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224w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一 、发扬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迁移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倡导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意见,认为这样做费劲麻烦,并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顶点,将梯形转化成分别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为高的两个三角形,运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迅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四、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数、除法进行比较分析,理解相互间的联系,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完成填空题:3÷( )=( )∶( )=9∶( ),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有什么样的性质?从而创设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比较丰富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比的基本性质概念。
  
  五、激励质疑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750÷(250÷5)。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竟相绽放。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750千克里有几个250千克,再求需要几小时,即5×(1750÷250);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磨每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再求磨1750千克需要几小时,即5÷250×1750。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有可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县皇寺完小)
其他文献
一、关于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一)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觉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
期刊
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方面问题。某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专生进行调查,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上述调查情况说明,解决中专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对中专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中专生健康心理的特征    心理健康是
期刊
请看下面的几个高考作文选段,分析一下,主要问题是什么。  主要情节:“我”(皇帝)高高坐在金銮殿上,众大臣献上许多花季美女,胖瘦高矮不一,但个个花枝招展,楚楚动人,“我”眼花缭乱,不知那个美。于是各位大臣争相陈述自己所献女子的美所在,各有各的理,的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个女子都有各自的美。于是“我”把她们最终都收下了。——2000年高考作文《选妃》   居里夫人说过:“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
期刊
一、数学教学艺术的描述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以及数学本身都有艺术的特点。所谓数学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并感受数学美的精湛的教学技巧。    二、数学教学艺术具有四大特点    (一)形象性。数学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形象化的语言、方法、手段的运用上。
期刊
【摘要】信仰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它会激励人们跳出自身利益的狭隘天地,它会使受到日常生活习惯和琐碎物质利益窒息的灵魂,重新恢复那种开朗、那种雅致、那种高尚。  【关键词】道德教育 信仰 心灵 真实 根基    一、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像我们这样重视道德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道德教育实
期刊
现代教育大力提倡量化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分值显示。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虽然学校制度、条例及与之相配套的检查等这些硬管理手段很齐备,但仅仅作为被动管理,一旦有所松懈,便会乱作一团,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种软管理的手段,作为对硬管理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呢?    一、“软管理”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把握学生的“自然群落”    在接到一个新班级时,适时
期刊
【摘要】教师必须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重视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味文章的语言情感,理解文章感悟的内涵。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精读背诵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殊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味文章的语言情感,理解文章感悟的内涵。  
期刊
【摘要】和谐是当今时代压倒一切的主题。有了和谐,就有了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班集体、和谐的教学模式、和谐的教育合力,事关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是每一个教师尤其是中学校长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校园构建    要构建和谐校园,就要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施和谐教育。和谐教育的实质,是力求使学校教育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
期刊
生活实践型的真实情境作文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让学生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为此,我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开展活动、展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要从抓住学生身上发生的细微小事引导学生入手    我班有一个身材瘦小的男孩,他很聪明,只在将精力放在听觉上,稍一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对答如流;而一旦将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如何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谈谈我的体会。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创设良好探究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以前后两座四人一组或同桌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