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战斗堡垒” 当好致富“火车头”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on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的大凉山,翠绿一层浓似一层。喜德县两河口镇火觉莫村峡谷深处,收获花椒的乡亲们遍布山野,他们哼着彝腔小调,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满了!回咯!”反手压一压想要“跑出”背篓的花椒,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吉里呷呷迈开步子向山下走去。他说:“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我们一定要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持续加强。”尽管火觉莫村已于去年实现整村脱贫,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心里清楚,要确保稳定脱贫,身上的担子还不能卸,未来的路依然艰巨且漫长……
  建强战斗堡垒
  2015年8月,吉里呷呷背着行李来到火觉莫村开始了驻村工作。到村委会报到时,眼前的场景直令他愕然——村委会大门紧闭,看不到一个村干部;村活动室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国旗台周围堆满柴火、杂草丛生……“这场仗不好打!”吉里呷呷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吉里呷呷这个下派的第一书记深知扶贫工作责任之大、任务之重,他明白抓扶贫必须先抓党建工作。
  第二天一大早,吉里呷呷去往县城买回一面国旗和一面党旗。重新换上崭新的国旗后,他打扫了村委会会议室的一面墙壁贴上党旗,一份坚定在吉里呷呷心里暗暗生根。
  2018年6月,火觉莫村增加了3名从省里统筹下派的驻村帮扶队员。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变成团队攻坚,吉里呷呷增添了不少信心:“建强班子队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经过摸底,工作队发现火觉莫村支部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偏低,且工作积极性不高,整体战斗力弱,在群众中缺乏公信力。于是,工作队多次召集村“两委”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引导他们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以会代训、外出考察等方式,不断提升班子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采取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拔6名年轻且具有一技之长的村民作为后备干部,并从中培养出2名预备党员和3名入党积极分子。
  “我们利用村党支部换届契机,及时优化村党支部班子结构,新选3名具有经商经验的优秀党员充实到支部委员中。”吉里呷呷表示,经过努力,火觉莫村的班子配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筑牢了战斗堡垒。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清晨的阳光照在火觉莫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橘黄色的楼房上,显得格外耀眼;安置点民风民俗活动坝子上,小朋友三五成群嬉闹玩耍;旁边的微田园里,工人们除草、种花、施肥。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吉里呷呷说,以前,火觉莫村80%以上的住房都是C、D级危房,一到雨季就有垮塌危险。为解决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积极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协调各方力量推进项目进程,一个能容纳184户800人的集中安置点拔地而起,全村1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安置妥当。
  去年底搬迁到安置点后,洛火阿且享受到便捷的交通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后感慨道:“生活太方便了,还好没有固执地坚持不搬迁。”他说,一开始包括他在内的不少村民并不愿意搬迁到山下。为劝说贫困村民搬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想尽了办法。洛火阿且家就是工作队动员老村长阿吉克古去做思想工作才同意搬迁的。
  在火觉莫村一组,有一条河沟隔开了村庄和耕地,每到雨季,河沟总是发大水,村民过河有危险,牛羊牲畜过河也常被冲走。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9年,驻村工作队联系到定点帮扶单位省军区,投资123万元修建了50米长的便民桥,保障了村民的出行安全,方便了村民的劳作。
  从2015年到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协调下,火觉莫村陆续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700多万元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建成通村硬化路5.6公里、通组硬化路7.1公里、入户硬化路12公里、产业路6.1公里。
  支部牵头兴产业
  8月10日,在火觉莫村新建成的100亩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里,贫困户尔古尼布和妻子忙着种植黄花苗。今年因疫情影响,尔古尼布夫妇俩未能外出务工,就近在产业园找了份工作。“每天有80元到100元收入,心里踏实多了。”尔古尼布说。
  为解决村集体经济“空壳”和贫困户持续增收困难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双赢”的发展路子,即“项目投入建基地、支部牵头带集体、公司经营抓管理、农户入股分红利”的发展模式。
  “我们对接帮扶单位投资250万元,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建设农业产业园。”吉里呷呷表示,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这之前,驻村工作队通过对接帮扶单位、县农业农村工作局等部门,协调落实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共计415万元,建成一个220亩的青花椒产业示范基地,每年集体经济纯收益2.2万元,带动贫困户83户,户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
