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全员育人的现实要求,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高校思政课“1 1 1”协同联动教学模式,旨在破解的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思政课程的需要和当前思政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之间矛盾,协同思政教师、学团教师、专业教师三支队伍,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有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育人局面。但作为探索中的教学模式虽取得初效,仍需要处理若干关系,以其更加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协同联动 教学模式 构建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024-02
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全国不少高校基于自身实际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仅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的文件精神,也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提升了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有力地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仍存在着流于形式、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参与面低、实践经费不足、条件保障不够等问题。基于此,如何构建更加合理、可行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议题。
一、高校思政课协同联动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過信息加工活动建构对客体的解释。[1]由于每一名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经历、能力水平各有不同,要实现同一目标的整体性构建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习是不同背景的学习主体对于新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旨在建构有意义的个体知识体系本身,而非成为同一化的人。基于该理论,大学生的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应贯彻以下教学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课堂教师 “满堂灌”填鸭式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引导者;二是坚持协同高效原则,每一个学习主体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追求、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学习成效。因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朋辈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与表达;三是注重情境创设,创造或再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记忆深刻,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现实依据
近年来,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方法如何变化,如何更加贴近大学生,但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始终没有变”。[2]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站在了历史最高位,高规格地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 [3]从任课教师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好上”,大班授课,人多声杂,课堂控制难度大,学生低头一族普遍,学生人在教室心不知在何处;从学生角度来看,“不愿学”是普遍,“愿意学”是少数,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难以形成印证,授课话语体系与学生语言习惯难有共鸣,授课方式方法与学生信息素养难以耦合。这些问题在不同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在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破解的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思政课程的需要和当前思政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高校思政课协同联动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
(一)教学理念的思维转变: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期,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的评价是以卷面成绩为主的,老师作为高校办学的中心地位突出明显。然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老师教学的中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老师的权威受到威胁,老师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学生的质疑,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单一路径。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高校教师应为未知而教,学生为未来而学。在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老师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知识而教学。教师应主动掌握日新月异的行业知识,有前瞻性的视野,学生应为毕业之后的未来准备知识。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主动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未来需求而教,为学生的未知世界进行不懈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的革故鼎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教育理念的变革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来体现,需要在教学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思政课课堂老师用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进行低阶学习,用正态分布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了三等,然而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面对95后大学生对信息化高度依赖的不争事实,老师已经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情。因此,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使用信息化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综合考量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采取形成性评价、互助和自我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核心技能。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学内容和内容传输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三)教育环境的更新优化: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环境
在现实的大学环境中,教学环境的设计大都以空间合理利用为导向,往往容易忽视学生需求,不少建筑华而不实,缺乏育人理念。作为高等院校应强化学校育人环境的顶层设计,从教学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生生活环境、饮食卫生环境等多领域协同推进教育环境建设,从路标、院标、碑牌、楼宇等标识文字中传递中国文化意境之美。在大学环境优化中,除了硬件上的环境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这是对学生成长影响起到更大作用的。作为高校理应建立起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环境,优化学生的成长空间,突出环境育人功能。
(四)教学主体的多元建构:打造“1 1 1”的育人队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首先要加强的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同向同行的育人队伍,打破高校思政教师一人担当,单一授课的传统授课模式,构建多元思政课教学实施主体,构建高校思政课“1 1 1的协同授课小组”,协同思政教师、学团教师、专业教师三支队伍,实现思政教师主讲、学团教师主论、专业教师主专,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有效发挥思政教师的理论优势、学团教师的实践优势、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育人局面,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节,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针对思政课大班“讨论难”问题,确定课下的“思政课探究性课题 X”(X专业特色)模式。
三、高校思政课协同联动教学模式的实效及反思
作为一种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其生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示出来。这种教学模式自从在部分班级实施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按照“思政教师主讲、学团教师主论、专业教师主专”构建的协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学得更加深入,在课程实践中做得更加容易,在课程讨论中有了专业融入。二是有效协同三支队伍育人的积极性。思政育人工作凝成了一股绳,形成了一股育人合力。“协同授课小组”的成立将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都能紧密相连。三是扩大了思政课教学在校园的影响力。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属于新生事物,自然能够受到一定的欢迎,突破了一人一课堂的局面,形成多人主导课堂的格局,使学生的获得感更强,与不同类型的老师的距离更近,有了亲切感。然而,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由于实施时间短,有不少问题在实施中已经暴露出来,需要不断完善,在反思中进一步探索此种教学模式与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有机融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能力获得的期待。
(一)正确处理“1 1 1”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关系
思政教师、学团教师、专业教师这三支育人队伍因共同的育人目标,通过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具体运用该模式组织教学时,时常要遇到时间撞车的情况,学团老师事务工作多,时间被各种琐事碎片化,专业教师承担着专业教学、实习等任务,也是比较忙碌的,仅有不多的公共时间可能又要被各种会议占用。因此,要确保这种模式效能的最大发挥,彼此之间的时间保障是关键,需要协调教务、学工、学院等部门,共同努力。
(二)正確处理“授课小组制”内在机制关系
“授课小组制”的建立初衷是旨在通过多元主体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我成长性的知识内容、选择性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在实际的运行之中,面临的问题不少,例如课程的系统性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每个教学者都有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彼此之间应该如何有限衔接,应该如何完善授课小组的备课机制、课时机制、评价机制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后不断关切、不断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正确处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但这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弱化,有的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来主讲,但点评不到位,未能切中要害,难以使学生信服。近年来,屡见不鲜的“放水”课堂,使教师的颜面尽失。相反,在信息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绝不仅仅是掌握书本知识就可以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前沿性知识,主动引导学生的知识探究学习。时下兴起的知识付费的App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著名教师将前沿的知识通过网络传播,这无疑是对普通教师的挑战,也是无声的激励。
