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的古代经典,在语文教材中有着浓缩的介绍和特殊的地位。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语文教材中介绍的经典,可以较好地了解并掌握中华文明,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及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诵读 经典 人格 重要性
一、经典是人类长河亘古不变的明珠
诵读经典是一种科学、经济的文化遗传方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
经典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宝贵典籍,具有巨大的价值。经典体现着民族中的最高智慧,承载着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渗透着圣贤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我们只有日日诵读浸润,才能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和人格,所有的聪明智慧只有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尽其用。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今天的学生要通过文字去了解经典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自然要经历一个对经典“感知——识别——还原——转译”的过程,为此,阅读、学习经典的关键就是诵读。诵读既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又是一个理解和品味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二、诵读经典,有助于激发学生记忆力和语言能力方面的潜能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曾在台湾进行了儿童诵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该实验证明了经常诵读经典的儿童的记忆力、语感等普遍强于其他儿童。
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经典诵读,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简单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诵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使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可以这样说,诵读经典就是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的文字信息,并将它们反馈给诵读者的大脑神经细胞,久而久之,个体的身心气质就会得到改善,并能取得身心和谐、开智益慧的效果。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期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学生通过诵读,可以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并学会借助经典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语言的习得,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意义正是在于,通过赋予学生“直接感受”来提高其语言能力与语言品质。这与叶圣陶先生说的“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正不谋而合。
三、诵读经典,利于奠定青少年的文化底蕴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鲁迅、钱钟书、茅盾、巴金等老一辈大师,正是因为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学习了大量经典,所以才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们深邃的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他们能在人类文化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我们的孩子若能每天诵读经典,耳濡目染,就会被文化的韵味感染,就会达到陶冶情操,增强文化底蕴的效果。
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其中的著作往往蕴含着一个人文的思想和一个美的世界。青少年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以至于能在生活中机智地分辨真善美、假恶丑,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与人生观。如《论语》告诉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告诉我们要“循道而行”,《韩非子》告诉我们“法治”的道理,唐诗则给了我们一个广阔而美丽的绚丽王国,宋词又让我们徜徉于柔美的世界……诵读经典,能让我们的身心受到熏染、感化、提升。
四、诵读经典和躬行实践,利于塑造独立高尚的人格
诵读经典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人通过诵读,把自己的心与圣人相谋、相印。正如孔子所说:“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我国经典是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只有诵读经典,才能运用和解析经典文字背后的智慧思想,使经典当中所含的能量起到涵养心性、固本培元、为己所用、利己利人、救物济世的作用。
经典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生最好的时期熟诵经典,锻造良好的心性,塑造完美的性格。如此,他们更容易获得独立人格的支撑,便不易随波逐流、随境而变,进而能树立追求卓越、崇尚高尚的人生志向。
教育要站在高处,要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唤醒”学生的人格,努力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人”。而诵读经典——长期地诵读,恰恰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致力之。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诵读 经典 人格 重要性
一、经典是人类长河亘古不变的明珠
诵读经典是一种科学、经济的文化遗传方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
经典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宝贵典籍,具有巨大的价值。经典体现着民族中的最高智慧,承载着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渗透着圣贤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我们只有日日诵读浸润,才能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和人格,所有的聪明智慧只有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尽其用。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今天的学生要通过文字去了解经典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自然要经历一个对经典“感知——识别——还原——转译”的过程,为此,阅读、学习经典的关键就是诵读。诵读既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又是一个理解和品味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二、诵读经典,有助于激发学生记忆力和语言能力方面的潜能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曾在台湾进行了儿童诵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该实验证明了经常诵读经典的儿童的记忆力、语感等普遍强于其他儿童。
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经典诵读,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简单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诵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使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可以这样说,诵读经典就是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的文字信息,并将它们反馈给诵读者的大脑神经细胞,久而久之,个体的身心气质就会得到改善,并能取得身心和谐、开智益慧的效果。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期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学生通过诵读,可以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并学会借助经典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语言的习得,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意义正是在于,通过赋予学生“直接感受”来提高其语言能力与语言品质。这与叶圣陶先生说的“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正不谋而合。
三、诵读经典,利于奠定青少年的文化底蕴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鲁迅、钱钟书、茅盾、巴金等老一辈大师,正是因为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学习了大量经典,所以才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们深邃的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他们能在人类文化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我们的孩子若能每天诵读经典,耳濡目染,就会被文化的韵味感染,就会达到陶冶情操,增强文化底蕴的效果。
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其中的著作往往蕴含着一个人文的思想和一个美的世界。青少年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以至于能在生活中机智地分辨真善美、假恶丑,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与人生观。如《论语》告诉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告诉我们要“循道而行”,《韩非子》告诉我们“法治”的道理,唐诗则给了我们一个广阔而美丽的绚丽王国,宋词又让我们徜徉于柔美的世界……诵读经典,能让我们的身心受到熏染、感化、提升。
四、诵读经典和躬行实践,利于塑造独立高尚的人格
诵读经典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人通过诵读,把自己的心与圣人相谋、相印。正如孔子所说:“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我国经典是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只有诵读经典,才能运用和解析经典文字背后的智慧思想,使经典当中所含的能量起到涵养心性、固本培元、为己所用、利己利人、救物济世的作用。
经典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生最好的时期熟诵经典,锻造良好的心性,塑造完美的性格。如此,他们更容易获得独立人格的支撑,便不易随波逐流、随境而变,进而能树立追求卓越、崇尚高尚的人生志向。
教育要站在高处,要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唤醒”学生的人格,努力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人”。而诵读经典——长期地诵读,恰恰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致力之。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