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其根本目标,培养的物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就业质量直接影响或决定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本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分析当前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就业质量 影响因素 提升路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现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各类企业培养物流一线管理、技术人才,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大多在92%以上,远远高于一般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就业率。一个专业的持续发展除了关注专业就业率之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针对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课题组于2013年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近三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相对偏低,主要表现在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口性不高;毕业生薪资相对较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的稳定性不高;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等。
二、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课题组从培养人才的学校和影响人才需求的外部环境角度进行分析。
1、学校内部因素
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目前,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或高端技能型人才”,并且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界定。但总体上还存在定位模糊不清的现象,缺少从专业设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岗位定位、服务领域定位、服务区域定位、个人能力素质定位等方面的系统界定;同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应用型、技术型本科的区别不大,与技术操作型中职也没有形成鲜明的差异。尤其是在“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观念下,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欠缺,导致就业质量不高。
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与教材问题。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服务或产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稳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绝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将课程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选修课程等几个模块,并且通常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关注重点。但课题组的一份调查显示专业核心课程与就业质量没有强的关联性,仅仅与就业率的关联性较大,说明课程体系的重点仅仅放在核心课程上不利于就业质量提高,而综合素质、职业发展类课程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建设也影响学生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指导性相对不足。
⑶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问题。师资队伍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间接性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上主要存在缺少“名师”、实际“双师”队伍不足的问题。所谓“名师出高徒”,没有“高徒”哪里会有高就业质量,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了各种类型的“技能名师”,但这些“名师”实际在校工作、从事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也设立校内“名师”,但总体而言“名师”数量少,没有形成优秀的团队也是导致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同时,“名义双师型”教师数量、比例高而“实际双师型”教师不多,也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又一要因。
⑷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问题。到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十分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它们往往以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综合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对知识加工运用能力更弱。绝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提高实践课程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实践课程内容项目设计不系统、模拟性实验多、验证性实训多、课程单一项目性实训较多,而课程综合性实训和综合课程实训相对较少,多数实训环境不能再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也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不够,影响了就业质量。
2、外部环境因素
⑴社会观念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社会观念可以分为学生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两个方面:学生就业观念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较高,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具体体现在对薪资水平、工作环境条件、未来发展机会与空间、人际关系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首次就业职位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对就业质量特性中的稳定性、满意度等评价指标有不利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也是影响就业质量的有一个外在因素,很多用人单位还没有完全抛弃学历观,在职业发展空间、职位晋升上仍然学历主导,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升职空间受阻;不少物流企业功利观较浓,缺少干部储备、缺少人员培训等,也是导致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不少物流企业认为高职物流专业就是操作工,将高职物流毕业生完全充当体力劳动者,导致工作满意度低、就业质量低下。
⑵物流产业发展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物流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其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将决定经济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它与 “绿色就业”、 “体面劳动”等高质量就业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其发展对提升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物流产业总体发展速度快,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物流大环境有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存在着市场运作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度与法规不健全等现象,导致大多数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主要竞争优势是依靠成本而不是创新,因此,企业对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重视不够,致使就业质量不高。
三、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途径
1、创新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依据市场需求,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定规模,根据行业需求定标准,根据企业需求定课程,根据岗位需求定技能;并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结构,保持人才培养的动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经过十余年的专业办学,始终坚持推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积极探索“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政、行、校、企深度合作,产、学、证、赛紧密结合”为标志的鲜明专业特色;“两分两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分阶段培养、分方向培养;政行企校深度合作、双证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效果。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大幅提升。 2、加大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力度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落实,人才培养模式中规定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靠课程体系来实施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从事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课程体系设计上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课程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应及时吸纳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将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融入课程内容中;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要不断“实践课程”强化,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并提高实践课程的效果,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入学军训、课程教学中案例模拟、第二课堂活动(包括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物流公司见识实习、物流企业轮岗实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等。同时,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上做到平顺、无缝,在课程教学上实施“理实一体”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及素质,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3、构建高素质的“实际双师型”队伍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状况不够理想,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尽管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统计数据较高,但这种“双师型”名义上的;数据由“高校教师职称证书+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构成,这些教师并不一定具有强的实践经验或实践动手能力,制约了对学生的物流技术、技能的培养。要构建高素质的“实际双师型”队伍,一方面可以委派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长期挂职锻炼,真正充当物流企业的相关岗位角色并实施定期考核轮岗制度,逐步形成“实际双师型”队伍;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并具备一定理论功底的专家,全方位完成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构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高技能的“实际双师型”师资队伍。
4、转变就业及用人观念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与形成有助于学生准确自我定位,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之间找到理想的结合点的科学就业观,对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观体现出自主性强、多元化、竞争性强、职业定位明确等特点。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指在就业之前要认真地衡量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衡量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等,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应聘成功的概率,也有利于规避浮躁,盲目追求大城市、大公司、高薪酬等,同时也有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潜能。通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的稳定度等,也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企业必须增强对人才关键作用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人才使用重视力度,从行动上营造出吸引人才的内部环境,形成科学的吸引人才、选才用才、留住人才机制,提高人才吸引力;只有创新用人机制,才能保证人才有效利用,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迅速发展。要把创新用人机制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基础环节来抓。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宏观调控,通过多种途径和科学的开发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促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当然,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高职院校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响应,还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只有多方的积极协调与深度合作,才能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质量。
文章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提升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A04】
【参考文献】
[1]彭光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研究[J].商,2013(07).