  “产业要发展好,需要精细管理,科学种植。”驻村工作队队员易学林发挥从事农技工作20余年的豐富经验,手把手教村民为花椒树定杆、施肥、打药。二组组长洛火五牛在他的指导下,种了两亩花椒树,同时还带动其他村民发展花椒产业。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共同努力下,如今的火觉莫村,村民住房有了安全保障,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未来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洛火五牛高兴地说。(作者单位/尔古木三    喜德县委宣传部)(责编/王兆伟)
其他文献
前不久,一面鲜红的锦旗送到了汉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办公室内一派欢喜之景。“白局长,感谢你们把冉书记派到村里来!”“自从冉书记来了,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永利彝族乡古路村村民代表们笑脸盈盈地说道。冉书记是谁?他就是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古路村第一书记冉龙云。  不怕艰辛“进寨子”  冉龙云自2016年8月开始担任汉源县安乐乡治安村驻村工作队队员,2018年6月任第一书记。2019年4
期刊
无硬化公路、无增收产业、无致富门路,曾经“三无”的平昌县镇龙镇老鹰村,村民们“靠天吃饭”生活艰难;如今,村上的硬化路通了、扶贫产业建起了、贫困群众脱贫了……说起村里的巨变,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5年前来的沈书记,起了关键作用!”村民口中的“沈书记”,便是全省优秀第一书记沈劲松。  建强一个班子 打好发展基础  沈劲松是平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干部,2015年夏天被组织选派到老鹰村担任第一书记。  老
期刊
今年以来,资阳市创新实施“四優”工作法,大力从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多方联动源头选“优”。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多渠道发现培养优秀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逐级建立党员发展对象台账,从源头储备开始就实施动态化管理、链条式推进,确保程序严格规范。分类施策结对育“优”。以流出地党组织为主、流入地党组织为辅,共同承担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实施“双培养”制度,每名农民工入党积极
期刊
2020年8月10日,是我来到金川县卡拉脚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三年零九个月的日子,也是我工作生涯中最特殊的一天——完成了全乡脱贫攻坚全国普查。在这三年多时间里,我流了很多汗水和泪水,也收获了很多温暖和感动。  我们在乡政府工作的每一个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都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卡拉脚乡玛目都村的措措和倪罗卜两户,是我的结对帮扶贫困户。  “小玉,正好秀英也在家,我们一起照一张相。”
期刊
6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如何深刻领会全省服务业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和实质要义,在工作中抓好落实,把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转化为抓好服务业发展的自觉行动?为此,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欣。  ? 全省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十三五”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最突出成效是什么?在全国居于什么样的
期刊
“连日来,受持续降雨天气影响,我们村部分路段出现滑坡、落石、涵洞堵塞等情况。现在又是花椒大量上市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处理,销售就会受影响。”7月15日,笔者在盐边县红宝乡中槽村庙子沟路段见到正在和村“两委”干部一起疏通涵洞的郑飞,提及近几日的天气情况,郑飞眉头紧锁。这一天,他们的抢险工作持续到凌晨。  今年35岁的郑飞,2015年從盐边县气象局选派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先后任红宝乡蚂蟥箐村驻村队员、格萨
期刊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村落,伴随着袅袅炊烟,沉睡的村庄渐渐苏醒。这里是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东美村,自从第一书记王明辉来了以后,东美村便好事连连: 2016年东美村成功“摘帽”,2017年全村贫困户脱贫,扶贫产业风生水起,村民收入翻番……  扎根东美村三年来,王明辉用情付出、用心做事,让群众迈上脱贫奔康的大道。面对老百姓的交口称赞,王明辉总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  帮到群众心坎
期刊
“多亏陈书记帮忙,我儿子才顺利入了学。”在宁波务工的巴州区大茅坪镇得阳村村民张甫良想让儿子去宁波上学,却因疫情期间的手续问题“卡了壳”,于是找到陈聪寻求帮助。了解情况后,陈聪立即前往巴州区卫生健康局沟通协调,多方奔走为其办理好手续。自2017年3月担任得阳村第一书记以来,与村民拉家常、谋发展,把群众的困难和期待记在心上、帮到实处,已经成为陈聪生活的一部分。  三年来,陈聪走遍全村398户农家院落,
期刊
8月5日下午,在美姑县农作乡卡俄村的食用菌(香菇)大棚里,种植户吉拉布前正掀开卷帘为香菇透气。去年10月,吉拉布前贷款1万元,入股了村里新成立的专合社,还流转出2亩土地,专门种植食用菌。“今年有个2万元的收入应该没问题。”吉拉布前笑呵呵地说道。  在吉拉布前身边做技术指导的叫张晓华,是农作乡综合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一员,这个食用菌(香菇)项目就是他帮助发展起来的。2018年以来,来自
期刊
“我刚搬来这里时,土地少、没技术,只有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后来参加了技能培训,驻村干部把我介绍到广东佛山船厂上班,一年下来能挣5万元。”阿吾色拉从普格县月吾乡钢铁村自主搬迁至荞窝镇云盘山村,成为了云盘山村的“新村民”,如今他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实现了稳定就业。  阿吾色拉是云盘山村近4000名搬迁群众的一员。从“搬进来”到“稳得住”“能致富”,云盘山村驻村工作队的8名队员主动带头干、领着干:明确搬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