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泉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odsbsbsbs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空中鸟瞰广袤的吐鲁番大地,巍巍雪山环绕盆地四周,中间横亘着闻名遐迩的火焰山,艾丁湖犹如银光闪烁的月亮宝石镶嵌玉盆地中央,在山与湖之间,矗立着一条条蜿蜒交错、星罗棋布的上堆,似一部交响乐的五线谱,这就是吐鲁番大地的音符——坎儿井,那清澈的生命之水,从古流到今,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火洲人民。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吐鲁番盆地地处我国干旱区域,极端最高气温49.6℃,8级以上的大风每年在100天以上,但年均降水量2.9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844.9毫米,素有“火洲”和“风库”之称。
  气候及其干燥的吐鲁番很久以前就曾出现过大片的绿洲,这里繁荣的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分布着类似人体血脉的坎儿井群。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两部的喀拉乌成山有许多现代冰川,春季雪融化了,水从山顶直泻而下,夏季由于山高,拦截了高空水汽,常形成山区地带大雨或暴雨。这里山地地面植被稀少,大多为裸露基岩,雨水在地表很快形成径流,向吐鲁番盆地中心输送。进入戈壁砾石带后,由于砾石透水性强,一些河流50%的水流入地下,有的甚至全部渗入地下,在盆地北、两边缘形成一个巨大的潜水带。古代吐鲁番盆地的人利用丰富的地下水和地形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把渗入地下的雪水雨水不用任何动力引出地面,形成了常年不断的自流水,水质矿化度低。水在地下流动,蒸发损失少、水量稳定、不易被风沙埋没,非常适合人畜饮用,还可以灌溉农田。
  


  驱车行进在吐鲁番盆地的戈壁滩上,那一座座、一排排的小土堆,错落有序地伸向绿洲深处,那下面就是驰名中外的吐鲁番坎儿井。新疆有坎儿井1700多条,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及哈密地区,总流量约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土地。贯通吐鲁番地下血脉的坎儿井有史可查的有1100多条,现存725条,年径流量近3亿立方米,超过了火焰山水系的总径流量;总长度近5000公里,几乎接近黄河的长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之一。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吐鲁番的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粮食、哈密瓜等。中外不少学者把新疆的坎儿井喻为“地下长城”,与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主要由竖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涝坝(蓄水池)组成。它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竖井是为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从竖井、暗渠内运出的土,堆于竖井口四周,形成大小不等的土堆,防止雨水和洪水流入坎儿井内,保护了坎儿井的安全运行。竖井间距疏密不等,上游比下游间距长,一般间距30~50米,靠近明渠处为10~20米。竖井最深的可达90米以上,从上游至下游由深变浅。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暗渠前部分为集水段,位于当地地下水位以下,起截引地下水的作用;后部分为输水段,在地下水位以上。由于坎儿井暗渠坡度小于地面坡度,可以把地下水自流引出地表。吐鲁番地区最长的暗渠达25公里,短的仅一二百米。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连接暗渠出水口(俗称龙口)至蓄水池的输水渠道,将水引入涝坝或直接浇灌田地。涝坝,又称蓄水池,是坎儿井途经明渠后,存储坎儿井水的池塘,用以调节生活、灌溉农田。涝坝面积不等,以600~1300平方米为多,水深在1.5~2米。涝坝的大小,决定于坎儿井水量的大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坎儿井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人文景观,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因为坎儿井的这一伟大的创造,在吐鲁番、哈密这些干旱酷热地区生活的各族人民,才得以繁衍生息,才滋养出绿洲文化,推动了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融合。
  
  坎儿井的起源
  
  吐鲁番的坎儿井起源于何时何地?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学术界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但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起源于汉代的井渠;二是源于古代波斯(现伊朗);三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来源于汉代中原的井渠说,代表人物是王国维:“今新疆南北路,通凿井取水。吐鲁番有卡儿者,乃穿井若干,与地下相通以行水。伯希和教授以为与波斯之地下水道相似,疑此法自波斯传来,余谓此中国旧法也。”依据是《史记·河渠书》。在西汉武帝统治时期,有上万人奉旨挖渠,目的是引洛河之水浇灌大荔县的土地。引水过商颜山时,其渠岸经常崩塌,后来有人想出办法,即打井,井于井相通,才解决了问题。王氏还引用了《大宛列传》中的资料:“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又云,宛城新的秦人知穿井。是穿井为秦人所教,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山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也就是说,坎儿井是汉代时期中原人发明使用的产物。
  坎儿井来源于波斯(现伊朗)说,依据是波斯是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国家,历史已有2000多年。坎儿井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进入新疆的。因新疆地名中有个“波斯坎”,而后经过考察,“波斯坎”在新疆泽普县,恰逢地处叶尔羌河旁边,境内水资源丰富,水位又高,无须掏挖坎儿井取水。另有一说,是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和前苏联都把坎儿井叫做“kariz”,故坎儿井是波斯流传过来的。但是,又有专家提出,在最早的波斯语中,坎儿井的叫法不是“kariz”,所以坎儿井是否由波斯流传而来的说法也属于论据不足。
  


