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能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很少有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多元学习方式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就化学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以教師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显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发展性主体,所以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愉快、求知、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情生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进行积极的、融洽的、持久的沟通和理解,课堂上学生才能有真实思想的流露、知疑问难的勇气,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性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是利用化学实验,可以是利用化学史实小故事,可以是利用学科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创设情境,等等。例如在讲化石燃料一节时,我结合社会焦点问题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央电视台2002年5月22日“东方时空”中的一个节目的标题:“南极的冰化了”。说的是南极一块叫“拉伸B”的冰架发生坍塌,其断裂的面积比上海市还大,这是大自然又一次向人类发出警告。由此引发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发表意见,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内容理解深刻,记忆深刻,效果明显。
二、 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个容器,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给他们灌输的现成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自己的体验和分析,学习的内容很难吸收。教师只是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消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由此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先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以主角的身份投入到活动中,对探究的问题有兴趣也有信心,而且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化学与能源一节时,课本上安排了一个铜—锌电极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电流的演示实验,我设计成以下五个问题让学生探究,(1)Zn—Cu直接连在一起;(2)Zn—Cu直接插入水中(不接触);(3)Zn—Cu直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分别观察上述3种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如果偏转说明为什么?(4)反应一段时间后,电极材料有何变化?(5)Zn—Cu插入水果或蔬菜,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以上分别说明为什么?这些问题的创设,使学生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轻松地掌握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讲金属的活动性内容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铁、钠、金等),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们逐渐发现和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他很多金属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学生们自己设计了许多实验方案,并根据我提供的仪器、试剂、常见的金属自主探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金属活动性的顺序。学生们学到的知识不是我强加给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然,教师要注重引导、点拨、帮扶,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可是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多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多用自己的内部语言进行思维,思维的路径单一,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且很难达到集体学习所达到的水平。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与传统的个别学习相比,使不同的成员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可以解决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而且可以使学习者的思维的路径多元化。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与组织者,首先要把握好哪些内容需要独立完成,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需要合作学习。例如:在学生独立思考得不到答案时、解题思路有争议时、探究出现困难时、学习内容需要参与社会调查时等,正是学生产生合作心理需求的时候,因此把握这样的机会组织合作无疑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调控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技能,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养成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和大胆地而且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并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把握好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合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参与其中,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和评价手段,激励他们学习的欲望。教师还要注意归纳、提升合作成果,使他们能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共识、共享、共进,使个人的智慧在集体的智慧中成长。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把自主、探究、合作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把它们孤立开来。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采用合作之中有探究、探究之中有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吴星,沈怡文.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多元学习方式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就化学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以教師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显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发展性主体,所以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愉快、求知、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情生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进行积极的、融洽的、持久的沟通和理解,课堂上学生才能有真实思想的流露、知疑问难的勇气,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性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是利用化学实验,可以是利用化学史实小故事,可以是利用学科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创设情境,等等。例如在讲化石燃料一节时,我结合社会焦点问题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央电视台2002年5月22日“东方时空”中的一个节目的标题:“南极的冰化了”。说的是南极一块叫“拉伸B”的冰架发生坍塌,其断裂的面积比上海市还大,这是大自然又一次向人类发出警告。由此引发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发表意见,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内容理解深刻,记忆深刻,效果明显。
二、 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个容器,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给他们灌输的现成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自己的体验和分析,学习的内容很难吸收。教师只是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消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由此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先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以主角的身份投入到活动中,对探究的问题有兴趣也有信心,而且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化学与能源一节时,课本上安排了一个铜—锌电极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电流的演示实验,我设计成以下五个问题让学生探究,(1)Zn—Cu直接连在一起;(2)Zn—Cu直接插入水中(不接触);(3)Zn—Cu直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分别观察上述3种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如果偏转说明为什么?(4)反应一段时间后,电极材料有何变化?(5)Zn—Cu插入水果或蔬菜,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以上分别说明为什么?这些问题的创设,使学生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轻松地掌握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讲金属的活动性内容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铁、钠、金等),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们逐渐发现和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他很多金属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学生们自己设计了许多实验方案,并根据我提供的仪器、试剂、常见的金属自主探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金属活动性的顺序。学生们学到的知识不是我强加给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然,教师要注重引导、点拨、帮扶,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可是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多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多用自己的内部语言进行思维,思维的路径单一,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且很难达到集体学习所达到的水平。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与传统的个别学习相比,使不同的成员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可以解决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而且可以使学习者的思维的路径多元化。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与组织者,首先要把握好哪些内容需要独立完成,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需要合作学习。例如:在学生独立思考得不到答案时、解题思路有争议时、探究出现困难时、学习内容需要参与社会调查时等,正是学生产生合作心理需求的时候,因此把握这样的机会组织合作无疑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调控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技能,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养成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和大胆地而且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并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把握好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合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参与其中,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和评价手段,激励他们学习的欲望。教师还要注意归纳、提升合作成果,使他们能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共识、共享、共进,使个人的智慧在集体的智慧中成长。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把自主、探究、合作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把它们孤立开来。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采用合作之中有探究、探究之中有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吴星,沈怡文.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