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主义新探《围城》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bao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城》是钱钟书极具个性魅力和独特人生体验的文学经典,借用西方解构主义重读《围城》,人们会发现“围城”困境可能恰好反映了钱钟书对人生万事的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思想。
  钱钟书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个人魅力的作家,他的创作与当时主流作家的文学风格有着巨大的区别。凭借着纯粹的个人化人生体验和学者型的人文素养,他的讽刺性文学风格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那种社会讽刺,而是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人生讽刺。他似乎洞悉了人生的虚无、荒谬,然后以一种上帝的视角,俯视人生,对芸芸众生进行毫不留情的嘲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夏志清评价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围城》,借用西方解构主义重读《围城》,人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解构主义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秩序。从解构的层面看,“围城”困境告诉人们人生万事很可能都是虚妄的: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成功,追求到成功后却又不满足而感到厌烦,二者相互矛盾、不断转换,其间交织着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
  一、对婚姻爱情的解构
  爱情的观念源于现代浪漫思潮,意味着男女相互选择的自由。但是,日常生活中再伟大的爱仍不得不通过最凡常的行为加以实现。钱钟书的《围城》就以嘲讽的口吻解构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不管是金漆的鸟笼,还是被围困的城堡,“婚姻就像是围城,没结婚的人拼命想攻进去,结了婚的人,却拼命想冲出去”。爱情不过是出来、进去的无休无止的循环。城里的到了城外也会觉得城外不满意,城外的人进了城里也会对城里不满意。
  方鸿渐的恋爱婚姻历程就体现了这种人生本质。在回国的船上,他抵挡不了充满性感的鲍小姐的肉体诱惑,与她偷情,而鲍小姐只是和他逢场作戏。留法文学博士苏小姐极力讨好他,方鸿渐虽然对她没兴趣,却又总被她弄得很心软。他爱上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并暗暗追求她,但是,阴差阳错,一系列的误会导致两人失之交臂。在三闾大学,方鸿渐并不爱孙柔嘉,却和孙柔嘉订婚。回到上海,他和孙柔嘉无法维持婚姻,決定要走。方鸿渐总是不断寻求,但是最后一无所有,空空荡荡。
  唐晓芙妩媚动人,很多读者都觉得她与方鸿渐是一对佳偶,他们阴差阳错的分手让人不胜唏嘘。小说也因此增添了少有的脉脉温情和美感。唐晓芙看似清纯可爱,却未必理想,因为她在爱情面前过于霸道和强势,她要求她的爱人在遇见她之前没有任何感情经历,白纸一张,她要完全占领爱人的思想,这怎么可能?所以,曾经有评论家认为,小说要是再彻底一点,就应该最后安排方鸿渐和唐晓芙结合,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只不过在无数混日子的平凡夫妻中增加了两对而已,不会比和孙柔嘉结婚更好,也许还更没意思。结婚前,各自掩盖其本来面目,结婚后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意中人。黑格尔早就指出,一个男子年轻的时候以为他的恋人是独一无二的,但结婚以后,他很快就会发现,他的太太只不过是无数太太中的同样的一个。
  二、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解构
  在现代文学的开端时期,鲁迅、胡适等坚持启蒙主义理想价值的五四先驱们普遍认为: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历史语境中,知识分子是特指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精神和能力的人;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民族使命感,有担当、有良知,渴望能改造世界。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他们俨然就是启蒙导师、是精英,如鲁迅笔下的狂人、魏连殳,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等。而钱钟书在现代文学快结束时期写的《围城》俨然就是对五四初期知识分子的崇高形象的颠覆和解构。
  《围城》描写抗战时期留学生方鸿渐归国以后几年的经历,不仅广泛触及抗20世纪30年代上海沦陷区和内地社会人生百态,重点暴露讽刺了战时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现状,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作品以方鸿渐中心,将他结婚和做事的双重追求作为轴心,串联起形形色色的上层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辗转于中西方两种文化氛围中,几乎都留过学,身为教授、专家,他们在表面上都风度翩翩,满口外语,但都被个人化欲望所支配。他们自私、虚伪、卑琐、怯弱、嫉妒,却又充满权力欲望,拥有微妙的心理需求。例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名义上是所谓的老科学家,实际却是把办大学当成自己向上爬的晋升阶梯的无耻政客。再如,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韩学愈把自己白俄老婆说成是地道的美国人。而他自己也是赫赫有名的克莱顿大学的博士(方鸿渐的校友),至于他的著作,他宣称“散于美国各大报刊”并封存于战时,谁也无法看到,其实这些文章不过是征集杂志、求职广告等。