  坎儿井来源于新疆当地人民创造说,依据是吐鲁番盆地夏季高温炎热,年均降水量仅约20毫米,如果没有人工灌溉,完全不能耕种。修筑明渠引用天山之水,不仅工程巨大,而且接近3000毫米的蒸发量将使大部分引用水消失殆尽。只有修建暗渠才可以引来地下潜流。再者,新疆人早就有掏泉引水的经验。所以,坎儿井其实是掏泉演变而来的。根据是吐鲁番阿斯塔那第20号墓出土的文书《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白僧定贷麦契》:“显庆四年十二月廿一日,崇化乡人白僧定,于武城乡王才欢边举取小麦肆升(斛)将五年,马缒口分部口一亩,更六年胡麻井一亩”。据专家推测,当时用于灌溉的胡麻井就是现在的坎儿井。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唐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774年)在吐鲁番地区曾设专门的水利机构“掏拓所”,其主管官吏谓“掏拓使”,可能为专门管理和掏挖坎儿井的机构。据此推断,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可能追溯到1200年以前的唐代甚至更早。
  无论是起源于汉代中原说、伊朗外来说,还是当地人民创造说,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坎儿井在吐鲁番。
  
  林则徐、左宗棠与坎儿井
  
  史料证明,第一个确切而又详细记载吐鲁番坎儿井者为林则徐。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林则徐遣戍伊犁途中,在距吐鲁番约40公里处看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下第96至97页“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推理等方式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发现多边形内角和与多边形边数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出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一般方法。  2. 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活动经验,感悟类比、归纳、数形结合、转化、模型等数学思想,初步形成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
期刊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轻狂自负的我在刚出道时就信誓旦旦:我一定要成为一位名师。可时至今日,优秀教师算不上,名师更甭提了。在我觉得,曾经的誓言就像一缕轻烟那样缥缈,渐行渐远;曾经的誓言就像一张白纸那样轻薄,苍白无力。生活压力在增大,人的年龄在增长,人的自信却在一点点地消失。幸运的是,在这个面临教育的冬天里,教师生涯的拐角处,我遇上了它——《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它就如一缕春阳悄然
期刊
2008年6月,在去贵州威宁的路上,毕节地委的李文德秘书长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石门坎的故事,他说他最敬佩的就是传教士柏格理。晚上,他又专门给我送来了一些关于石门坎的材料,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后来又从网上找到了电子版的《在未知的中国》,里面收录了许多梅格理的文章。作为一个教育人,柏格理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石门坎是威宁县的一个乡,到了威宁,我心里就有一种想法蠢蠢欲动起来——去一趟石门坎,去走一走柏
期刊
提起吐鲁番,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火焰山——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描写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火焰山,孙行者三借芭焦扇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有中国的死海低于海平面154.31米的艾丁湖洼地,穿行地下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神奇的坎儿井,以及丝绸古道上的明珠高昌故城、交河古城,当然还有闻名于世的吐鲁番葡萄。因了甜美的葡萄,吐鲁番在1990年开始有了一个狂欢的节日——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    吐鲁
期刊
托克逊地处吐鲁番盆地西南边缘,东临鄯善,南通巴音郭楞,西接乌鲁木齐,北连吐鲁番,被夹在南北天山的崇山峻岭之间。连接乌鲁木齐的天然通道——后沟,通向南疆的唯一通道——甘沟都位于托克逊境内。托克逊县域海拔零米,为全国唯一海拔“零点城”。    托克逊历史悠久,古代先民的各种历史遗迹遍布山川、戈壁。克尔碱的岩画上,有仰天长啸的孤狼,有警觉张望的山羊,形形色色的山羊和狼群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里一幅描述水
期刊
离楼兰最近的村庄    房前有绕树的温泉水流过,清澈见底。水底可见细长的鲫鱼,灰黑色的身体光溜溜的,约一指长,机敏地在水中游戏。房后却已经是深陷在细沙中了,这就是村民买合木提在迪坎尔村的家。  迪坎尔村的面积不大,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却很特殊:一边是库木塔格沙漠,一边是罗布泊。  在整个吐鲁番盆地,迪坎尔是距离楼兰古城遗址最近的一个村庄,迪坎尔村也是从吐鲁番进入罗布泊的最后一个村庄,从迪坎尔往南,就进
期刊
一、上海任教  1937年4月16日,同是工人的汪元泉及妻子陈香珠家里,迎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他就是汪甄南。  20个世纪50年代,中国孩子能够考入大学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汪甄南,则是这其中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从1956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之后,他一直徜徉于数学学习的王国里。大学毕业之后,汪甄南在上海任教二十多年,先后在三所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求学问,平淡之中功渐成。  大学毕业
期刊
有句俗话说:到了新疆如果不去吐鲁番,等于白去新疆一趟,到了吐鲁番如果没有尝到葡萄,那算是一大遗憾了,因为谁都知道吐鲁番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葡萄了。  走进吐鲁番,就像走进了甜蜜的世界,就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关于葡萄的话题。    “紫浆凝处似琼膏,玉露垂涎马乳高。风味宜人留齿颊,即随桑落酿仙醪。”这首诗说得就是吐鲁番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一首歌唱红了全中国,也道出了吐鲁番是
期刊
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在《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所说的“炎火之山”,正是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  吐鲁番是天山东部一个东西横贯的形如葡萄叶的山间盆地,其中心是极富生命力的诱人的绿洲平原带,四周向外延伸处是戈壁砾石。从吐鲁番市区较高处或开阔地带向北望去,总能看到黛色的天山铺陈天际,同时,视线中还会有一道赭红色的山体异常
期刊
当“黄昏饮马傍交河”的苍凉孤寂早已经被繁华喧嚣掩盖的今天,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吐鲁番北部的山山脉中,还有若干条被称为“车师古道”的山道,南北横亘,成为吐鲁番这座遗址博物馆华丽的彩带。其中的“他地道”是贯通天山南北最便捷、通畅的要道,甚至成为“车师古道”的代称。    对于吐鲁番人来说,名闻天下的葡萄沟、火焰山,地下流淌的坎儿井水,举世瞩目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中国最低地艾丁湖等,已足够使他们骄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