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多不利因素,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利用语文教学来帮助他们,让他们在爱的熏陶中健全人格。
【关键词】农村语文;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精神内涵
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一个新的教育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长期的亲情缺失、监管乏力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甚至偏离了成长的正轨,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语文教学应以亲情教育为载体,构建人文教育的平台,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以教材的载体为本
在中国大踏步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生产要素的市场流动,使得很多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农村的孩子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因为父母的离开导致家庭保护出现了缺失,为其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着眼于此,对于以通过文字塑造心灵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不仅仅承担着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义务,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大责任。而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描述亲情的佳作名篇:《散步》、《我的母亲》、《父母的心》、《背影》篇篇美文,而作为解读的主体——学生不是冷峻呆板的接受体,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可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认真解读“望父买橘”的场影,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和艰辛,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刻骨铭心的舐犊之情,以培养学生理解父母离乡背井的原因就在于能让自己有朝一日走出农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并树立努力学习、长大回报父恩母爱的情感。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在与大师的对话中,意识到亲情的价值,从而珍爱亲情,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之中。
二、突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
随着很多农民城市务工数量的提高,“空巢”现象日益突出,导致原本保守稳定的农村婚姻、家庭也变的不稳定,甚至出现破裂,部分具有家庭问题的孩子由于所感受到的亲情是单一、残缺的,因而在他们身上难免会有仇恨、敌视等表现。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亲情是美好的,要懂得“感恩”;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亲情也会有缺憾,亲历其中会让人泪流满面。无论是美好还是缺憾,亲情都是无法选择与回避的。感恩也好,痛恨也好,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好好珍惜。尤为重要的是,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亲情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应是积极地教育他们坦然面对,正确地引导他们进行情绪宣泄,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学会坚强,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让爱充满语文教学的课堂
语言是课文情境创设的基础,并且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充满情感的甜美的语调、轻重缓急均得其宜的语言节奏、恰当自然的停顿和重音、长短协调多型组合的句式以及多种修辞,构成“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教学语言,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陶冶其性格,完善其人格;同时辅以手势、表情、动作、神态、目光交流等方式赋予课堂以更大的艺术性。音乐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它用节奏和旋律启动人们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流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教学中,把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器官沟通起来,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乐曲中展开联想,理解课文情境。
四、发挥“大语文”的整体育人功能
语文作为以母语为主要讲解内容的学科,语文中亲情教育的播散不应只是局限在课堂之内,而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如旅游胜地、纪念馆、展览馆等,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特别适合于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中有很多的节日和亲情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渗入,近年来,母亲节、父亲节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教育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亲情教育的实施,让课堂内外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进而感知亲情的阵地。使语文的学习过程成为全体生命深化思维、升华情感、发展个性的教化和陶冶之进程,使青春灵魂通过文字洗礼而更加真挚和美丽。
让教育如阳光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使留守孩子的生命之花悄然绽放出最美的蓓蕾。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沭阳韩山中学)
【关键词】农村语文;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精神内涵
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一个新的教育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长期的亲情缺失、监管乏力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甚至偏离了成长的正轨,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语文教学应以亲情教育为载体,构建人文教育的平台,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以教材的载体为本
在中国大踏步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生产要素的市场流动,使得很多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农村的孩子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因为父母的离开导致家庭保护出现了缺失,为其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着眼于此,对于以通过文字塑造心灵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不仅仅承担着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义务,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大责任。而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描述亲情的佳作名篇:《散步》、《我的母亲》、《父母的心》、《背影》篇篇美文,而作为解读的主体——学生不是冷峻呆板的接受体,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可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认真解读“望父买橘”的场影,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和艰辛,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刻骨铭心的舐犊之情,以培养学生理解父母离乡背井的原因就在于能让自己有朝一日走出农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并树立努力学习、长大回报父恩母爱的情感。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在与大师的对话中,意识到亲情的价值,从而珍爱亲情,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之中。
二、突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
随着很多农民城市务工数量的提高,“空巢”现象日益突出,导致原本保守稳定的农村婚姻、家庭也变的不稳定,甚至出现破裂,部分具有家庭问题的孩子由于所感受到的亲情是单一、残缺的,因而在他们身上难免会有仇恨、敌视等表现。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亲情是美好的,要懂得“感恩”;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亲情也会有缺憾,亲历其中会让人泪流满面。无论是美好还是缺憾,亲情都是无法选择与回避的。感恩也好,痛恨也好,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好好珍惜。尤为重要的是,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亲情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应是积极地教育他们坦然面对,正确地引导他们进行情绪宣泄,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学会坚强,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让爱充满语文教学的课堂
语言是课文情境创设的基础,并且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充满情感的甜美的语调、轻重缓急均得其宜的语言节奏、恰当自然的停顿和重音、长短协调多型组合的句式以及多种修辞,构成“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教学语言,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陶冶其性格,完善其人格;同时辅以手势、表情、动作、神态、目光交流等方式赋予课堂以更大的艺术性。音乐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它用节奏和旋律启动人们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流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教学中,把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器官沟通起来,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乐曲中展开联想,理解课文情境。
四、发挥“大语文”的整体育人功能
语文作为以母语为主要讲解内容的学科,语文中亲情教育的播散不应只是局限在课堂之内,而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如旅游胜地、纪念馆、展览馆等,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特别适合于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中有很多的节日和亲情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渗入,近年来,母亲节、父亲节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教育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亲情教育的实施,让课堂内外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进而感知亲情的阵地。使语文的学习过程成为全体生命深化思维、升华情感、发展个性的教化和陶冶之进程,使青春灵魂通过文字洗礼而更加真挚和美丽。
让教育如阳光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使留守孩子的生命之花悄然绽放出最美的蓓蕾。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沭阳韩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