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声情并茂的综合体。但在现今的课堂,朗朗书声少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多了。其实,朗读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的一大标志,也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朗读,可以使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情调韵味等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为学生所接受、所理解。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朗读。
一、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结构的核心。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具有良好的语感,对于有效答题也是相当有益的。如南通市2008中考中病句题:“①今年全国将有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②江苏省是试点省份之一,在沿江8市20所中小学试点开办京剧课。③除此以外,江苏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④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学生看到题目之后,凭着语感就能迅捷的做出“②、④是病句”的有效判断,然后修改就方便了。
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朗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朗读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学习,入于眼,出于口,听于耳,记于心。勤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自然而然能提升。平时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朗读培养语感的结果。
二、朗读,体会情感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古人读书,很注重朗读,他们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喜欢沉浸在语言里吟诵把玩,体悟作者的情感。这在今天也是不过时的。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画图,是一曲春的赞歌。开篇就写了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提醒学生在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中间不停顿,前一个“盼望着”声音低一点,后一个“盼望着”读得饱满、急切一些,语气渐强、语速渐快。通过反复朗读,相信学生定能体会到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又如鲁迅的《故乡》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其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之后都使用了逗号,而不是顿号,此时应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标点不同停顿也不同,由此感受到作者强调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也告诉人们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三、朗读,提升审美能力
在我们的课本中,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人叙事,或是说明议论,都融进了作者的情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美。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了美,在潜移默化中也提升了审美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泰戈尔诗三首》,同学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各种感官,从而充分发挥想象,感受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热爱、眷恋的情感,进而感悟母子之间那种真挚情感。通过充分朗读,引发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是父母在时刻关爱着自己,引导他们为父母做一些事,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古文,不管是诗,还是文,均言简意赅,意蕴深厚,同时严格遵守格式,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有声语言传神地把内容传递,体会诗文中的优词美句,达到审美能力的提升。
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初中的孩子,非常热衷于朗读。而作家也如高明的丹青手作画,总会留有空白,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投其所好,对朗读进行训练及指导,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和含义;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乐书中之乐,悲书中之悲。
另外,初中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而朗读又是加强记忆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有责任把朗读带入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书声,培养学生朗读这一基本能力。
朗读,语文课堂的常青树,多浇水,多施肥,生长会更茂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初中)
一、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结构的核心。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具有良好的语感,对于有效答题也是相当有益的。如南通市2008中考中病句题:“①今年全国将有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②江苏省是试点省份之一,在沿江8市20所中小学试点开办京剧课。③除此以外,江苏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④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学生看到题目之后,凭着语感就能迅捷的做出“②、④是病句”的有效判断,然后修改就方便了。
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朗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朗读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学习,入于眼,出于口,听于耳,记于心。勤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自然而然能提升。平时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朗读培养语感的结果。
二、朗读,体会情感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古人读书,很注重朗读,他们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喜欢沉浸在语言里吟诵把玩,体悟作者的情感。这在今天也是不过时的。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画图,是一曲春的赞歌。开篇就写了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提醒学生在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中间不停顿,前一个“盼望着”声音低一点,后一个“盼望着”读得饱满、急切一些,语气渐强、语速渐快。通过反复朗读,相信学生定能体会到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又如鲁迅的《故乡》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其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之后都使用了逗号,而不是顿号,此时应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标点不同停顿也不同,由此感受到作者强调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也告诉人们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三、朗读,提升审美能力
在我们的课本中,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人叙事,或是说明议论,都融进了作者的情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美。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了美,在潜移默化中也提升了审美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泰戈尔诗三首》,同学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各种感官,从而充分发挥想象,感受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热爱、眷恋的情感,进而感悟母子之间那种真挚情感。通过充分朗读,引发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是父母在时刻关爱着自己,引导他们为父母做一些事,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古文,不管是诗,还是文,均言简意赅,意蕴深厚,同时严格遵守格式,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有声语言传神地把内容传递,体会诗文中的优词美句,达到审美能力的提升。
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初中的孩子,非常热衷于朗读。而作家也如高明的丹青手作画,总会留有空白,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投其所好,对朗读进行训练及指导,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和含义;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乐书中之乐,悲书中之悲。
另外,初中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而朗读又是加强记忆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有责任把朗读带入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书声,培养学生朗读这一基本能力。
朗读,语文课堂的常青树,多浇水,多施肥,生长会更茂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