  还有三闾大学中国语文系主任李梅亭,自私卑劣,充满权力欲望。他口口声声说什么“男女之大防”,却在赴湖南途中向妓女调情、吊苏州寡妇膀子,不折不扣的是个满腹男盗女娼的假道学。随身携带的大铁箱子和箱子里的卡片、药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不学无术、利欲熏心的嘴脸。
  在作品里,钱钟书对女性虚荣心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例如,苏文纨自以为是,觉得方鸿渐、赵辛楣都爱恋自己,扬扬得意。作品这样写:“她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
  在三闾大学,范懿为了让赵辛眉知道自己很有魅力,被很多人追求,故意把带有作者签名的书借给他。书上有作者这样的签名:“给懿——作者”“给我亲爱的宝贝,本书作者赠”。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他从独特的文化视角批判嘲讽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弱点。五四运动以后,鲁迅等人塑造的代表启蒙、进步的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形象在这里轰然坍塌。
  三、对社会人生的解构
  《围城》不仅解构了爱情婚姻,批判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道德,也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彻底否定。作品以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恋爱、求职、做事为载体,重点描写了旧中国的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旅途困顿以及国统区高等教育的黑暗和腐败,隐含了作家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困境的反省,嘲讽了人生的本质与人性的本质。因此,《围城》又是一部富有哲理意味的流浪汉小说。
  小说中,不管是婚姻恋爱还是求职做事,方鸿渐都一次次陷入“围城”,他不断想要逃离围城的困境,从法国到国内,从上海到内地,从职场到家庭、从恋爱到婚姻、从理想到现实,却始终彷徨犹疑、找不到归宿、不得出离。就像方鸿渐结婚时,他的父亲送给他的那只祖传的老式自鸣钟,永远比正确的时间慢五个钟头,暗示着人类生存的不完美和理想与现实的永远错位,就好像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人们追求的理想永远在别处,而这个别处永远到不了,或者说根本就是虚妄的。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生悲剧感是一个“苍凉而美丽的手势”,本质上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虚无悲剧感。荒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上,细节华丽欢快而主题永远无法圆满,人生无常,一切都化为荒凉。而钱钟书的虚无悲剧意识和张爱玲的不同,他把人生理解为一种盲目的过程,人总是有所追求,但最后一定会落空,无法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世界好像总是与人开玩笑,一切都事与愿违,人在世界的无形巨手的拨弄下,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总是变得可笑,就如存在主义哲学所认为的“人生是荒谬的”。
  钱钟书的彻底的虚无主义思想体现出一种现代主义的人生观。这一点和许多作家的悲剧意识具有相近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虚无的悲剧意识本就是文学的永恒母题。《围城》表面上看起来可能过于悲观,但骨子里体现了作者认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对真理冷静执着的追求。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唐霞(1975-),女,四川遂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其他文献
肌理在陶艺制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确切来说是一种无声的表达,例如,在陶艺制作中,艺术家通过肌理来表达情感、语言,彰显出艺术创新和艺术主张。从而剖析和批判社会形态。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陶艺艺术制作中肌理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现形式,旨在更好地把握肌理在陶艺制作中的应用。  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人们通过瓷器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特征,陶艺作品的肌理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体验和情感共鸣。同时,陶瓷艺术具有
期刊
