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重量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70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丁老师的语文课”,太多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在空荡荡的电脑屏幕前沉思良久,诸多杂记才水落石出般,一点一点地沉淀、清晰。在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允许我以最真实的笔触,写写我眼中丁老师的语文课,写写这段贯穿了我整个初中生涯的美好记忆。
  严肃而优雅的语文课
  丁老师三年来穿过各种各样的衣服,可很奇怪,我的印象中,他总是一身长衫袭地。青蓝色中式对襟开衫写意地披在身上,棉麻线做的中式盘扣整整齐齐,袖头处略微向上翻起,露出洁白的衬里。看上去,极像旧时的文人雅士,透着一丝清高与潇洒。
  他从未笑着走进过课室,也从没在课前课后与班里的同学勾肩搭背、谈笑一片。在丁老师平稳而清澈的一声“上课”后,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被一种严整、肃穆的气氛所感染。
  课堂中,他虽不活泼,但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一味优雅。他总是面上含笑,轻捧一本语文书,端庄地站在讲台上;或者缓缓踱步,像尾漂泊的小舟,从走道的这一头荡漾到那一头。他的语调不高,却清晰悦耳。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像陈年佳酿,初闻不过如此,细品意蕴万分。他就像一位老师中的绅士:不苟言笑而从容自如。
  严肃而优雅,便是丁老师的语文课给我的整体印象。
  讀出来的语文课
  不管是书本课文,还是同学习作,抑或是自己的一篇随笔、一条朋友圈,丁老师总是喜欢拿出来,在课上读一读。许多文章经丁老师一读,就像镀了金般,熠熠生辉。
  读《最后一课》,他用悦耳稚嫩的声音将小弗郎士的童真稚气表现得别无二致;以高亢热烈的“法兰西万岁”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
  读《岳阳楼记》,他开篇舒缓沉稳,安然叙事;中间一抑一扬,一悲一喜,读景抒情;结尾连呼两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形象在我们的脑中层层激荡。
  读《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与秦王间针锋相对、局势紧张时,他尖锐深刻、步步紧逼;唐雎接连排比、全力出击时,他的语调越来越快,气势越积越盛;唐雎挺剑而起,直奔秦王时,他 “啪”的一声狠拍课桌,“今日是也”的高昂呼喊余音绕梁。
  听丁老师读书真是一种享受。文章的主旨、文字的质感、语言的韵味,一切尽在他的朗读中。
  聊出来的语文课
  丁老师的语文课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喜欢“前瞻后顾、东拉西扯”,谈一些课本上所没有的东西。而这,正是我最爱听的。
  窗外的木棉树开花了,满眼的火红艳丽。当天语文课上,丁老师即景分析了著名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木棉的意象,借木棉树生长于高大橡树身边,却深深扎根、笔直生长、从不依靠,评析了现代婚姻中独立自信、自立自强、不做男人“附庸”的女性形象。望着粗壮挺拔的木棉树干、星红闪耀的木棉花,一丝浪漫的情思竟不知不觉地在我心中蔓延开来。
  丁老师还喜欢与我们分享他的文章。他总是看似不经意地提起一个话题,比如说“榆树”,紧接着就“榆树”与我们东拉西扯上半节课,从榆的根扯到榆的叶,再扯到榆的果;从榆的果扯到像榆钱般随风飘落、遇土即长的中国农村劳动人民;从艰苦的劳动人民,扯到远古《诗经》中借榆讽刺达官贵人贪图享乐、置百姓命运于不顾的名篇。扯了半节课,才发现原来他讲这些,只因为自己在外出学习期间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畔看见了一棵“美国榆树”,写下了一篇题为《密西西比河畔的榆树》的文章。下半节课,他就会拿出U盘,给我们看其实早已准备好的PPT,像评书一样逐字逐句地解读自己的文章。原来他的“东拉西扯”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早有精心准备,恍惚间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最终,他带着我们排山倒海的掌声和发自肺腑的崇拜,完美地结束了一节“聊出来的语文课”。
  “聊出来的语文课”,带领我们以发散的思维,身居一室之狭而心观天下之广,领略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生活中的语文课
  丁老师的语文课不仅在课内的四十分钟里,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学校课本剧比赛中,他“自编自导”,带领我们演绎陆游与唐琬、鲁迅与许广平两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将语文课搬到了舞台上。
  春节时,他引导我们用心灵发现年味、用文字记录年味,将语文课搬到了节日里。
  暑假中,他布置我们充当“小小背包客”,写下旅途中的一人一事、一情一景,将语文课搬到了旅行时。
  初二时,他带着我们编印班报《壹境》,每月一刊,发表同学们的优秀文章,将语文课搬到了报纸中。
  生活中的语文课,让我以一颗多情善感之心,体察身边草木花鸟之情,发现人世优雅飘逸之境。
  初三的语文课
  进入初三,在快节奏的紧张学习中,丁老师的语文课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
  复习古诗文,别人困于圈画重点、一味记背,他却提倡我们真正“读懂”,将知识内化。
  讲解阅读题,别人陷于答题公式、万能套路,他却讲“阅读修养三要素”“依据思维层级分层赋分的技术”,从命题人的高度深入剖析阅读题答题技巧。
  讲评作文,别人陷于“记背例文50篇”,他却带领我们整理素材,打开思路,以全新心态看待考场作文。
  结束了头脑风暴的数学课、奋笔疾书的政治课、思维跳跃的化学课,有时就想坐下来,放下笔,静静地听一节丁老师的语文课。静静地听他细细地谈谈阅读、深深地讲讲作文、远远地扯扯故事,足矣。
  丁老师的语文课,带给我的不仅是六本语文书的厚度,更是“语文”二字的重量;不仅是中考考场上八页语文试卷,更是敏锐的文字触感、深厚的人文情怀;不仅是放榜那天白纸黑字的考试分数,更是对待事物的思想思辨、对待生活的用心用情。丁老师的语文课,始于语文,却比语文更多……
  “我们,都需要怀旧。”
  当那天丁老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望着中考倒计时牌上大大的“80”,我忽然感到:丁老师的语文课,真的不多了。
  那严肃优雅的课堂氛围不多了,那婉转动听的课文朗读不多了,那天马行空的东拉西扯不多了,那点点滴滴的生活语文不多了,那轻松享受的初三备考不多了……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了又来,丁老师是否还会在开学第一课上大大地写下“之境”二字,让同学们猜想它的意思?窗外的木棉谢了又开,丁老师是否还会在满树繁花盛放之时,触景生情地吟诵《致橡树》?
