此把握这样的机会组织合作无疑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调控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技能,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养成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和大胆地而且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并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把握好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合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参与其中,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和评价手段,激励他们学习的欲望。教师还要注意归纳、提升合作成果,使他们能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共识、共享、共进,使个人的智慧在集体的智慧中成长。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把自主、探究、合作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把它们孤立开来。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采用合作之中有探究、探究之中有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吴星,沈怡文.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其他文献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教学中的实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通过新课改理论培训,我收获颇丰。在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课变了,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每次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们如花的笑脸,听着他们由衷的掌声,我的心里甜丝丝的,是课程改
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是辩证的统一。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
摘 要: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与一题多探的习题教学,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物理习题教学 发散思维 一题“三多”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它是指一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的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它不拘泥于常规,能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固定模式,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美国
摘 要: 要上好一节物理课,不能靠个人单枪匹马,一定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备课的反复打磨可以使课堂更完善、更优化;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事业成长。  关键词: 《浮力》 集体备课 打磨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县级评优课大赛,内容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浮力》,本次大赛我获得一等奖,并且因为这节课的成功,我被评为县级物理学科带头人。这节课后我认真总结、反思,其实我最应当感谢我们
摘 要: 农村初中学生学物理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学生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物理“学困生”越来越多。本文作者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找到对策,激发了“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困生”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农材初中物理“学困生” 学习兴趣 对策    一、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  1.历史原因。  农村学校受“应试教育”影响大,目前评价农村初中教育质量的标准任然是以统
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只有对某件事情
摘 要: 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教师应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使学生最终学会设计实验,培养创造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有机化学反应 有机实验教学 探究式教学    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是:大部分有机反应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因其反应速率较慢,反应过程中副反应较多,仪器装置也较为复杂,特别适合探究式教学。  一、在问题情境中启发学生探究  思源于
摘 要: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将书本中的知识融入到生产、生活中去,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化学知识 融入生活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要求,如: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