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消化新知识,在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思维;创设情境
一、动手操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思维为主,要求学生脱离实际来进行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困难。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因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货币,即使接触过,也对货币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按照积累感性认识、抽象概括结论、应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组织教学活动,把重点放到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文字的转化上,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认识人民币不同的面值时,从操作实物开始,教师让每个同学依次拿出以分为单位的几枚硬币,以角为单位的纸币、硬币,以元为单位的纸币、硬币,让学生在桌子上摆一摆、摸一摸。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很容易地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货币单位。通过观察、摆弄、操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深刻。
二、设疑问难,探求规律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教师要采用提问引导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独立思考,研究问题,发现规律,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例如:认识单位“角”时,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一分一分地数到九分后,教师停下来,提出问题:“9分再添1分是几分?”“10个1分可以换到多少人民币?”教师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中的一角钱。由此,学生很顺畅地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1角等于10分,10分等于1角,掌握“分”与“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又如在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后,教师又问:“‘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个是人民币的最高单位?哪个是最低单位?”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学生很快地懂得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比较得出1元大于1角大于1分的结论。
三、思维灵活,一题多解
思维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入手,让学生学会灵活选择。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思考机会。例如,在教学“分与角”的关系时,提出问题:“将1角钱换成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几种换法?”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拿了5个2分”“我拿了2个5分”“我拿了10个1分”“我拿了5个1分和1个5分”……当学生答出七八种摆法后,教室安静下来了。此时,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多媒体上8种摆法的画面,轻轻地说:“你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摆法呢?”在老师循循善诱、耐心启发下,学生们经过思考,又答出了最后两种摆法。老师适时地鼓励,使学生们受到鼓舞,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成功的欲望。
在寻求解答方法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动手摆硬币,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情境中去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使学生学会知识、了解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让学生说出如何摆弄,是让学生重视摆弄的表象,在表象操作情境中,提交解题方法。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由实物到表象,由表象到符号,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环节的练习为学生显示本领提供了机会。他们互相启发,相互提高,既开发了智力,又培养了一题多解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练习题的智力因素,让学生灵活多样、有序地思考,激发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中求异,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有机结合,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思维;创设情境
一、动手操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思维为主,要求学生脱离实际来进行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困难。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因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货币,即使接触过,也对货币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按照积累感性认识、抽象概括结论、应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组织教学活动,把重点放到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文字的转化上,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认识人民币不同的面值时,从操作实物开始,教师让每个同学依次拿出以分为单位的几枚硬币,以角为单位的纸币、硬币,以元为单位的纸币、硬币,让学生在桌子上摆一摆、摸一摸。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很容易地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货币单位。通过观察、摆弄、操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深刻。
二、设疑问难,探求规律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教师要采用提问引导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独立思考,研究问题,发现规律,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例如:认识单位“角”时,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一分一分地数到九分后,教师停下来,提出问题:“9分再添1分是几分?”“10个1分可以换到多少人民币?”教师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中的一角钱。由此,学生很顺畅地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1角等于10分,10分等于1角,掌握“分”与“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又如在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后,教师又问:“‘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个是人民币的最高单位?哪个是最低单位?”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学生很快地懂得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比较得出1元大于1角大于1分的结论。
三、思维灵活,一题多解
思维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入手,让学生学会灵活选择。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思考机会。例如,在教学“分与角”的关系时,提出问题:“将1角钱换成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几种换法?”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拿了5个2分”“我拿了2个5分”“我拿了10个1分”“我拿了5个1分和1个5分”……当学生答出七八种摆法后,教室安静下来了。此时,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多媒体上8种摆法的画面,轻轻地说:“你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摆法呢?”在老师循循善诱、耐心启发下,学生们经过思考,又答出了最后两种摆法。老师适时地鼓励,使学生们受到鼓舞,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成功的欲望。
在寻求解答方法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动手摆硬币,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情境中去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使学生学会知识、了解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让学生说出如何摆弄,是让学生重视摆弄的表象,在表象操作情境中,提交解题方法。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由实物到表象,由表象到符号,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环节的练习为学生显示本领提供了机会。他们互相启发,相互提高,既开发了智力,又培养了一题多解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练习题的智力因素,让学生灵活多样、有序地思考,激发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中求异,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有机结合,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