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在引导思考、启发思维、教育情感等方面对解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是:初读阶段——整体牵引设计,精读阶段——板块串联设计,深化阶段——拓展教育设计。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所有教师一直在努力的。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将从课堂问题设计入手,探究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对解决高中语文课堂困境的作用与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
1.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矛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容量较大,课堂教学时间紧迫。随着学生升入高中,课业负担加重,加之学生年龄的增长,各种思想观念开始转变,使得高中生懒于积极进入课文学习,而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经常会走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于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的要求就难以达到。
2.语文学科内容的人文性与高中生学习功利性的矛盾
普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可是当下的许多家长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甚至认为高中语文学不学一样,高考时只要不拖后腿就行了。于是利用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就成了一大难题。笔者曾听到一节《记念刘和珍君》的公开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今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重点是体会鲁迅先生写作时的思想感情。
……
师:好的,我们说这是一篇纪念、悼念的文章,那其实我们发现,它还有其他的情感的流露。下面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找出其他的感情。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分明看到一些学生仍旧趴在书上,一些学生还是自顾自地做着题目,一些学生甚至时不时地窃笑着。这篇文章饱含了鲁迅先生的哀痛、厌恶、愤懑、期盼等复杂的感情,可有些学生却毫不在意,甚至笑颜以对。
二、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探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确定了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精读学习课文写作的艺术手法、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拓展延伸的整体目标。这样,不同的课堂时段就有了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笔者针对不同课堂时段的教学目标的特点,对不同课堂时段问题设计的规律做了初步探索,希望针对不同课堂时段的教学给出一个具体的提问策略。
1.初读阶段——整体牵引设计
初读阶段,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简单的记叙文,这个问题随着课文的阅读很容易就解决了。但是,对于一些稍有深度的文章,容易出现读完文章但是不知所云的现象,从整体上把握就更有难度了。因此,在初读文章之前,教师会给出一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牵引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对于这个“主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非常熟悉文章,并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能够从整体上将学生引入课文的问题。这个问题设计得好,不仅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引入课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同一个问题,用不一样的形式出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可见,“问题中所用的文字语句,要简要明晰,避免引起学生模糊混乱的感觉”。“主问题”的设计更要字字讲究,追求“妙在这一问的境界”。
2.精读阶段——板块串联设计
精读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深入解析文章的各个部分。在这个过程当中,许多文章都涉及到了艺术技巧的分析理解,笔者一般利用几个精辟的问题将进行时段的教学设计成“讨论分析—自由鉴赏—概括总结—小试牛刀”的板块式。具体地,笔者会先给出一些蕴含深意或用法独特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总结。但在古文言文的学习中,对文章的记忆更是一个难点。由于古文字意的干扰,在梳理完文意之后,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将文章串起来,背完上句不知下句的情况屡见不鲜。针对这个难题,笔者在古文言文的教学中,加入了理解记忆这一板块,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更加完整。
3.深化阶段——拓展教育设计
深化阶段,要求学生在对课文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课文走出来,可以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可以针对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一般还是会借助于问题的设计,用一两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应该紧扣各个课堂时段问题设计的策略,不断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最优化。“兴趣是顺利实现教育性教学点关键”,我们要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
[2]郑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4.
[3]张雨仁,徐志伟,徐晓彬.问题与问题解决·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9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所有教师一直在努力的。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将从课堂问题设计入手,探究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对解决高中语文课堂困境的作用与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
1.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矛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容量较大,课堂教学时间紧迫。随着学生升入高中,课业负担加重,加之学生年龄的增长,各种思想观念开始转变,使得高中生懒于积极进入课文学习,而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经常会走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于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的要求就难以达到。
2.语文学科内容的人文性与高中生学习功利性的矛盾
普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可是当下的许多家长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甚至认为高中语文学不学一样,高考时只要不拖后腿就行了。于是利用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就成了一大难题。笔者曾听到一节《记念刘和珍君》的公开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今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重点是体会鲁迅先生写作时的思想感情。
……
师:好的,我们说这是一篇纪念、悼念的文章,那其实我们发现,它还有其他的情感的流露。下面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找出其他的感情。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分明看到一些学生仍旧趴在书上,一些学生还是自顾自地做着题目,一些学生甚至时不时地窃笑着。这篇文章饱含了鲁迅先生的哀痛、厌恶、愤懑、期盼等复杂的感情,可有些学生却毫不在意,甚至笑颜以对。
二、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探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确定了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精读学习课文写作的艺术手法、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拓展延伸的整体目标。这样,不同的课堂时段就有了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笔者针对不同课堂时段的教学目标的特点,对不同课堂时段问题设计的规律做了初步探索,希望针对不同课堂时段的教学给出一个具体的提问策略。
1.初读阶段——整体牵引设计
初读阶段,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简单的记叙文,这个问题随着课文的阅读很容易就解决了。但是,对于一些稍有深度的文章,容易出现读完文章但是不知所云的现象,从整体上把握就更有难度了。因此,在初读文章之前,教师会给出一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牵引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对于这个“主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非常熟悉文章,并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能够从整体上将学生引入课文的问题。这个问题设计得好,不仅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引入课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同一个问题,用不一样的形式出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可见,“问题中所用的文字语句,要简要明晰,避免引起学生模糊混乱的感觉”。“主问题”的设计更要字字讲究,追求“妙在这一问的境界”。
2.精读阶段——板块串联设计
精读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深入解析文章的各个部分。在这个过程当中,许多文章都涉及到了艺术技巧的分析理解,笔者一般利用几个精辟的问题将进行时段的教学设计成“讨论分析—自由鉴赏—概括总结—小试牛刀”的板块式。具体地,笔者会先给出一些蕴含深意或用法独特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总结。但在古文言文的学习中,对文章的记忆更是一个难点。由于古文字意的干扰,在梳理完文意之后,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将文章串起来,背完上句不知下句的情况屡见不鲜。针对这个难题,笔者在古文言文的教学中,加入了理解记忆这一板块,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更加完整。
3.深化阶段——拓展教育设计
深化阶段,要求学生在对课文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课文走出来,可以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可以针对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一般还是会借助于问题的设计,用一两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应该紧扣各个课堂时段问题设计的策略,不断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最优化。“兴趣是顺利实现教育性教学点关键”,我们要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
[2]郑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4.
[3]张雨仁,徐志伟,徐晓彬.问题与问题解决·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