参考文献:
[1]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
[2]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国家[J].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责任编辑:于蕾
关键词:协同联动 教学模式 构建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024-02
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全国不少高校基于自身实际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仅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的文件精神,也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提升了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有力地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仍存在着流于形式、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参与面低、实践经费不足、条件保障不够等问题。基于此,如何构建更加合理、可行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议题。
一、高校思政课协同联动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過信息加工活动建构对客体的解释。[1]由于每一名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经历、能力水平各有不同,要实现同一目标的整体性构建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习是不同背景的学习主体对于新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旨在建构有意义的个体知识体系本身,而非成为同一化的人。基于该理论,大学生的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应贯彻以下教学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课堂教师 “满堂灌”填鸭式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引导者;二是坚持协同高效原则,每一个学习主体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追求、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学习成效。因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朋辈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与表达;三是注重情境创设,创造或再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记忆深刻,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现实依据
近年来,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方法如何变化,如何更加贴近大学生,但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始终没有变”。[2]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站在了历史最高位,高规格地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 [3]从任课教师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好上”,大班授课,人多声杂,课堂控制难度大,学生低头一族普遍,学生人在教室心不知在何处;从学生角度来看,“不愿学”是普遍,“愿意学”是少数,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难以形成印证,授课话语体系与学生语言习惯难有共鸣,授课方式方法与学生信息素养难以耦合。这些问题在不同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在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破解的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思政课程的需要和当前思政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高校思政课协同联动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
(一)教学理念的思维转变: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期,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的评价是以卷面成绩为主的,老师作为高校办学的中心地位突出明显。然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老师教学的中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老师的权威受到威胁,老师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学生的质疑,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单一路径。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高校教师应为未知而教,学生为未来而学。在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老师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知识而教学。教师应主动掌握日新月异的行业知识,有前瞻性的视野,学生应为毕业之后的未来准备知识。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主动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未来需求而教,为学生的未知世界进行不懈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的革故鼎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教育理念的变革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来体现,需要在教学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思政课课堂老师用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进行低阶学习,用正态分布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了三等,然而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面对95后大学生对信息化高度依赖的不争事实,老师已经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情。因此,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使用信息化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综合考量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采取形成性评价、互助和自我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核心技能。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学内容和内容传输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三)教育环境的更新优化: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环境
在现实的大学环境中,教学环境的设计大都以空间合理利用为导向,往往容易忽视学生需求,不少建筑华而不实,缺乏育人理念。作为高等院校应强化学校育人环境的顶层设计,从教学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生生活环境、饮食卫生环境等多领域协同推进教育环境建设,从路标、院标、碑牌、楼宇等标识文字中传递中国文化意境之美。在大学环境优化中,除了硬件上的环境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这是对学生成长影响起到更大作用的。作为高校理应建立起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环境,优化学生的成长空间,突出环境育人功能。
(四)教学主体的多元建构:打造“1 1 1”的育人队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首先要加强的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同向同行的育人队伍,打破高校思政教师一人担当,单一授课的传统授课模式,构建多元思政课教学实施主体,构建高校思政课“1 1 1的协同授课小组”,协同思政教师、学团教师、专业教师三支队伍,实现思政教师主讲、学团教师主论、专业教师主专,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有效发挥思政教师的理论优势、学团教师的实践优势、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育人局面,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节,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针对思政课大班“讨论难”问题,确定课下的“思政课探究性课题 X”(X专业特色)模式。
三、高校思政课协同联动教学模式的实效及反思
作为一种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其生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示出来。这种教学模式自从在部分班级实施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按照“思政教师主讲、学团教师主论、专业教师主专”构建的协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学得更加深入,在课程实践中做得更加容易,在课程讨论中有了专业融入。二是有效协同三支队伍育人的积极性。思政育人工作凝成了一股绳,形成了一股育人合力。“协同授课小组”的成立将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都能紧密相连。三是扩大了思政课教学在校园的影响力。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属于新生事物,自然能够受到一定的欢迎,突破了一人一课堂的局面,形成多人主导课堂的格局,使学生的获得感更强,与不同类型的老师的距离更近,有了亲切感。然而,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由于实施时间短,有不少问题在实施中已经暴露出来,需要不断完善,在反思中进一步探索此种教学模式与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有机融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能力获得的期待。
(一)正确处理“1 1 1”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关系
思政教师、学团教师、专业教师这三支育人队伍因共同的育人目标,通过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具体运用该模式组织教学时,时常要遇到时间撞车的情况,学团老师事务工作多,时间被各种琐事碎片化,专业教师承担着专业教学、实习等任务,也是比较忙碌的,仅有不多的公共时间可能又要被各种会议占用。因此,要确保这种模式效能的最大发挥,彼此之间的时间保障是关键,需要协调教务、学工、学院等部门,共同努力。
(二)正確处理“授课小组制”内在机制关系
“授课小组制”的建立初衷是旨在通过多元主体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我成长性的知识内容、选择性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在实际的运行之中,面临的问题不少,例如课程的系统性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每个教学者都有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彼此之间应该如何有限衔接,应该如何完善授课小组的备课机制、课时机制、评价机制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后不断关切、不断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正确处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但这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弱化,有的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来主讲,但点评不到位,未能切中要害,难以使学生信服。近年来,屡见不鲜的“放水”课堂,使教师的颜面尽失。相反,在信息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绝不仅仅是掌握书本知识就可以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前沿性知识,主动引导学生的知识探究学习。时下兴起的知识付费的App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著名教师将前沿的知识通过网络传播,这无疑是对普通教师的挑战,也是无声的激励。
参考文献:
[1]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
[2]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国家[J].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