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1日起,我市全面启动实施了新型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通过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服务政策保障机制、上下联动机制、家庭医生培养机制、便民惠民机制等四项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能力,着力构建以基层首诊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制度。截至今年1月份,全市所有1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展签约服务工作,机构实施率达100%,签约家庭医生共2988名,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共1240个,临床医生参与签约率达到78%,以老年人和慢性病人为主的签约居民人数已超过20万人。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服务政策保障机制
2014年以来,市政府及人社、财政、物价、民政等部门围绕家庭医生制服务先后制定出台9个政策性文件,基本形成了涵盖家庭医生制度运行、管理、服务、考核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保障体系。2015年和2016年,还将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一是实行签约服务经费多渠道筹集。建立了家庭医生服务经费由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个人共同筹集机制,现阶段暂定为每人每年150元,分别由医保基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居民个人各承担50元。其中,个人支付部分医保个人账户有余额的,可用余额支付,对困难群体的个人承担部分由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支付。二是实施签约居民医保差异化支付。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引导居民优先利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明确参加居民医保的老年人在基层住院的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经家庭医生转诊到综合医院住院的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三是实施服务收费价格调整。科学设定家庭医生服务收费价格,明确家庭医生出诊费根据职称高低设定为每次40元至60元不等,家庭病床建床费和巡诊费也设定为每床每次50元,从价格政策上建立完善支持家庭医生劳务价值的收费价格体系,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开展家庭医生绩效考评奖惩。目前全市已基本建立了市、县、机构三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家庭医生岗位激励制度,重点考评家庭医生的门诊工作量、居民首诊比例、签约居民数量、慢性病控制效果、居民需求反应和信任度等指标,考评结果与家庭医生的绩效分配直接挂钩。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服务上下联动机制
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突破口,有序推进我市分级诊疗工作。一是建立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目前,我市城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城市三级综合性医院全部建立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截至今年1月份,基层共开设固定的市级专家社区门诊52个,5家市级综合医院共派出119名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并与基层家庭医生建立了导师制度,开展精准式适宜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医联体内已有104名导师累计带徒132名。二是实行区域医疗资源同质化服务。以县域为单位,在全市积极开展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区域医疗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同质化服务,方便家庭医生开展各类必要的医学检查检验。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已经建成影像会诊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心电会诊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区域医疗共享中心40个。三是引入基层医疗卫生云服务。以宁波市云医院为依托,以家庭医生为基础,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转诊、会诊、远程医疗及业务协同的互联共享,逐步实现综合性医院专家门诊号源和大型医学设备检查主要由家庭医生进行合理调配,充分体现家庭医生的健康“守门人”职责。同时,通过与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进行合作,利用家庭医生工作室及各类社区机构搭建云医院居民终端平台或云医院体验点,为签约居民提供云端远程健康服务。目前,全市已开设13个线上云诊室、8个社区云诊室,签约医生千余名。在试点的江东区已初步实现了“足不出户看云医、不出社区看名医、医生网上做随访、公共卫生云路径、我的健康我管理”五大功能。
建立健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
家庭医生培养机制
一是实行基层新招聘医学生“5+3”、“3+2”规范化培训。由招入单位保障工资,本科生脱产三年、专科生脱产两年在综合性医院等规范化实践培训基地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培训,目前规范化培训毕业生近100名。二是实施家庭医生“1+X”培训。近年来,针对全科医生开展了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医学营养、康复治疗等方面的复合型知识技能培训。截至今年1月份,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复合技能培训率已达75%。三是开展家庭医生诊治能力提升培训。从2014年起,以市级综合医院慢性病临床指导培训基地为依托,面向家庭医生开展为期2个月的脱产培训,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病处置能力培训。目前,全市已完成培训近300人次。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服务便民惠民机制
严格履行《宁波市家庭医生基本服务包》10项服务承诺,根据签约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设计、精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一是放宽签约慢性病患者在基层配药量。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的133种常见慢性病用药衔接机制,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在家庭医生处就诊可享受慢性病药品一次配药量放宽至1个月的优惠政策;对病情稳定、依从性良好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签约患者,68种药品单次处方用药量可根据病情需要放宽至2个月。二是提供签约居民就诊服务优先优惠。实行免费为签约的慢性病人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优先为签约居民免费提供上级医院专家门诊预约和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预约、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处就诊年度内免收门诊一般诊疗费等各类优先优惠措施。截至今年1月份,全市已提供签约居民个人健康诊断报告52968份,提供健康管理方案65603份,经家庭医生有序转诊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2189人次,预约到综合性医院提供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的538人次,对签约居民共提供诊疗82.6万人次,减免一般诊疗费576.7万元。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服务政策保障机制
