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认知是以“我”为中心,吸收外来的知识,并跟自身已有的理论认知相结合;实践智慧则是以“我”的理论认知积累起来的,通过“我”的认知实践,形成对“我”有意义的实践智慧。同时,实践智慧和道德品质又是一种互惠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完善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品质。实践智慧就是儿童的品德逐步形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辨别,也是一种理论认知到智慧的顿悟。儿童的日常生活对其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对儿童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教师引导儿童对生活发现、挖掘、积累、提升课堂内外认知,形成实践智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回味自己的生活发现智慧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是实践,也是智慧。学生的生活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回味自己的生活,让学生积累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实践智慧促进其健康成长,形成自己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是由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生活中,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构成都是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也是个性化的,但相对来说不同孩子的家庭构成又是相似的、同质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带到课堂里面,在相互学习、认知体验、深入情境中感悟情感。在回味生活片段中,发现实践中的智慧,培养起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单元教学中,教材的安排就是以家庭生活为背景进行设计的。教材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回味自身家庭,寻找、体验相似的、同质的生活,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智慧教育。在第10课“父母多爱我”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教材“爱”这个主题。笔者引领学生认知,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虽然每个人的角色是不同的,但爱是相同的,只是爱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妈妈的爱是温柔的,爸爸的爱是严厉的;爷爷、奶奶的爱是浓烈的,兄弟姐妹的爱是陪伴的。笔者引导孩子回味每天上学前妈妈为我们准备好的早餐、整理好的书包;每天放学后爸爸陪着骑一骑心爱小小自行车的鼓励;每天晚上爷爷、奶奶陪着看动画片《小猪佩奇》的温馨画面等,凸显爱存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孩子回味身边每一个爱自己的人和故事;回味每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里面都藏着家人对自己深深的爱。笔者适时点拨学生说出家庭成员中如何爱自己的小故事,有的孩子说:“爷爷、奶奶总是把好吃的、爱吃的水果留下来,先让自己品尝,舍不得他们先吃。”也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总是交代上学路上注意安全,不要在路上肆意玩耍,放学了去朋友家要先回家,这也是爱。”在回味生活的过程中,虽然大家的这些爱都是一些小小的爱,但这就是我们在家里的温暖和甜蜜。笔者认为爱需要表达,爱需要行动。在课后的延伸中,笔者要求孩子应该大胆地用行动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可以是和妈妈一起买菜洗碗,可以是督促爸爸戒烟保健康,可以是给爷爷、奶奶递茶盛饭等等。这就是从回味生活认知到实践智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是相互的。
二、镜观他人生活挖掘智慧
孩子们的生活不可能有大量的時间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远离了他人的生活。孩子们之间的学习、生活还是有交叉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抓住一些课堂教学时机,积极引导学生镜观他人的生活,通过他人的实践,学习他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转为自己解决同类问题的认知,挖掘自己生活中的智慧。这是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智慧的积累过程,在这一挖掘过程中,能提升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形成思考问题的逻辑能力,以及挖掘慢慢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能力。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家中的安全与健康”这一单元中,教材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行编排的。这一阶段的孩子无法准确判断在熟悉的家中,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否会存在着危险,去看看、摸摸的行为难免会有造成意外伤害的可能。在“别伤着自己”一课里,教材展现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能很快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多媒体虚拟一个卡通人物美美,引导学生观察美美在家里的危险行为,是否同样出现在自己的身上:是否学着妈妈为了漂亮打扮,涂抹妈妈口红等化妆品;是否看到小狗黄黄睡觉,走过去一把抓住黄黄的尾巴拖着玩;是否有左手紧紧抓住壁橱的下方,右臂向上高高举起,想取放在壁橱最上层的饼干桶;是否一只脚站在叠放不整齐的书上,另一只脚悬空去拿桌子上的东西;是否在爷爷、奶奶的药箱里取不同颜色的药片尝尝等。从美美的生活中,引导孩子镜观自己在家的生活是否有和美美一样的危险行为,因为这类危险行为会让自己受到伤害,我们要对这类危险行为说:“不可以!”通过镜观他人,孩子若想取高处的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请大人帮助,以免自己被高处坠下的物品砸伤自己。通过镜观他人的生活,发现家庭生活中哪些行为容易伤害自己,学会避开在生活中容易受伤害的地方,积累理论认知,形成保护自己的实践智慧。
三、参与群体生活积累智慧
群体生活是一种自由、自发、自主的活动。这种群体活动是最能唤醒和激活儿童兴趣的,这也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教育的基础、目的、对象,也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在活动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能滋养儿童的心灵,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其充分感受到追求快乐、享受群体生活的快乐。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由表达。通过参与群体的活动,积累认知内化成实践智慧,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以群体生活的方式呈现,在这种相互之间没有批评、没有指责的活动氛围中,学生在参与群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真实的反应、真实的体验。教师是指导者和引领者,学生则是体验者和感悟者。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一单元,教材关注社会的绿色发展。科学技术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也逐渐受到了污染。笔者在教学“环境污染大搜索”一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调查母亲河的污染情况,让学生建立起对母亲河的情感,树立保护母亲河的意识。