[2]张曙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3)
[3]张利晓.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8)
[4]刘世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彭光辉(1970—),男,管理学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与物流。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就业质量 影响因素 提升路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现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各类企业培养物流一线管理、技术人才,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大多在92%以上,远远高于一般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就业率。一个专业的持续发展除了关注专业就业率之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针对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课题组于2013年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近三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相对偏低,主要表现在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口性不高;毕业生薪资相对较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的稳定性不高;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等。
二、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课题组从培养人才的学校和影响人才需求的外部环境角度进行分析。
1、学校内部因素
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目前,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或高端技能型人才”,并且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界定。但总体上还存在定位模糊不清的现象,缺少从专业设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岗位定位、服务领域定位、服务区域定位、个人能力素质定位等方面的系统界定;同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应用型、技术型本科的区别不大,与技术操作型中职也没有形成鲜明的差异。尤其是在“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观念下,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欠缺,导致就业质量不高。
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与教材问题。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服务或产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稳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绝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将课程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选修课程等几个模块,并且通常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关注重点。但课题组的一份调查显示专业核心课程与就业质量没有强的关联性,仅仅与就业率的关联性较大,说明课程体系的重点仅仅放在核心课程上不利于就业质量提高,而综合素质、职业发展类课程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建设也影响学生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指导性相对不足。
⑶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问题。师资队伍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间接性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上主要存在缺少“名师”、实际“双师”队伍不足的问题。所谓“名师出高徒”,没有“高徒”哪里会有高就业质量,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了各种类型的“技能名师”,但这些“名师”实际在校工作、从事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也设立校内“名师”,但总体而言“名师”数量少,没有形成优秀的团队也是导致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同时,“名义双师型”教师数量、比例高而“实际双师型”教师不多,也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又一要因。
⑷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问题。到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十分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它们往往以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综合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对知识加工运用能力更弱。绝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提高实践课程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实践课程内容项目设计不系统、模拟性实验多、验证性实训多、课程单一项目性实训较多,而课程综合性实训和综合课程实训相对较少,多数实训环境不能再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也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不够,影响了就业质量。
2、外部环境因素
⑴社会观念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社会观念可以分为学生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两个方面:学生就业观念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较高,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具体体现在对薪资水平、工作环境条件、未来发展机会与空间、人际关系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首次就业职位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对就业质量特性中的稳定性、满意度等评价指标有不利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也是影响就业质量的有一个外在因素,很多用人单位还没有完全抛弃学历观,在职业发展空间、职位晋升上仍然学历主导,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升职空间受阻;不少物流企业功利观较浓,缺少干部储备、缺少人员培训等,也是导致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不少物流企业认为高职物流专业就是操作工,将高职物流毕业生完全充当体力劳动者,导致工作满意度低、就业质量低下。
⑵物流产业发展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物流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其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将决定经济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它与 “绿色就业”、 “体面劳动”等高质量就业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其发展对提升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物流产业总体发展速度快,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物流大环境有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存在着市场运作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度与法规不健全等现象,导致大多数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主要竞争优势是依靠成本而不是创新,因此,企业对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重视不够,致使就业质量不高。
三、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途径
1、创新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依据市场需求,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定规模,根据行业需求定标准,根据企业需求定课程,根据岗位需求定技能;并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结构,保持人才培养的动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经过十余年的专业办学,始终坚持推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积极探索“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政、行、校、企深度合作,产、学、证、赛紧密结合”为标志的鲜明专业特色;“两分两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分阶段培养、分方向培养;政行企校深度合作、双证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效果。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大幅提升。 2、加大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力度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落实,人才培养模式中规定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靠课程体系来实施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从事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课程体系设计上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课程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应及时吸纳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将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融入课程内容中;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要不断“实践课程”强化,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并提高实践课程的效果,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入学军训、课程教学中案例模拟、第二课堂活动(包括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物流公司见识实习、物流企业轮岗实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等。同时,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上做到平顺、无缝,在课程教学上实施“理实一体”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及素质,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3、构建高素质的“实际双师型”队伍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状况不够理想,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尽管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统计数据较高,但这种“双师型”名义上的;数据由“高校教师职称证书+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构成,这些教师并不一定具有强的实践经验或实践动手能力,制约了对学生的物流技术、技能的培养。要构建高素质的“实际双师型”队伍,一方面可以委派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长期挂职锻炼,真正充当物流企业的相关岗位角色并实施定期考核轮岗制度,逐步形成“实际双师型”队伍;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并具备一定理论功底的专家,全方位完成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构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高技能的“实际双师型”师资队伍。
4、转变就业及用人观念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与形成有助于学生准确自我定位,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之间找到理想的结合点的科学就业观,对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观体现出自主性强、多元化、竞争性强、职业定位明确等特点。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指在就业之前要认真地衡量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衡量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等,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应聘成功的概率,也有利于规避浮躁,盲目追求大城市、大公司、高薪酬等,同时也有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潜能。通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的稳定度等,也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企业必须增强对人才关键作用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人才使用重视力度,从行动上营造出吸引人才的内部环境,形成科学的吸引人才、选才用才、留住人才机制,提高人才吸引力;只有创新用人机制,才能保证人才有效利用,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迅速发展。要把创新用人机制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基础环节来抓。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宏观调控,通过多种途径和科学的开发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促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当然,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高职院校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响应,还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只有多方的积极协调与深度合作,才能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质量。
文章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提升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A04】
【参考文献】
[1]彭光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研究[J].商,2013(07).
[2]张曙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3)
[3]张利晓.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8)
[4]刘世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彭光辉(1970—),男,管理学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与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