  或许,他还会。但这已不复是属于我们的语文课了。
  短短的丁老师的语文课,且上且珍惜。漫漫语文学习之路,且行且珍重。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其他文献
2001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教,一年又一年,一晃就是十六个年头,一节课又一节课,我知道课堂很重要,节节很关键,然而却始终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有幸看到了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一本究竟课堂的书,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语言,只有平实如常的叙述,却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厚重有力,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读完之后,耳畔响起的是美国歌手戴伦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一
2018年6月24日至6月30日,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三批教育专家项目赴上海研修,这是该项目的首次省外研修。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五天总共听了4场讲座,走访了6所中小学校,甚至晚上都安排了讲课。研修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课程建设与评价、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讲座、学校观访、对话交流等。学习任务较多,每个组
我这篇文章,谈论的金庸,是作为小说家的金庸,而非报人金庸,也非作为社会贤达金庸。  尽管还有人在贬低金庸,在我看来,近50年来,影响华人精神最深的一人,还是金庸。  毋庸讳言,金庸已经成为华人世界的精神组成的重要部分。就像奥威尔式的话语和隐喻在英文的体系之中,金庸式的话语,在华人圈里,也是通用的隐喻和典故。这是金庸最为成功的地方。事实证明,即便“90后”不识金庸,但金庸首创的典故,已经浸入到华语圈
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标志,像陈年古酿,历久弥新,散发着岁月沉淀和文化积累的醇香。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办学思想,秉持“传统文化植养根基,良好习惯助推成长”这一理念,倾力打造二维习惯、多元课程经纬交织的特色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坚守一种文化理念,夯实植根养成教育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师:同学们好!许艺(一名在座的学生)老师好!(学生坐下)为什么我要说“许艺老师好”呢?因为刚刚上课之前咱们班的许艺同学教了我一个字。(展示ppt中的“逋”字)就是这个字,我问一下你们,这个字该怎么读啊?(有的读fu,有的读pu,还有的读bu)有了三个读音,好,我们让许艺同学告诉大家。  许艺:这个字念bu,一声。  师:好,这个字念bu,林逋,一声。刚才许艺同学问我的时候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不知道这
最远的距离  粤东山区与珠三角的距离有多远?2016年12月1日清晨,我赶上开往珠海的大巴车,顶着全封闭的车厢里那股难闻的味儿,还有不时发生的小孩的哭闹声,经历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在下午2点钟抵达珠海市区。一路上,为了避免内急我7个小时不吃喝。大巴车把我放在一个叫做隧道南的公交站,我的双腿终于站在城市的大马路上,双手托住自己的腰向前拱,试图恢复身体的灵活性,此刻我终于感受到身体可以自由活动是一件多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设置旨在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抓住主题活动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方法的集中指导尤为重要。规范的方法指导课,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走向“课程”。  但是,就笔者近年所见的综合实践方法指导课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以下“三化”现象:一是“随
中国文化中,有个好玩的现象:天下的所有职业几乎可视同一家。比如,警察称“叔叔”,农民称“伯伯”,地方主政为“父母官”,战士为“子弟兵”。那么,教师在这“家”中,所居何地?这一问,倒是颇为尴尬,因为若仅以字面看,从“师祖”“师父”乃至“师侄”,一应俱全。倒在世俗评判中,“足够老”的心理预期,往往与“足够好”的价值判断,同轨同源。看来,老师在“家”中的排辈,恐怕很难“青春”得起来。  青春有气质  老
一、案例缘起  那天下午如同往常一样去教室布置数学作业,还没等笔者说出口,下面一个调皮的学生就抢着说:“口算一页、课堂作业本一页!”全班都乐了,笔者也忍不住苦笑:唉,每天布置差不多的作业,都快“自动化”了!  一直以来,数学作业总是局限于书本、作业本、口算训练,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作业的模式,机械重复的很多,纸上谈兵的很多,由此引发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也普遍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突破校园教学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非常贴合曹雪芹理想人物林黛玉的悲剧意味。美的毁灭,是《红楼夢》主题的基本内涵。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是这幕悲剧的序幕。细读这一回,有“触目凄凉之至”的感觉。  年幼丧母的孤女林黛玉,远道来贾府投亲,白头外婆疼爱女之夭逝,怜外孙之孤单,在痛哭呜咽声中,迎接她的“心肝肉儿”。在这里,写的是荣国府合家出迎新客,写的是人间骨肉之亲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