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历史教训,建设海洋强国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的东方,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梦——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在120年前,一场令世界震惊的战争,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另外一个国家的命运,更加改变了世界的命运。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为什么一场只有两个主要国家参加的战争,却改变了世界的命运?
  在全中国都在隆重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摄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和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承制的六集历史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就将这样一场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改变了亚洲命运、改变了世界命运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全新的视角,站在国家海洋战略的高度上,进行了深入地解读。
  从中国近代历史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在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生死较量。在这场对决中,中日两个国家刚刚建立的两支海军,在战场上的直接交手则是两国近代化成果一次最直接、最残酷的比较。而在这较量之中,结局早就因为清政府在海洋意识上的严重缺陷而注定。
  将历史的时钟拨回到两个甲子之前的1894年,那个时候,统治着广袤的华夏大地的清王朝,手中拥有一支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强大舰队——北洋海军。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和炎黄子孙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样一支强大到令西方震惊的舰队,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被新兴崛起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彻底击溃。
  丁汝昌殉国、邓世昌殉国、刘步蟾殉国、林泰曾殉国、林永升殉国……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永远留在了那片他们魂牵梦萦、为之奋斗一生的蔚蓝色的大海中。
  甲午一役,已经远远和世界脱节的清帝国,无论是在陆战场上,还是在海战场上,其失败早已成定局。中日正式开战前,在有关朝鲜的问题上,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就利用《国际法》的相关准则,彻底断绝了清政府出兵援助朝鲜的希望。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在此后的正式交手中,日本就彻底展现出了他们在历经了西化过程之后的蜕变,用西方最先进的“海权”意识,让自己的炮弹,肆无忌惮地落在中国人的心尖。
  其实,这不是北洋海军仅凭一己之力便能力挽狂澜的颓势。让我们再将历史的时钟回拨一些。
  公元1870年,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到了第10个年头。而此时的日本,刚刚完成了“明治维新”,暂时结束了动荡的社会局面。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政权,就是这样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日本明治政府,就在东京的筑地开设了海军军官学院——“海军操练所”。而这里,就是著名的江田岛海军学校的前身。在这里,日本聘请了以后来成为北美舰队上将司令官的道格拉斯少校为首的34名英国教官来校任教。任教期间,道格拉斯给这些后来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作为骨干的军官建立起的最重要的信条就是“大英帝国的辉煌是以英国海军力量基础建立的”。作为和英国同样是海洋国家的日本,海洋是其最根本的生命线所在。因此,英国人对于“海权”的理解,在被传入日本之后,很快便成为这个岛国的社会基本信条之一,也成为日本海军、乃至整个日本军队建军的根本思想。而这个时候,影响后来世界最伟大的学说之一的“海权论”,却依旧还在其理论创造者——阿尔弗雷德·马汉尚不清晰的思路中。直到几年之后,马汉才在他正式出版的《海权论》一书中,将这样的思想整理成为完整的体系理论。在“海权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把海军建设的目标定位在争夺制海权上,因此将“联合舰队”建成了一支快速机动的进攻型舰队。
  与此同时,泱泱华夏大国,虽然同日本一样被西洋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国门,但是这样一个传统的陆地农业大国,却浑然不知何为“海洋”,何谓“海权”。尽管有识之士提出了各种富国强兵的道路和方式,但是在近代海洋意识上,我们却集体迷失在了对“坚船利炮”的盲目迷信上。这种“迷信”,导致北洋海军在创建之后,虽然购进了重型铁甲舰,但是却丧失了在近代制海权争夺中极为重要的机动作战的能力,从而为甲午海战的失利埋下了祸根。
  基于不同的根本性理念,中日双方在后来的战争中所采取的决策也大相径庭。
  甲午战事尚未发端,日本就已经将制海权的争夺,定为其后对清王朝作战的根本要素。在日本御前会议的办公桌上,基于对制海权争夺的三种对清作战策略,成为了明治天皇念念不忘的事情:
  如果日本在海战中能够大胜于清军,那么在黄海制海权被日本牢牢掌控的情况下,日本陆军就会长驱直入,进抵清王朝的统治中枢——北京城;
  如果在海战之中,日本与清王朝胜未决负,则日本陆军将固守平壤一线,海军联合舰队将紧紧围绕保障日本对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为首要任务,从事对陆军增援部队的运输工作;
  如果在即将展开的海军大对决中,日本联合舰队被清朝的北洋海军击败,日本海军则基本丧失制海权,日本陆军则全部撤离朝鲜,海军守卫沿海。
  而在这三项预案中,无论身居何职,日本政府、军队中的全体成员,全都在以争取实现第一项为基本战略方针。
  在这样的方针政策指导之下,日本人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拼尽全国之力,在其后的甲午海战中,将清王朝手中那支强劲的北洋海军一举击败。而日本陆军也按照第一预定计划,从陆路进逼清王朝的京畿之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回到中国国内,我们却惊讶地发现,当时清政府对海洋的关注仍停留在海防上,也就是只把海洋作为威胁的来源,而没有认识到掌握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只重海防、不思进取的清政府的眼光被局限在了自己的海岸线上。于是,作为岸防基础的则是炮台而不是舰队,就连海防派的首领李鸿章也没有突破这一观念上的限制,他把大量军费用在了筑造炮台和购买克虏伯大炮上。然而,当甲午战争的硝烟弥散在华夏大地上的时候,这些炮台在灵活机动的日本海陆军面前几乎毫无作用,最终被各个击破。正是观念上的陈旧造成大清王朝徒有“亚洲第一舰队”,却无法赢得制海权,从而在战争中被动挨打。