高雅艺术是从社会的土壤中萌发、成长起来的,与社会大众的艺术需求、艺术爱好、欣赏习惯有着天然的、稳定的联系,特别是那些在社会充满人气的高雅艺术,最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珍惜和爱护。依托高雅艺术,加大高雅艺术普及和宣传力度,把高雅艺术与社会大众的艺术生活紧密结合,就能够不断扩大社会大众的认同、支持和参与。  优秀高雅艺术往往成为这个社会的一面旗帜,发挥好这面旗帜的作用,能够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期刊
科学技术和审美情趣的发展拓展了广告设计的范围,也让其表现形式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广告使用功能和审美情趣方面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使得平面广告的视觉设计特点和表现形式都出现较大调整。新媒体时代,平面广告更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无论是其视觉设计还是表现形式都能满足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审美情趣需求。  一、新媒体时代的平面广告视觉设计特点  媒体形态的变化对平面广告的设计特点及其传播媒介产生
期刊
《西游记》的人物刻画独具匠心,历来为人称道,尤其体现在对取经团队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但是相较于善良固执的唐僧、自信超神的孙悟空、真实可爱的猪八戒,四人中“老好人”沙僧的形象则显得单薄,相关研究也较少。“老好人”在心理学上接近“讨好者”这一概念,本文则结合现代心理学“讨好者”相关理论对比分析沙僧形象,认为沙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好人”,旨在从心理分析角度探讨  沙僧形象。  在《西游记》中,个性鲜明
期刊
现代都市传说的产生与流传一直都是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课题。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也为现代都市传说不断更新传播提供了牢固的媒介。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现代都市传说有不可割裂的联系,研究其产生和流传的自然与文化语境也就成为人们透过都市传说去认识和了解当今城市社会文化心理构建和发展的一扇窗户。  神话与传说一向是人类学领域研究人类社会诞生与发展的重要参照。而人类文化传播中叙事结构的发展也无处不体现着神话传说的影
期刊
中国纹章瓷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产物。本文以纹章瓷的时代发展背景为基础,通过分析纹章瓷的发展历程、订烧演变以及在欧美不同国家的地域特征来解读纹章瓷的地域差异。  中国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精美,绘画艺术性强,不仅是理想的生活用品,还可以当作高级礼物、室内装饰品等,因而欧美许多国家的皇室、贵族和其他上层社会人士大量订购中国瓷器。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西方家族、身份、文化等观念的
期刊
周密的《癸辛杂识》和《齐东野语》两部笔记内容广泛,记载着众说纷纭的历史事件、美丑尊卑的历史人物、山川都城的盛况美景,作者秉持保存国史的自觉意识,造就其笔记著述极高的史实价值。其中关乎贾似道和宋末三学诸生活动的记载与评述,正是文人透过文字表达反思和控诉、追忆心声、深切眷恋家国的例证。  一、有关贾似道事的评述  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有关贾似道的事迹20余条,分别是《贾母饰终》《施行韩震》《三学之横》
期刊
歌剧《再别康桥》以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唯美故事,打造出一部经典作品。其中,“双清重聚”一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幕在全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之力,人们可以由此以小见大,观察到中国歌剧创作中的审美诉求。此幕创作兼具艺术性和记叙性,还原史实,并将咏叹调《一首桃花》融入其中,充满中国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歌剧艺术缘起于几百年前的意大利弗洛伦萨,在经历了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创作变革之后,形成了具有
期刊
《红楼梦》这部作品不只有宝玉、黛玉这“双玉”,还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妙玉作为金陵十三钗中的一員,她在文中没有很多的描述,但文中的只言片语也为世人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妙玉形象。本文便通过《红楼梦》来简单地分析那个“世难容”的妙玉。  一、妙玉其人  妙玉在金陵十二钗中排第六,作为一个与贾府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女子,却在贾府中占有一席之地,足以证明妙玉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红楼梦》第十八回中
期刊
命运的悲凉乃是内心初始在生活中流动的轨迹,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二者都是真实的人性显现,人性的光是黯淡还是流溢取决于个体对心灵的守望,最后所有的光都落在了“废都”之上。贾平凹的《废都》描写了众多女性,她们拥有各自的性格特征、人生追求,却有着惊人相似的人生悲凉结局,要么家庭支离破碎,要么爱情被摧残,要么沦为低等的社会人,这些女性牺牲青春、精神,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学者惠静在《〈废都〉中女性悲剧的必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