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转变劳动者择业观念、政府政策扶持、转变服务职能等建议。
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门类齐全的技能人才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现实作用,对加快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技能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我国共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9%,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未来10年内,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将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二、技能人才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匹配度不高。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化等原因,用人需求变化速度快,技能劳动者的供求缺口较大,加之人才供给结构变化慢,劳动者能力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符,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形成较大差距。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每年人力资源市场中,约1/3求职者为高校毕业生,而在当前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一直维持在六成左右,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自身的专业、素质、求职期望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凸显。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一方面,社会工种薪酬体系不完善,部分劳动岗位的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低,求职者多数不愿从事这类工作;另一方面,勞动者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存在矛盾,导致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用工普遍短缺。
三、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强化培训工作,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训制度。二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造就高素质产业大军。三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力提升职业技能教育地位,把职业技能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式。四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落实企业学徒补贴政策,着力构建“政府牵线、校企对接、部门协调”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规划与政府产业规划融合、新增专业与地方新兴产业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合、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岗位技能要求融合,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二)积极引导求职者转变就业观念,理性务实求职。很多求职者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容易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很多人总想着留大城市、进大企业、找清闲稳定工作。社会、教育部门及求职者家长应积极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定位,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合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时不仅要考虑“我想干什么”,还要考虑“我能干什么”、“社会需要我干什么”,杜绝“慢就业”、“缓就业”,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不断自我充实提高,掌握与市场需求贴近的一技之长,一步一个脚印,向目标踏踏实实前进,积极为社会服务。
(三)多措并举,积极引导企业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服务转变。对企业经营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使企业切实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第一生产力;既要招聘人、培养人,更要用好人、留好人;从薪酬、福利、企业文化、人文关怀等各方面提升劳动者的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提升对劳动者的吸引力。
(四)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制建设
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对于企业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职业、新工种,以及不在清单目录内而企业又有评价需求的职业、工种,组织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鼓励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技术等级认定等方式实现自主评价。突破现有单一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综合评审”考核模式,针对不同职业类型科学设置考核科目,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模块比重,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突出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和创新生产实践模块比重,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突出从事多技能多工种多岗位复杂工作能力模块比重,避免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一刀切”。鼓励技能人才积极参与技能评价,放宽职业技能鉴定报名条件。规范有序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动员和鼓励广大企业职工、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类人员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取消学历、身份、户籍和职业资格等级报名限制条件,拓宽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绿色通道,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门类齐全的技能人才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现实作用,对加快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技能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我国共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9%,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未来10年内,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将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二、技能人才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匹配度不高。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化等原因,用人需求变化速度快,技能劳动者的供求缺口较大,加之人才供给结构变化慢,劳动者能力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符,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形成较大差距。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每年人力资源市场中,约1/3求职者为高校毕业生,而在当前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一直维持在六成左右,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自身的专业、素质、求职期望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凸显。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一方面,社会工种薪酬体系不完善,部分劳动岗位的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低,求职者多数不愿从事这类工作;另一方面,勞动者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存在矛盾,导致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用工普遍短缺。
三、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强化培训工作,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训制度。二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造就高素质产业大军。三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力提升职业技能教育地位,把职业技能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式。四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落实企业学徒补贴政策,着力构建“政府牵线、校企对接、部门协调”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规划与政府产业规划融合、新增专业与地方新兴产业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合、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岗位技能要求融合,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二)积极引导求职者转变就业观念,理性务实求职。很多求职者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容易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很多人总想着留大城市、进大企业、找清闲稳定工作。社会、教育部门及求职者家长应积极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定位,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合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时不仅要考虑“我想干什么”,还要考虑“我能干什么”、“社会需要我干什么”,杜绝“慢就业”、“缓就业”,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不断自我充实提高,掌握与市场需求贴近的一技之长,一步一个脚印,向目标踏踏实实前进,积极为社会服务。
(三)多措并举,积极引导企业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服务转变。对企业经营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使企业切实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第一生产力;既要招聘人、培养人,更要用好人、留好人;从薪酬、福利、企业文化、人文关怀等各方面提升劳动者的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提升对劳动者的吸引力。
(四)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制建设
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对于企业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职业、新工种,以及不在清单目录内而企业又有评价需求的职业、工种,组织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鼓励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技术等级认定等方式实现自主评价。突破现有单一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综合评审”考核模式,针对不同职业类型科学设置考核科目,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模块比重,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突出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和创新生产实践模块比重,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突出从事多技能多工种多岗位复杂工作能力模块比重,避免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一刀切”。鼓励技能人才积极参与技能评价,放宽职业技能鉴定报名条件。规范有序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动员和鼓励广大企业职工、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类人员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取消学历、身份、户籍和职业资格等级报名限制条件,拓宽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绿色通道,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