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财务在实务届引导了实时、移动、共享、管理的财务改革趋势,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应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和企业合作建立信息化核算下共享型财务基地,探究新领域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化;共享;财务管家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政部明确“以打造高层次信息化会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作为最贴近基层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适应潮流,积极改革和优化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师资等方面加强建设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对会计实务和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会计实务改变了传统会计以核算为职能的传统功能,在简单重复工作处理、会计数据收集、财务信息传递上,充分实现了实时性、同步性、多样性、和前瞻性,如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均初步建立了费用共享型财务中心,对费用报销实行异地扫描,上传,总部统一核算报销的“互联网+”财务;农业企业把物联网和存货管理有效融合,通过二维码、扫码,能够快速实现存货产地、到货与否、库存状态等实时核算;物流企业把二维码应用在存货核算上等。企业在财务核算上多了实时时间、实时地点等维度,“互联网+”会计把传统垂直核算型财务重组为扁平型数据服务提供商,更重视企业对市场数据的反应度,对财务、业务数据的融合需求也与日俱增,对数据加工、整合、基于企业需求提供管理决策提出了“智能服务、远程服务”更高的要求。
2015年金税三期上线后,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税务监管要求对企业核算提出了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的本质要求,具体看分为两类影响,一是对中小企业而已,財务人员实名制、企业法人实名制、五证合一、银企直连等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企业、个人信用体系,2017年7月1日后发票均要开具税号和品名,对以往的简单核算、老板要么指使财务,要么完全不理会财务人员的小微企业来说,财务人员风险大幅降低,在税务监控下,企业必须建立基本规范的存货、工资、往来明细账,这一类小微企业关键、敏感数据在监管环境下将逐步在财务、税务中同时如实反应;第二对大中型企业来说,如何更规范、实时核算也是未来财务工作之重。
从业界实务需求入手,分析“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各种影响,沿着找到问题、分析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式探讨、改革实施、反思与改进的途径进行尝试,不断优化寻找更适应的方案推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
二、“互联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对高职学生而言,以就业领域为分析起点,着眼于、就业岗位、关注学生培养的核心技能,图示如下:
图1中可以看出,就业领域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代账公司,这一类仍然以核算会计为主,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主方向无异,也是目前学生就业的主区域;第二则新增了大中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数据外包公司、云代理记账公司等与“互联网+”结合的新领域,此类工作领域遵循分线、分条块、垂直管理原则,员工可以分岗单线作业,如可以设置单证扫描岗、现金核算岗、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岗、原材料核算岗等岗位,完成企业内部核算工作,通过实时在线业务处理,汇总到财务报表岗位,从不同单线提供报表数据;也可以从业务、财务中提取企业决策、融资、管理等财务数据服务于企业管理所需。
此类新领域、新岗位对学生提出了较传统核算型财务不同的要求:数据加工、数据整理工具的运用、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
(二)课程体系改造与重构
改造总体思路为:优化与新建。
专业基础课: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经文书写作、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管理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授课整体偏理论基础,优化目前授课案例,减少出纳业务中不常用的结算方式,增加网银支付、电子票据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互联网+”财经的发展等。
专业核心课: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与分析、纳税实务、会计信息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分析、审计基础、企业管理、行业会计比较,优化目前授课内容,略侧重对管理、决策知识的引导。
专业拓展课:建议分成2类,一类是侧重核算型的,如Excel财务应用、会计制度设计、企业内部控制、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训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等,有助于学生在传统财务岗位求职,另外一类根据企业需求,建议由用人单位提供课程内容和授课师资,如金蝶Cloud产品,EAS产品、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课程,提供多模块、40节以内选修、可连续提供不同层级的此类课程,侧重于大数据商业分析、财务软件的开发与维护、财务信息应用、项目管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并自我选择,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企业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
