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是一门占比重较大的学科,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必须对课前预习予以高度重视。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但可以为学生构建认知基础,也能让后续的深度教学更加流畅。主要探索了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希望可以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有力的参考,从而使学生习得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前预习;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新课改工作的稳步推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如何落实课前预习成为教师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小学生的数学基础还处于建设时期,实施课前预习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热身,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应该明确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入多元化的预习手段,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前预习。下面我们就针对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展开简单路径探索。
一、利用微课预习,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积极性
纵观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现状,实践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使用的预习方法不够创新,导致学生的预习兴趣持续低迷。在以往数学教学的课前预习环节,大部分教师是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这种方法极度缺乏趣味性,不仅会致使预习氛围枯燥沉闷,也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微课在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微课不但可以为学生创设直观的预习情境,也能带给学生全新的预习体验,是提高学生预习效率的有力措施。除此之外,新课标也主张教师构建智慧型数学课堂,这一目标通过微课预习可以顺利实现。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将数学课程内容整理制作成预习课件,积极利用微课预习,一方面可以为课前预习注入更多的智慧活力,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优化落后的预习模式,从而大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1]。例如,在教学“2~5的分与合”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教学资源,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整理制作成一个时长在5分钟左右的微课件,在课前预习环节为学生播放课件,使学生通过课件探索并掌握2~5的分与合,形成对2~5各数的初步感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也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的同時,也实现了本课的课前预习目标。
二、设计预习活动,突破数学课前预习的局限性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课前预习的核心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大概的课本知识点,更关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预习能力与探究能力。但是从以往的数学教学课前预习情况来看,教师使用的预习手段多数不具备这一功能,他们往往只简单实施了教材预习,而没有跟进多样化的预习活动,不仅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难以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作用。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教师所沿用的课前预习模式在功能上的局限性是非常大的,面对这种不良局面,教师应该秉承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具体的数学课程积极为学生设计预习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预习内容,突破数学课前预习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和互动学习的机会,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质量的数学课前预习[2]。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中,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就设计一个观察活动,先在讲台出示钟表实物,再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观察钟表,使学生通过参与预习活动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不但可以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功能和优势,也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从被动从属的预习转化为主动参与的预习,这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来说都大有裨益。
三、加强预习指导,提高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有效的课前预习绝不是教师的填鸭式灌输,而是向学生渗透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正确的预习方法自主开展课前预习,这样即便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也能独立完成课前预习,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从以往的数学教学课前预习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学生不能“得法”,自然难以形成自主预习能力[3]。面对这些教学弊端,教师应该延展思路,既要重视课前预习形式的优化,也不能忽略预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结合具体的数学课程内容大力加强预习指导,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品质,强化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大幅提高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从而完善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图形的拼组”一课的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在预习过程中渗透观察法和比较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习得科学的预习方法,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与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成功实践。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落实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也是以生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基于此,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发展需求,结合数学教学目标积极利用微课预习、设计预习活动、加强预习指导,增强课前预习的趣味性,改善预习模式的局限性,提高预习有效性,多层面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预习习惯,从而收获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洋.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293.
[2]刘茜.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家长,2020(30):17-18.
[3]江虹.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前有效性预习策略[J].读写算,2020(24):1,4.
关键词:课前预习;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新课改工作的稳步推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如何落实课前预习成为教师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小学生的数学基础还处于建设时期,实施课前预习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热身,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应该明确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入多元化的预习手段,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前预习。下面我们就针对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展开简单路径探索。
一、利用微课预习,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积极性
纵观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现状,实践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使用的预习方法不够创新,导致学生的预习兴趣持续低迷。在以往数学教学的课前预习环节,大部分教师是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这种方法极度缺乏趣味性,不仅会致使预习氛围枯燥沉闷,也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微课在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微课不但可以为学生创设直观的预习情境,也能带给学生全新的预习体验,是提高学生预习效率的有力措施。除此之外,新课标也主张教师构建智慧型数学课堂,这一目标通过微课预习可以顺利实现。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将数学课程内容整理制作成预习课件,积极利用微课预习,一方面可以为课前预习注入更多的智慧活力,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优化落后的预习模式,从而大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1]。例如,在教学“2~5的分与合”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教学资源,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整理制作成一个时长在5分钟左右的微课件,在课前预习环节为学生播放课件,使学生通过课件探索并掌握2~5的分与合,形成对2~5各数的初步感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也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的同時,也实现了本课的课前预习目标。
二、设计预习活动,突破数学课前预习的局限性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课前预习的核心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大概的课本知识点,更关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预习能力与探究能力。但是从以往的数学教学课前预习情况来看,教师使用的预习手段多数不具备这一功能,他们往往只简单实施了教材预习,而没有跟进多样化的预习活动,不仅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难以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作用。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教师所沿用的课前预习模式在功能上的局限性是非常大的,面对这种不良局面,教师应该秉承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具体的数学课程积极为学生设计预习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预习内容,突破数学课前预习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和互动学习的机会,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质量的数学课前预习[2]。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中,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就设计一个观察活动,先在讲台出示钟表实物,再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观察钟表,使学生通过参与预习活动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不但可以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功能和优势,也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从被动从属的预习转化为主动参与的预习,这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来说都大有裨益。
三、加强预习指导,提高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有效的课前预习绝不是教师的填鸭式灌输,而是向学生渗透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正确的预习方法自主开展课前预习,这样即便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也能独立完成课前预习,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从以往的数学教学课前预习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学生不能“得法”,自然难以形成自主预习能力[3]。面对这些教学弊端,教师应该延展思路,既要重视课前预习形式的优化,也不能忽略预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结合具体的数学课程内容大力加强预习指导,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品质,强化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大幅提高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从而完善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图形的拼组”一课的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在预习过程中渗透观察法和比较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习得科学的预习方法,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与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成功实践。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落实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也是以生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基于此,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发展需求,结合数学教学目标积极利用微课预习、设计预习活动、加强预习指导,增强课前预习的趣味性,改善预习模式的局限性,提高预习有效性,多层面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预习习惯,从而收获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洋.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293.
[2]刘茜.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家长,2020(30):17-18.
[3]江虹.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前有效性预习策略[J].读写算,20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