  历史走过了两个甲子,甲午战争的风云硝烟也已在黄海的上空散尽。然而,因为北洋海军的溃败和甲午战争的失利,而留给中华民族的伤痛,却永远被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更应该值得我们这个传统的内陆农业大国警醒和铭记的,则是带来这一沉重苦难的历史教训的根源所在——海洋意识的淡薄,海权意识的匮乏。
  120年,又逢甲午。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已经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海洋战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民族中建立强劲的海权意识,将海洋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根本,将海洋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型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的推出,不仅仅是在纪念一次中华民族不应忘却的失败的战争,更是为中国走向海洋、走向深蓝,从历史的角度,做了一次全新的注脚。
  120年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的海洋意识,则还亟需进一步提升。只有全民族都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海洋问题的重要性,才能让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其他文献
本次拍摄与去年一样依旧采用的是训练营模式,拍摄准备工作实际上还是十分仓促的。当摄制小组组建完毕之际,准备进度基本上便处于“钱不够、演员未定、剧本暂无”的尴尬境地。吸取了去年的经验,在小组第一次讨论会上,我就提出用先塑造典型人物再给人物量身定做剧情的构建方式来创作剧本,这也是源自于现代较为流行的商业剧本创作模式。  从效果上来看学生们对这种新型的剧本构建模式表现出了较大的关注度,头脑风暴的发言非常踊
期刊
选择该题的出发点  这次的选题大家确定为故事片,根据拍摄地点宏村,我们先讨论了人物的设定:故事的主角确定为一个本地的男生与外来的女生,男生性格比较内敛、木讷,女生比较活泼,有点东北女人的霸气,大姐姐的感觉,在人物有了大体的规划设定后,我们开始讨论两人的相遇,问题很简单,既然是本地的男生与外来的女生之间的故事,那应该是外来的女生来找本地的男生,所以两人才会相遇,后面会有一系列的情节。我们讨论了两人相
期刊
1996年科恩兄弟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奖的《冰血暴》(Fargo),以700万美元的低成本获得了数倍的票房收入,并且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品位。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人物都直接傻愣愣地杵在镜头前,虽然显得呆傻,但是相比于这个疯狂的世界,他们却总能获得傻人傻福的成功,不过这种成功的表现形式是黑色的暴力而已。  2014年,米高梅电影公司联合了FX Network重拍了这部电影的电视剧版,名字没变,一
期刊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艺术方式,它是以现实生活的内容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灵感源泉,在适当运用影视艺术表达手法的基础上展现生活的本质,并最终达到引发观众思考、沟通情感等目的。  《六又三分之一》这部作品是我们小组第一次拍摄微电影的成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应该是我们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影片全体剧组人员对于剧情激烈的探讨和斟酌。当拍摄小组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在人员分工、记录的拍摄方
期刊
自从去年看了同舍王京参与拍摄的微电影《潘玉良》之后,就一直向往去宏村看一看。今年,这次夏令营的机会,在他的邀请之下,我作为演员和编剧进组,一起前往宏村去拍摄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这对我是一次难得体验。  我们组的指导老师是来自台湾的陈斌全老师,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纪录片专家。因此同组的大家一开始都想过拍摄一部纪录片,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题材。这时候我提出了想拍剧情片的想法,然后很快地提出了故事大纲
期刊
为期20多天的第五届“港宁”大学生微电影训练营结束了,作为“凤梨酥”微电影小组的一员,在我和同伴们怀着忐忑心情将最后的作品交给评委会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作品即将得到专业的评审和来自于观众的检验,也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分别和怀念。我们要和来自香港的同学和来自台湾的老师分别,我们要和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同学告别。我们要怀念为了我们的作品不断奋斗努力的过程,我们要怀念这一起度过的20多天的日子。  红衣女子
期刊
数字摄影器材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轻便型的摄影器材纷纷上市,乃至于具备影像拍摄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都成为微电影短片的创作工具。年轻世代的影音创作者,对于影像创作,在数字摄影器材成为一种主流工具的前提下,更是透过想象力的具体实践,发展出无穷的创意。  法国电影导演亚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 )提出“摄影机钢笔论”(Camera-stylo))的说法,以文字书写的概念,来说明影像叙事结构
期刊
7月13日。在随南大微电影营乘车前往宏村的路上,我对这次去拍什么、表达什么,还是混沌不清的,只有一个大略的方向:关于徽州文化的纪实片。领队韩丛耀教授对我说,不要炒冷饭,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一定要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12点20分抵宏村,住在将近20年前带学生住过的浔阳饭店。中雨不断,下午在村里转了转。  7月14日。 5点起床,已经迟了。预报中的大雨在现实中变为晴日。最好的云雾错过了。《
期刊
从完全不了解微电影创作,到拿起器材自己拍摄,最快要几天?这次的微电影训练营就是这样的挑战。就从这次来说,活动的第一天,被聚在一起的同学们谁都不认识谁,谁也不了解谁,更不用说确定分工或是团队协作。但是经过了五天的课程和讨论,各个团队已经初步形成,对于接下来每个人要做什么也非常清楚。之后的工作自然是开展的得心应手。  从团队方面来说,虽然中间也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的团队凝聚力一直非常好。每个
期刊
公元1894年,在世界的东方,一支飘扬着龙旗的近代化铁甲舰队,浩浩荡荡地游弋在太平洋的海面之上。然而,等待着这支舰队的不是一帆风顺的环球航行,而是一次改变了世界近代历史走向的惨败!  在历史走过了整整120年之后,曾经打造了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的陈红,再次以一部《北洋海军兴亡史》,从国家海洋战略的高度,警示着中华民族这个大陆国家,时刻牢记海洋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时刻牢记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