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课外实践技能”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以及高等教育本科工科专业学习特点进行分析,以交通工程专业为示范,构建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并对学生“课外实践技能” 的培养形式与手段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培养形式与手段
1. “课外实践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育目标转变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同时随着招生规模的快速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尤其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学生就业压力更为突出。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的本科毕业生工作能力有明显下降趋势,到单位后的培养周期延长。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工科本科毕业生除了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应具备良好的动手和创新动手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能有效地进行专业理论及工作技能的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改革必须分析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而在本科生教学培养体系中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是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就业工作。社会对本科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在工作岗位的选择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成为应聘的一项重要砝码。这就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要进行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减少学生到企业的培训时间,提高就业竞争力。
(2)能力素质培养的需要。大学生在校主要任务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提高能力和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而通常的实习、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时间短、内容单调,大多本科院校没有进行集中专业能力综合训练的教学环节。
(3)高级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的“大众教育”中含有对部分学生的“精英教育”。部分学生毕业以后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专业能力综合训练中要能提高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研究。
2. 高等教育本科工科专业学习特点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高等教育本科工科专业有一下几个特点:
(1)在校学生规模大,师生比高。虽然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减少了针对每一位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中所需的具体指导和帮助。
(2)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压缩。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总课时压缩的同时,又大幅度增加选修课、讲座等原因,基础课课时压缩较大。其结果势必减少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影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基础课由题库出题等以及“保证课程通过率”等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有效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大障碍,造成学生不重视能力的提高,死记硬背现象普遍。
根据对我校工科毕业生问询调查,工科毕业生普遍反应在学习中遇到如下问题:
(1)学习中老师重理论轻技能培养,实践教学针对性差,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缺乏工程技能训练,毕业了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工作?很多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目标性不强,主动性学习不够。
(3)在抱怨学校、老师的同时,在网络游戏、宽泛业余生活中随波逐流。
然而根据调查,98%以上的同学期望能得到老师的有效引导,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因此,本科工科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中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引入“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对构建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和教学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以互补和协同为基本原则,研究工科学生“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确保构建的“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与“课内”专业培养体系的协调与统一,促进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提高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以交通工程专业为示范,研究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计划。通过在交通工程专业中的应用,依据学生反馈意见信息,完善“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如下图。通过课程实验、大型实习、课外实验三个不同实践教学类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统一与自主多种渠道,交互连通,立体整合,形成培养实践能力的“立交桥”。
4. 学生“课外实践技能” 的培养形式与手段。
(1) 培养形式。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图书(含电子)文献资源等,并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层次,在现有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计划下,通过增强(针对已有实践环节)、延伸(对已有实践环节的提升)、新增(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兴趣,增加实践项目)、外协(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实践技能项目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等四种课外实践方式,构成学生“课外实践技能”培养的形式。
(2) 培养手段研究。
根据不同的培养形式,制定学生“课外实践技能”的培养手段。
① 构建工科专业学生课外学习网络环境平台。其核心内容是建立网络资料查阅中心。建立独立的、大规模的网络资料查中心, 资金投入较大, 大多数学校可能无法实施。可以把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起来, 组成一个多功能、多用途的网络资料查阅中心。
② 构建校企内外互通的交流平台,探究学生如何进行工程实践技能培养。通过企业调研、建立办学咨询委员会、职教集团等措施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信息双向互通;通过为企业输送毕业生、职工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等措施,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人才双向互通;通过合作科研,合作开发等措施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实现校企技术双向互通;通过赞助资金、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立实验中心等措施搭建物资交流平台,实现校企物资双向互通。
③ 在现有教学实践环节基础上开放实验室、设置创新设计性实验。逐步完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工作,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模式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将开放实验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的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学生参加开放实验的成绩经考核后可计算学分。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开放实验室工作。实验项目考核验收后,可核算指导教师工作量。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取得成绩的项目,可申报各种评奖和参加比赛。参加国家级或省级比赛获奖的项目,进行奖励和宣传。
参考文献
[ 1 ] 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 2 ] 阎力钦.创新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 3 ] 陈彦,姚列明.论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24 (3) :1072110.
