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概念是构成抽象数学知识“细胞”,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新课程标准重视概念教学,重视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概念时强化感知过程,重视概念引入;加强分析比较;重概念建立;引导自主探索,重视概念的理解;增强实践体验,重概念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注入活力。本文着重探讨了概念教学的解决策略及落实措施。
[关键词]概念教学 问题 策略 思维训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细胞”,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进行正确、迅速、合理的运算,并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注入活力。
一、强化感知过程,重概念的引入
概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又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概念的引入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而表象的建立,是以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为基础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概念的方式有指导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的观察,诱导学生的计算,激发学生的想象等。无论从什么方面引入都需要考虑如何在小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例如:一位教师为了丰富三角形的感知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1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长的小棒与前几根小棒搭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其余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成吗?”学生积极尝试,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中,在亲自的操作中进行有序的观察,获得有效的信息,初步感知了三角形的特征。
二、加强分析比较,重概念建立
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教师除了提供充分、准备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它们的属性,及时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有教师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安排了如下的活动:
师:把18支铅笔分给2位学生,每位学生分得几支?
生:9支。
师:把12个苹果分给6位学生,每位学生分得几个?
生:2个。
师:把这个文具盒内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3位学生,每位学生得到铅笔数为多少?
生:1/3
师:如果把它平均分给5位学生,10位学生呢?
这样做沟通了具体数量和抽象数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效地建立分数的概念,再点拨引导,自由探索中对分数的概念逐步内化。
三、引导自主探索,重概念的理解
现代教学论主张,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心创造,体验数学学习”。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在于学生自己去发现,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而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创设情境、定向激发、引导发现、主动探究。例如我们在教学“求平均数”时,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个人操作感知:三只笔筒里各装有一些铅笔(4支、2支、3支),怎样才能使三支笔筒里的铅笔一样多呢?(2)拓展概括(同桌合作):如果铅笔再多一些(15支、18支、27支),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方便吗? 那又该怎么办?(3)出示问题:怎样求每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呢?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4)思考辨别:A、小明班的同学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35厘米,对吗?B、小明班的同学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小强班的同学的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明比小强高,对吗?这样的教学过程,重要的是学生在情境中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这一教学过程设计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再发现”中学会“再创造”。
四、增强实践体验,重概念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一些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弄清概念的形成过程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我们教学圆的认识后可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果体育老师让你们在操场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圆,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顿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相互讨论,积极思考办法。有一学生说:两人拉紧一根绳子,一人站在那里作圆心,另一个旋转一周,就可以画一个圆了。又有一个说:把同学排成一排,手拉手,排头的同学作圆心,排尾的同学旋转一周也可以的。引导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重视数学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数学应用是数学学习的首要任务,也是学习数学的直接目的,所有的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更新概念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探索、合作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概念教学 ,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五、强化思维训练,重概念的内化
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概念的引入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提供适当的实物、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为概念的建立打好基础。如求平均数应用题之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知。教学前在每个同学桌上放三堆塑料棒,每堆根数不等,分别是2、4、6根,让学生把根数不同的塑料棒设法移动一下,使每堆的根数相等。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这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操作为建立“平均数”概念积累了感性材料。
参考文献
[1]郑锍信. 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斯苗儿编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概念教学 问题 策略 思维训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细胞”,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进行正确、迅速、合理的运算,并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注入活力。
一、强化感知过程,重概念的引入
概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又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概念的引入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而表象的建立,是以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为基础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概念的方式有指导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的观察,诱导学生的计算,激发学生的想象等。无论从什么方面引入都需要考虑如何在小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例如:一位教师为了丰富三角形的感知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1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长的小棒与前几根小棒搭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其余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成吗?”学生积极尝试,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中,在亲自的操作中进行有序的观察,获得有效的信息,初步感知了三角形的特征。
二、加强分析比较,重概念建立
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教师除了提供充分、准备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它们的属性,及时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有教师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安排了如下的活动:
师:把18支铅笔分给2位学生,每位学生分得几支?
生:9支。
师:把12个苹果分给6位学生,每位学生分得几个?
生:2个。
师:把这个文具盒内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3位学生,每位学生得到铅笔数为多少?
生:1/3
师:如果把它平均分给5位学生,10位学生呢?
这样做沟通了具体数量和抽象数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效地建立分数的概念,再点拨引导,自由探索中对分数的概念逐步内化。
三、引导自主探索,重概念的理解
现代教学论主张,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心创造,体验数学学习”。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在于学生自己去发现,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而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创设情境、定向激发、引导发现、主动探究。例如我们在教学“求平均数”时,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个人操作感知:三只笔筒里各装有一些铅笔(4支、2支、3支),怎样才能使三支笔筒里的铅笔一样多呢?(2)拓展概括(同桌合作):如果铅笔再多一些(15支、18支、27支),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方便吗? 那又该怎么办?(3)出示问题:怎样求每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呢?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4)思考辨别:A、小明班的同学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35厘米,对吗?B、小明班的同学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小强班的同学的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明比小强高,对吗?这样的教学过程,重要的是学生在情境中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这一教学过程设计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再发现”中学会“再创造”。
四、增强实践体验,重概念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一些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弄清概念的形成过程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我们教学圆的认识后可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果体育老师让你们在操场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圆,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顿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相互讨论,积极思考办法。有一学生说:两人拉紧一根绳子,一人站在那里作圆心,另一个旋转一周,就可以画一个圆了。又有一个说:把同学排成一排,手拉手,排头的同学作圆心,排尾的同学旋转一周也可以的。引导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重视数学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数学应用是数学学习的首要任务,也是学习数学的直接目的,所有的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更新概念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探索、合作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概念教学 ,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五、强化思维训练,重概念的内化
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概念的引入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提供适当的实物、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为概念的建立打好基础。如求平均数应用题之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知。教学前在每个同学桌上放三堆塑料棒,每堆根数不等,分别是2、4、6根,让学生把根数不同的塑料棒设法移动一下,使每堆的根数相等。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这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操作为建立“平均数”概念积累了感性材料。
参考文献
[1]郑锍信. 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斯苗儿编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