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的预习是否有效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即学生有没有掌握预习方法和教师有没有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课。所以,要使预习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和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
关键词:预习 有效性 方法 问题串
数学课究竟要不要预习?一种典型的反对观点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的结果,学生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站点,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还会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培养。然而随着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对这个观点的认识有了一些清晰的想法,也有一种更为深切的体会:预习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观点的解析
持反对观点的教师之所以不要学生预习,其主要原因是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最终影响课堂教学,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发现,这些现象确实存在。然而中国也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表现在学习中,就是预习。另外,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而应该认真审视决定着预习是否有效的三个因素:
1.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谈“数学课究竟要不要预习”之前是否应该注意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学生有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这是我们之所以担心的主要原因。也可以发现,持反对观点的教师更关注预习的结果而忽视了预习的前提和基础。
2.教师的因素
预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教师是否需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备课原则,即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各个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安排上课的重点?学生预习过的课,教师是否面临更高的备课要求?……因此,笔者的想法是:假如教师能在学生进行新课的预习后设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课,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预习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反过来也能促使他们更好地预习。
3.教材的因素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材相对原来的版本,除了内容的增删外,在知识的展开上也有很多不同。浙教版教材重点强调对知识的发展与认识过程、探索过程,对知识的叙述、归纳、总结篇幅较少,甚至留下空白让学生独立钻研,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调整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是让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根本出路,而预习是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步。
二、应对的策略
基于以上解析,“要不要预习”关键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第二,如何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深化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理解,辨明概念间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真正目的,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告诉学生“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很空洞,学生也不以为然。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预习和听课方法,使他们尝到预习的甜头。然而,预习并不是只要教师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去学生就会认真贯彻执行的,因为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小学6年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一般很少布置预习作业,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升入初中后,预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讲究方法,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着眼于学生的预习基础,以问题串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课
当学生已经认真预习了新课,而教师还是一成不变地按照教材上课,学生怎么能专心地听讲?所以,学生预习过的课,教师面临更高的备课要求。问题串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既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又能使教师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有效地阻止了教师不由自主的灌输。这样的课堂与学生事先的预习是和谐共处的,而且有传统课堂所没有的很多优点。
1.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对教师的思维依赖性降低了。
2.听课时目标明确,更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3.通过比较预习时自己的理解和听课时教师的讲解,提高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把预习时发现的旧知中的障碍及时扫除,使新课学得更顺畅。
5.缩小优秀生与学困生的差距。
同样一个新知识,学生的理解快慢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一讲就懂,而有的学生需反复揣摩才能理解。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充分揣摩的时间,所以事先的预习可以适当地解决这个问题。
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有诸多的好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终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在濒临取消的情况下重新崛起,成为一所全国闻名的优秀中学,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开发了学生的预习能力。笔者希望通过上文的种种陈述,使更多的数学教师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让预习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预习 有效性 方法 问题串
数学课究竟要不要预习?一种典型的反对观点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的结果,学生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站点,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还会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培养。然而随着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对这个观点的认识有了一些清晰的想法,也有一种更为深切的体会:预习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观点的解析
持反对观点的教师之所以不要学生预习,其主要原因是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最终影响课堂教学,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发现,这些现象确实存在。然而中国也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表现在学习中,就是预习。另外,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而应该认真审视决定着预习是否有效的三个因素:
1.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谈“数学课究竟要不要预习”之前是否应该注意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学生有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这是我们之所以担心的主要原因。也可以发现,持反对观点的教师更关注预习的结果而忽视了预习的前提和基础。
2.教师的因素
预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教师是否需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备课原则,即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各个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安排上课的重点?学生预习过的课,教师是否面临更高的备课要求?……因此,笔者的想法是:假如教师能在学生进行新课的预习后设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课,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预习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反过来也能促使他们更好地预习。
3.教材的因素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材相对原来的版本,除了内容的增删外,在知识的展开上也有很多不同。浙教版教材重点强调对知识的发展与认识过程、探索过程,对知识的叙述、归纳、总结篇幅较少,甚至留下空白让学生独立钻研,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调整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是让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根本出路,而预习是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步。
二、应对的策略
基于以上解析,“要不要预习”关键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第二,如何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深化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理解,辨明概念间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真正目的,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告诉学生“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很空洞,学生也不以为然。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预习和听课方法,使他们尝到预习的甜头。然而,预习并不是只要教师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去学生就会认真贯彻执行的,因为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小学6年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一般很少布置预习作业,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升入初中后,预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讲究方法,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着眼于学生的预习基础,以问题串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课
当学生已经认真预习了新课,而教师还是一成不变地按照教材上课,学生怎么能专心地听讲?所以,学生预习过的课,教师面临更高的备课要求。问题串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既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又能使教师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有效地阻止了教师不由自主的灌输。这样的课堂与学生事先的预习是和谐共处的,而且有传统课堂所没有的很多优点。
1.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对教师的思维依赖性降低了。
2.听课时目标明确,更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3.通过比较预习时自己的理解和听课时教师的讲解,提高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把预习时发现的旧知中的障碍及时扫除,使新课学得更顺畅。
5.缩小优秀生与学困生的差距。
同样一个新知识,学生的理解快慢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一讲就懂,而有的学生需反复揣摩才能理解。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充分揣摩的时间,所以事先的预习可以适当地解决这个问题。
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有诸多的好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终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在濒临取消的情况下重新崛起,成为一所全国闻名的优秀中学,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开发了学生的预习能力。笔者希望通过上文的种种陈述,使更多的数学教师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让预习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