[ 4 ] 杨新芳,孙智杰.高等学校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24 (3) :1222124.
关键字: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培养形式与手段
1. “课外实践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育目标转变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同时随着招生规模的快速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尤其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学生就业压力更为突出。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的本科毕业生工作能力有明显下降趋势,到单位后的培养周期延长。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工科本科毕业生除了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应具备良好的动手和创新动手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能有效地进行专业理论及工作技能的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改革必须分析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而在本科生教学培养体系中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是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就业工作。社会对本科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在工作岗位的选择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成为应聘的一项重要砝码。这就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要进行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减少学生到企业的培训时间,提高就业竞争力。
(2)能力素质培养的需要。大学生在校主要任务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提高能力和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而通常的实习、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时间短、内容单调,大多本科院校没有进行集中专业能力综合训练的教学环节。
(3)高级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的“大众教育”中含有对部分学生的“精英教育”。部分学生毕业以后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专业能力综合训练中要能提高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研究。
2. 高等教育本科工科专业学习特点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高等教育本科工科专业有一下几个特点:
(1)在校学生规模大,师生比高。虽然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减少了针对每一位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中所需的具体指导和帮助。
(2)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压缩。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总课时压缩的同时,又大幅度增加选修课、讲座等原因,基础课课时压缩较大。其结果势必减少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影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基础课由题库出题等以及“保证课程通过率”等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有效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大障碍,造成学生不重视能力的提高,死记硬背现象普遍。
根据对我校工科毕业生问询调查,工科毕业生普遍反应在学习中遇到如下问题:
(1)学习中老师重理论轻技能培养,实践教学针对性差,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缺乏工程技能训练,毕业了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工作?很多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目标性不强,主动性学习不够。
(3)在抱怨学校、老师的同时,在网络游戏、宽泛业余生活中随波逐流。
然而根据调查,98%以上的同学期望能得到老师的有效引导,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因此,本科工科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中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引入“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对构建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和教学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以互补和协同为基本原则,研究工科学生“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确保构建的“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与“课内”专业培养体系的协调与统一,促进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提高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以交通工程专业为示范,研究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计划。通过在交通工程专业中的应用,依据学生反馈意见信息,完善“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如下图。通过课程实验、大型实习、课外实验三个不同实践教学类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统一与自主多种渠道,交互连通,立体整合,形成培养实践能力的“立交桥”。
4. 学生“课外实践技能” 的培养形式与手段。
(1) 培养形式。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图书(含电子)文献资源等,并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层次,在现有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计划下,通过增强(针对已有实践环节)、延伸(对已有实践环节的提升)、新增(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兴趣,增加实践项目)、外协(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实践技能项目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等四种课外实践方式,构成学生“课外实践技能”培养的形式。
(2) 培养手段研究。
根据不同的培养形式,制定学生“课外实践技能”的培养手段。
① 构建工科专业学生课外学习网络环境平台。其核心内容是建立网络资料查阅中心。建立独立的、大规模的网络资料查中心, 资金投入较大, 大多数学校可能无法实施。可以把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起来, 组成一个多功能、多用途的网络资料查阅中心。
② 构建校企内外互通的交流平台,探究学生如何进行工程实践技能培养。通过企业调研、建立办学咨询委员会、职教集团等措施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信息双向互通;通过为企业输送毕业生、职工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等措施,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人才双向互通;通过合作科研,合作开发等措施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实现校企技术双向互通;通过赞助资金、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立实验中心等措施搭建物资交流平台,实现校企物资双向互通。
③ 在现有教学实践环节基础上开放实验室、设置创新设计性实验。逐步完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工作,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模式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将开放实验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的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学生参加开放实验的成绩经考核后可计算学分。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开放实验室工作。实验项目考核验收后,可核算指导教师工作量。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取得成绩的项目,可申报各种评奖和参加比赛。参加国家级或省级比赛获奖的项目,进行奖励和宣传。
参考文献
[ 1 ] 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 2 ] 阎力钦.创新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 3 ] 陈彦,姚列明.论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24 (3) :1072110.
[ 4 ] 杨新芳,孙智杰.高等学校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24 (3) :12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