一是在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群组活动形式,收集有关母亲河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及变化原因;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组成小群组去周边找一找,看一看,除了“白色污染”,身边的母亲河里还有哪些污染:过度、过量使用的农药、排放生活生产污水、倾倒生活垃圾、电毒炸鱼等,把它们拍成照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孩子们通过这样的热身活动,提前感知周围环境因为人们追求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母亲河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伤害。二是课后安排学生以小群组活动形式,寻找在社会中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工作:投放鱼苗、设立警示牌、河长负责制等。在小群组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活动看到了母亲河美丽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母亲河被伤害的另一面。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从保护环境的理论认知中,明白污染了母亲河,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实践智慧。孩子们通过活动切身地体验,就能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并建立起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四、引领实践生活提升智慧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传授的直觉认识,它是教师对教育现状变化的一个整体感知,彰显教育的道德属性。实践智慧作为教师对教学整体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它在教学活动中也会有所反映。教师的实践智慧在课堂中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教师的实践智慧主要表现为对课本知识传授的超越。二是教学方法,教师的实践智慧表现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的机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国家机构”这一单元,笔者在教学“国家机构的职权”一课中,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行政机关是代表国家经济、社会等领域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相关部门。上公开课的时候,学校正好是在县级人民政府一旁,孩子们对人民政府中的各个行政部门非常熟悉,尤其是几个孩子正是政府内行政机关人员的子女,所以课堂中能很快把人民政府中的各行政部门进行准确的梳理。根据这一环节的教学突然变化,笔者随即调整了课堂原有的教学节奏,将孩子认识的人民政府内的各个国家机关一一罗列,这已大大超出了课本上对国家机关知识点的认知。在其间,一个孩子提出教育局也是国家机关,并作出准确判断;我随即捕捉到“学校是否是行政机关”这一知识点的延伸。于是,笔者巧妙地抛出一个问题:作为教育局隶属于国家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它管理的学校是否也是行政机关?这个问题激起孩子们的大讨论。学校的管理是讨论的争议点,此时笔者适时指出行政机关是代表国家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并要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学校不能实施这些行为,因此不是行政机关;如果学校是政府公办的,那么它是事业单位,民办的则是企业单位,孩子们一下就理清了思路。最后我要求孩子们利用课后时间到人民政府外找寻其他行政机关,了解国家赋予它们的职权,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在实践中的智慧。
從教学实践可以看出,以生活为本,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智慧,就是找准生活与实践智慧对接的落脚点。理论认知积累成了实践智慧,同时实践智慧夯实了理论认知。教师在引导学生吸收、积累、实践过程中,也唤醒了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助力学生形成实践智慧;促进学生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智慧的持续生成,架起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回归生活的桥梁,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道德品质的生成。
一、回味自己的生活发现智慧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是实践,也是智慧。学生的生活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回味自己的生活,让学生积累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实践智慧促进其健康成长,形成自己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是由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生活中,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构成都是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也是个性化的,但相对来说不同孩子的家庭构成又是相似的、同质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带到课堂里面,在相互学习、认知体验、深入情境中感悟情感。在回味生活片段中,发现实践中的智慧,培养起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单元教学中,教材的安排就是以家庭生活为背景进行设计的。教材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回味自身家庭,寻找、体验相似的、同质的生活,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智慧教育。在第10课“父母多爱我”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教材“爱”这个主题。笔者引领学生认知,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虽然每个人的角色是不同的,但爱是相同的,只是爱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妈妈的爱是温柔的,爸爸的爱是严厉的;爷爷、奶奶的爱是浓烈的,兄弟姐妹的爱是陪伴的。笔者引导孩子回味每天上学前妈妈为我们准备好的早餐、整理好的书包;每天放学后爸爸陪着骑一骑心爱小小自行车的鼓励;每天晚上爷爷、奶奶陪着看动画片《小猪佩奇》的温馨画面等,凸显爱存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孩子回味身边每一个爱自己的人和故事;回味每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里面都藏着家人对自己深深的爱。笔者适时点拨学生说出家庭成员中如何爱自己的小故事,有的孩子说:“爷爷、奶奶总是把好吃的、爱吃的水果留下来,先让自己品尝,舍不得他们先吃。”也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总是交代上学路上注意安全,不要在路上肆意玩耍,放学了去朋友家要先回家,这也是爱。”在回味生活的过程中,虽然大家的这些爱都是一些小小的爱,但这就是我们在家里的温暖和甜蜜。笔者认为爱需要表达,爱需要行动。在课后的延伸中,笔者要求孩子应该大胆地用行动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可以是和妈妈一起买菜洗碗,可以是督促爸爸戒烟保健康,可以是给爷爷、奶奶递茶盛饭等等。这就是从回味生活认知到实践智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是相互的。
二、镜观他人生活挖掘智慧