(三)改建专业实践基地
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重核算轻管理、重线下轻线上、重单项轻综合的客观现状,从可实施性、可操作性来看,目前财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较为常见的是中小企业、中介机构等传统基地,高职院校要引入“互联网+”财务,有两个途径:第一种,财经类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大型企业合作建立数据加工中心、共建财务共享中心,协助企业处理非核心类业务数据,逐步介入真实业务,逐步引入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真实数据和环境,此种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配套投入大型实训场地、共同开发软件、逐步建立基地运营维护机制等,前期投入较大,通过这种共建共用的机制,让学生提前理解岗位和工作职责,针对性的训练技能,做到校内实操锻炼后可直接去企业对应岗位就业。
第二种是借助于大型软件公司开发的综合仿真软件或实训平台,如用友、金蝶等都有此类软件,内置企业真实脱敏业务数据,聘用软件公司师资共同授课,提前让学生熟悉未来工作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培养工作所需技能。
而作为非财经类院校,专业建设经费本就捉襟见肘,可以考虑与使用云产品的代理记账公司合作,做代理记账公司会计产品的代加工厂,规避财务人员实名制导致的人员风险下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业务数据,从税务、工商、薪酬、存货等多角度做一个服务型的财务管家。
(四)校内“互联网+”实训室建设
会计传统实训室多为两种类型,手工实训及信息化核算实训室,采用固定线路布点、教师端1个、学生机多台,按照财务核算软件,此种实训室定位于核算型财务,强化学生手工、电算基本技能非常合适;在“互联网+”下,可考虑建立云平台、动态实训室,可以考虑租用云服务器,云平台授课,具体实训软件可购买云版本软件,适当增加管理会计、财务决策类案例库。
当然,从实务届到高职学生培养,是实践先行并引导学校联动,学校通过自身各方面的调整来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这个道路是不断学习,调整和前进的过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校企一起共同探讨和推动,才能共赢发展。
注释:
①此图引自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董京原“会计转型发展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会议发言。
作者简介:
周艳(1975.1—),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与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卓越校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Z1441201603、Z1441201601)研究成果,产教融合“互联网+背景下明正会计工厂的设立”项目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化;共享;财务管家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政部明确“以打造高层次信息化会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作为最贴近基层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适应潮流,积极改革和优化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师资等方面加强建设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对会计实务和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会计实务改变了传统会计以核算为职能的传统功能,在简单重复工作处理、会计数据收集、财务信息传递上,充分实现了实时性、同步性、多样性、和前瞻性,如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均初步建立了费用共享型财务中心,对费用报销实行异地扫描,上传,总部统一核算报销的“互联网+”财务;农业企业把物联网和存货管理有效融合,通过二维码、扫码,能够快速实现存货产地、到货与否、库存状态等实时核算;物流企业把二维码应用在存货核算上等。企业在财务核算上多了实时时间、实时地点等维度,“互联网+”会计把传统垂直核算型财务重组为扁平型数据服务提供商,更重视企业对市场数据的反应度,对财务、业务数据的融合需求也与日俱增,对数据加工、整合、基于企业需求提供管理决策提出了“智能服务、远程服务”更高的要求。
2015年金税三期上线后,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税务监管要求对企业核算提出了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的本质要求,具体看分为两类影响,一是对中小企业而已,財务人员实名制、企业法人实名制、五证合一、银企直连等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企业、个人信用体系,2017年7月1日后发票均要开具税号和品名,对以往的简单核算、老板要么指使财务,要么完全不理会财务人员的小微企业来说,财务人员风险大幅降低,在税务监控下,企业必须建立基本规范的存货、工资、往来明细账,这一类小微企业关键、敏感数据在监管环境下将逐步在财务、税务中同时如实反应;第二对大中型企业来说,如何更规范、实时核算也是未来财务工作之重。
从业界实务需求入手,分析“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各种影响,沿着找到问题、分析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式探讨、改革实施、反思与改进的途径进行尝试,不断优化寻找更适应的方案推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
二、“互联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对高职学生而言,以就业领域为分析起点,着眼于、就业岗位、关注学生培养的核心技能,图示如下:
图1中可以看出,就业领域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代账公司,这一类仍然以核算会计为主,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主方向无异,也是目前学生就业的主区域;第二则新增了大中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数据外包公司、云代理记账公司等与“互联网+”结合的新领域,此类工作领域遵循分线、分条块、垂直管理原则,员工可以分岗单线作业,如可以设置单证扫描岗、现金核算岗、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岗、原材料核算岗等岗位,完成企业内部核算工作,通过实时在线业务处理,汇总到财务报表岗位,从不同单线提供报表数据;也可以从业务、财务中提取企业决策、融资、管理等财务数据服务于企业管理所需。
此类新领域、新岗位对学生提出了较传统核算型财务不同的要求:数据加工、数据整理工具的运用、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
(二)课程体系改造与重构
改造总体思路为:优化与新建。
专业基础课: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经文书写作、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管理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授课整体偏理论基础,优化目前授课案例,减少出纳业务中不常用的结算方式,增加网银支付、电子票据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互联网+”财经的发展等。
专业核心课: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与分析、纳税实务、会计信息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分析、审计基础、企业管理、行业会计比较,优化目前授课内容,略侧重对管理、决策知识的引导。
专业拓展课:建议分成2类,一类是侧重核算型的,如Excel财务应用、会计制度设计、企业内部控制、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训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等,有助于学生在传统财务岗位求职,另外一类根据企业需求,建议由用人单位提供课程内容和授课师资,如金蝶Cloud产品,EAS产品、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课程,提供多模块、40节以内选修、可连续提供不同层级的此类课程,侧重于大数据商业分析、财务软件的开发与维护、财务信息应用、项目管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并自我选择,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企业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
(三)改建专业实践基地
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重核算轻管理、重线下轻线上、重单项轻综合的客观现状,从可实施性、可操作性来看,目前财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较为常见的是中小企业、中介机构等传统基地,高职院校要引入“互联网+”财务,有两个途径:第一种,财经类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大型企业合作建立数据加工中心、共建财务共享中心,协助企业处理非核心类业务数据,逐步介入真实业务,逐步引入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真实数据和环境,此种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配套投入大型实训场地、共同开发软件、逐步建立基地运营维护机制等,前期投入较大,通过这种共建共用的机制,让学生提前理解岗位和工作职责,针对性的训练技能,做到校内实操锻炼后可直接去企业对应岗位就业。
第二种是借助于大型软件公司开发的综合仿真软件或实训平台,如用友、金蝶等都有此类软件,内置企业真实脱敏业务数据,聘用软件公司师资共同授课,提前让学生熟悉未来工作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培养工作所需技能。
而作为非财经类院校,专业建设经费本就捉襟见肘,可以考虑与使用云产品的代理记账公司合作,做代理记账公司会计产品的代加工厂,规避财务人员实名制导致的人员风险下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业务数据,从税务、工商、薪酬、存货等多角度做一个服务型的财务管家。
(四)校内“互联网+”实训室建设
会计传统实训室多为两种类型,手工实训及信息化核算实训室,采用固定线路布点、教师端1个、学生机多台,按照财务核算软件,此种实训室定位于核算型财务,强化学生手工、电算基本技能非常合适;在“互联网+”下,可考虑建立云平台、动态实训室,可以考虑租用云服务器,云平台授课,具体实训软件可购买云版本软件,适当增加管理会计、财务决策类案例库。
当然,从实务届到高职学生培养,是实践先行并引导学校联动,学校通过自身各方面的调整来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这个道路是不断学习,调整和前进的过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校企一起共同探讨和推动,才能共赢发展。
注释:
①此图引自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董京原“会计转型发展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会议发言。
作者简介:
周艳(1975.1—),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与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卓越校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Z1441201603、Z1441201601)研究成果,产教融合“互联网+背景下明正会计工厂的设立”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