2014年以来,市政府及人社、财政、物价、民政等部门围绕家庭医生制服务先后制定出台9个政策性文件,基本形成了涵盖家庭医生制度运行、管理、服务、考核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保障体系。2015年和2016年,还将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一是实行签约服务经费多渠道筹集。建立了家庭医生服务经费由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个人共同筹集机制,现阶段暂定为每人每年150元,分别由医保基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居民个人各承担50元。其中,个人支付部分医保个人账户有余额的,可用余额支付,对困难群体的个人承担部分由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支付。二是实施签约居民医保差异化支付。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引导居民优先利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明确参加居民医保的老年人在基层住院的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经家庭医生转诊到综合医院住院的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三是实施服务收费价格调整。科学设定家庭医生服务收费价格,明确家庭医生出诊费根据职称高低设定为每次40元至60元不等,家庭病床建床费和巡诊费也设定为每床每次50元,从价格政策上建立完善支持家庭医生劳务价值的收费价格体系,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开展家庭医生绩效考评奖惩。目前全市已基本建立了市、县、机构三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家庭医生岗位激励制度,重点考评家庭医生的门诊工作量、居民首诊比例、签约居民数量、慢性病控制效果、居民需求反应和信任度等指标,考评结果与家庭医生的绩效分配直接挂钩。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服务上下联动机制
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突破口,有序推进我市分级诊疗工作。一是建立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目前,我市城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城市三级综合性医院全部建立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截至今年1月份,基层共开设固定的市级专家社区门诊52个,5家市级综合医院共派出119名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并与基层家庭医生建立了导师制度,开展精准式适宜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医联体内已有104名导师累计带徒132名。二是实行区域医疗资源同质化服务。以县域为单位,在全市积极开展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区域医疗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同质化服务,方便家庭医生开展各类必要的医学检查检验。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已经建成影像会诊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心电会诊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区域医疗共享中心40个。三是引入基层医疗卫生云服务。以宁波市云医院为依托,以家庭医生为基础,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转诊、会诊、远程医疗及业务协同的互联共享,逐步实现综合性医院专家门诊号源和大型医学设备检查主要由家庭医生进行合理调配,充分体现家庭医生的健康“守门人”职责。同时,通过与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进行合作,利用家庭医生工作室及各类社区机构搭建云医院居民终端平台或云医院体验点,为签约居民提供云端远程健康服务。目前,全市已开设13个线上云诊室、8个社区云诊室,签约医生千余名。在试点的江东区已初步实现了“足不出户看云医、不出社区看名医、医生网上做随访、公共卫生云路径、我的健康我管理”五大功能。
建立健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
家庭医生培养机制
一是实行基层新招聘医学生“5+3”、“3+2”规范化培训。由招入单位保障工资,本科生脱产三年、专科生脱产两年在综合性医院等规范化实践培训基地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培训,目前规范化培训毕业生近100名。二是实施家庭医生“1+X”培训。近年来,针对全科医生开展了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医学营养、康复治疗等方面的复合型知识技能培训。截至今年1月份,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复合技能培训率已达75%。三是开展家庭医生诊治能力提升培训。从2014年起,以市级综合医院慢性病临床指导培训基地为依托,面向家庭医生开展为期2个月的脱产培训,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病处置能力培训。目前,全市已完成培训近300人次。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服务便民惠民机制
严格履行《宁波市家庭医生基本服务包》10项服务承诺,根据签约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设计、精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一是放宽签约慢性病患者在基层配药量。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的133种常见慢性病用药衔接机制,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在家庭医生处就诊可享受慢性病药品一次配药量放宽至1个月的优惠政策;对病情稳定、依从性良好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签约患者,68种药品单次处方用药量可根据病情需要放宽至2个月。二是提供签约居民就诊服务优先优惠。实行免费为签约的慢性病人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优先为签约居民免费提供上级医院专家门诊预约和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预约、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处就诊年度内免收门诊一般诊疗费等各类优先优惠措施。截至今年1月份,全市已提供签约居民个人健康诊断报告52968份,提供健康管理方案65603份,经家庭医生有序转诊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2189人次,预约到综合性医院提供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的538人次,对签约居民共提供诊疗82.6万人次,减免一般诊疗费576.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