孩子们的生活不可能有大量的時间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远离了他人的生活。孩子们之间的学习、生活还是有交叉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抓住一些课堂教学时机,积极引导学生镜观他人的生活,通过他人的实践,学习他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转为自己解决同类问题的认知,挖掘自己生活中的智慧。这是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智慧的积累过程,在这一挖掘过程中,能提升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形成思考问题的逻辑能力,以及挖掘慢慢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能力。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家中的安全与健康”这一单元中,教材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行编排的。这一阶段的孩子无法准确判断在熟悉的家中,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否会存在着危险,去看看、摸摸的行为难免会有造成意外伤害的可能。在“别伤着自己”一课里,教材展现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能很快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多媒体虚拟一个卡通人物美美,引导学生观察美美在家里的危险行为,是否同样出现在自己的身上:是否学着妈妈为了漂亮打扮,涂抹妈妈口红等化妆品;是否看到小狗黄黄睡觉,走过去一把抓住黄黄的尾巴拖着玩;是否有左手紧紧抓住壁橱的下方,右臂向上高高举起,想取放在壁橱最上层的饼干桶;是否一只脚站在叠放不整齐的书上,另一只脚悬空去拿桌子上的东西;是否在爷爷、奶奶的药箱里取不同颜色的药片尝尝等。从美美的生活中,引导孩子镜观自己在家的生活是否有和美美一样的危险行为,因为这类危险行为会让自己受到伤害,我们要对这类危险行为说:“不可以!”通过镜观他人,孩子若想取高处的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请大人帮助,以免自己被高处坠下的物品砸伤自己。通过镜观他人的生活,发现家庭生活中哪些行为容易伤害自己,学会避开在生活中容易受伤害的地方,积累理论认知,形成保护自己的实践智慧。
三、参与群体生活积累智慧
群体生活是一种自由、自发、自主的活动。这种群体活动是最能唤醒和激活儿童兴趣的,这也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教育的基础、目的、对象,也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在活动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能滋养儿童的心灵,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其充分感受到追求快乐、享受群体生活的快乐。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由表达。通过参与群体的活动,积累认知内化成实践智慧,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以群体生活的方式呈现,在这种相互之间没有批评、没有指责的活动氛围中,学生在参与群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真实的反应、真实的体验。教师是指导者和引领者,学生则是体验者和感悟者。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一单元,教材关注社会的绿色发展。科学技术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也逐渐受到了污染。笔者在教学“环境污染大搜索”一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调查母亲河的污染情况,让学生建立起对母亲河的情感,树立保护母亲河的意识。一是在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群组活动形式,收集有关母亲河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及变化原因;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组成小群组去周边找一找,看一看,除了“白色污染”,身边的母亲河里还有哪些污染:过度、过量使用的农药、排放生活生产污水、倾倒生活垃圾、电毒炸鱼等,把它们拍成照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孩子们通过这样的热身活动,提前感知周围环境因为人们追求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母亲河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伤害。二是课后安排学生以小群组活动形式,寻找在社会中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工作:投放鱼苗、设立警示牌、河长负责制等。在小群组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活动看到了母亲河美丽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母亲河被伤害的另一面。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从保护环境的理论认知中,明白污染了母亲河,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实践智慧。孩子们通过活动切身地体验,就能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并建立起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四、引领实践生活提升智慧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传授的直觉认识,它是教师对教育现状变化的一个整体感知,彰显教育的道德属性。实践智慧作为教师对教学整体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它在教学活动中也会有所反映。教师的实践智慧在课堂中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教师的实践智慧主要表现为对课本知识传授的超越。二是教学方法,教师的实践智慧表现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的机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国家机构”这一单元,笔者在教学“国家机构的职权”一课中,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行政机关是代表国家经济、社会等领域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相关部门。上公开课的时候,学校正好是在县级人民政府一旁,孩子们对人民政府中的各个行政部门非常熟悉,尤其是几个孩子正是政府内行政机关人员的子女,所以课堂中能很快把人民政府中的各行政部门进行准确的梳理。根据这一环节的教学突然变化,笔者随即调整了课堂原有的教学节奏,将孩子认识的人民政府内的各个国家机关一一罗列,这已大大超出了课本上对国家机关知识点的认知。在其间,一个孩子提出教育局也是国家机关,并作出准确判断;我随即捕捉到“学校是否是行政机关”这一知识点的延伸。于是,笔者巧妙地抛出一个问题:作为教育局隶属于国家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它管理的学校是否也是行政机关?这个问题激起孩子们的大讨论。学校的管理是讨论的争议点,此时笔者适时指出行政机关是代表国家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并要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学校不能实施这些行为,因此不是行政机关;如果学校是政府公办的,那么它是事业单位,民办的则是企业单位,孩子们一下就理清了思路。最后我要求孩子们利用课后时间到人民政府外找寻其他行政机关,了解国家赋予它们的职权,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在实践中的智慧。
從教学实践可以看出,以生活为本,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智慧,就是找准生活与实践智慧对接的落脚点。理论认知积累成了实践智慧,同时实践智慧夯实了理论认知。教师在引导学生吸收、积累、实践过程中,也唤醒了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助力学生形成实践智慧;促进学生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智慧的持续生成,架起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回归生活的桥梁,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道德品质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