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好坏影响社会流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各行各业均迅猛发展。同样的,我国的教育也得到显著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弊端也随之出现,其中较为严重的弊端是教育不公平。教育公平是维护社会平稳,建立现代和谐社会有效方法。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处于转型中,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监督上还存在弊端。
关键词:教育公平;机制;社会;平等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220-03
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和合理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当前我国教育必须朝着教育公平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缩小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程度,我国政府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大力发展相应的教育事业,保证公民都能接受到相应的教育,使孩子在思想启蒙阶段,认知提高阶段有了老师和书籍的陪伴。由社会的进步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教育方面也同样受到相应的制约,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程度不一致,使教育资源分配得十分不合理,这是导致当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教育公平是教育界想要实现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和尚未被发现。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成为教育界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
一、研究现状
教育的不平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同时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也涉及到了许多教育不公平方面的问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在1978年之后更加的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不公平更加让人注目。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处在不同阶层的人们能够享受到的受教育机会呈现出了较大的差距,一些较高地位的家庭孩子不仅仅可以掌握多种技能,而且还拥有较多深造的机会,而一些贫困地区的人家的孩子上学都是一个重大的难题。[1]可以看出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在时代的发展中更加的明显,而且在不断加剧。加之城乡之间的差距,处在城市与乡村中的孩子各方面的差距都比较明显,尤其是受教育的水平方面,但是我们国家的学者对于这个因素的分析相对比较少。虽然也确实有一些外国学者对我国的教育公平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他们和我国的学者一样,在研究的时候没有将城乡之间的差距作为单独的重点来进行研究。我国对于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方面实行的重大改革方面来进行的,从改革开放之后和之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改革开放这个重大的国策对于教育公平影响。但是关于政策方面的研究,则是集中于以前的政策,关于当前的一些新的政策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比较少。对于不同阶段学生之间的差距,同一阶段城乡之间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少有学者进行研究。
二、教育不公平溯源分析
(一)区域教育不公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之后,差异性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差异,在这种差异政策的驱使下,我国东部地区得到快速发展,而当前,由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文化条件和经济条件都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比较缓慢。[2]此外,由于教育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对于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从而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会越来越突出。中西部地区获得的教育经费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东部西部的教育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些西部地区的孩子上学都是很困难的,而很多东部地区有着很多的高校,西部则只有很少的高等学府,且相对于西部地区的孩子来说,东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孩子出国深造的机会也更多。
(二) 城乡教育不公平
我国在教育政策方面并没有真正实现平衡,因此在教育投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二元教育,这导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人们在心中对城市和农村教育筑上了一道墙,导致在教育上形成较大的城乡差距。[3]城市教育由于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农村由于资源有限发展非常缓慢。教育部对于城市教育投入了较多的资源,而对于农村学校则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少,导致农村教育明显低于城市教育。
(三)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我国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都有着所谓的重点学校、好学校,这些学校有着很好的生源,而且学生的质量比较高,教育部也对这些好学校在教学资源、教师等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在重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和那些普通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不相同。国家也尝试取消这个划分重点学校的政策,但是在社会上,学生、家长以及企业都更加重视毕业自名校的学生,重點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另外,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很多学校在进行招生的时候,都喜欢本地的学生,或者是教育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普通城市生源带来了不公平,导致他们无法上理想的大学,增加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教育差距。[4]
(四) 打破狭义上的公平意识
教育平衡发展并不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首先教育公平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地区公平,也不是简单的分数公平。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发达地区和很多学校在进行招生的时候都不愿意进行改革,害怕失去长期以来所具有的教育优势,但是我国教育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不仅仅从大局上实现教育均衡,即使是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公平。分数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特长,培养个性鲜明和有特长的人才。因此,我国教育要想真正实现公平,就必须形成新的教育公平意识。
(五)户籍体系下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自从我国从197年开始正式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教育部就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确定施行高考制度,录取学生的标准主要是根据每个省的教育情况来划定分数线,再根据分数线进行最终录取。这种录取手段也就直接导致了各个省之间,以及各省分数线之间都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而且每个省的大学录取比例与分配情况严重不协调,这也就催生了极具中国教育特征的“高考移民”现象。“高考移民”指的是由于一些考生的原本户籍所在省份或者地区所用的大学教学资源比较稀少或者是质量比较差,为了享受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以及学历证明,一些考生就利用非常规的手段在高考的前夕将自己的户籍所在地进行修改,从而将户籍所在地迁移至那些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以及录取分数线比较低的省市。[5]在大多数省市中,高考制度都在其户口类型上呈现出多种可变性,比如说,拥有城市户口的考生比拥有农村户口的考生分数线低。在我国的现实教育状况上,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分布状况上呈现出一个极其不平衡的状态,例如北上广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就比西北地区的教育资源要丰富得多,且质量上也占据明显的优势。因此,户籍的问题就直接关系到一个考生是否能够接受比较高质量的教育,所以,当前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给实现教育平等目标造成了困难。
关键词:教育公平;机制;社会;平等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220-03
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和合理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当前我国教育必须朝着教育公平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缩小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程度,我国政府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大力发展相应的教育事业,保证公民都能接受到相应的教育,使孩子在思想启蒙阶段,认知提高阶段有了老师和书籍的陪伴。由社会的进步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教育方面也同样受到相应的制约,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程度不一致,使教育资源分配得十分不合理,这是导致当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教育公平是教育界想要实现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和尚未被发现。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成为教育界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
一、研究现状
教育的不平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同时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也涉及到了许多教育不公平方面的问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在1978年之后更加的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不公平更加让人注目。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处在不同阶层的人们能够享受到的受教育机会呈现出了较大的差距,一些较高地位的家庭孩子不仅仅可以掌握多种技能,而且还拥有较多深造的机会,而一些贫困地区的人家的孩子上学都是一个重大的难题。[1]可以看出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在时代的发展中更加的明显,而且在不断加剧。加之城乡之间的差距,处在城市与乡村中的孩子各方面的差距都比较明显,尤其是受教育的水平方面,但是我们国家的学者对于这个因素的分析相对比较少。虽然也确实有一些外国学者对我国的教育公平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他们和我国的学者一样,在研究的时候没有将城乡之间的差距作为单独的重点来进行研究。我国对于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方面实行的重大改革方面来进行的,从改革开放之后和之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改革开放这个重大的国策对于教育公平影响。但是关于政策方面的研究,则是集中于以前的政策,关于当前的一些新的政策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比较少。对于不同阶段学生之间的差距,同一阶段城乡之间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少有学者进行研究。
二、教育不公平溯源分析
(一)区域教育不公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之后,差异性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差异,在这种差异政策的驱使下,我国东部地区得到快速发展,而当前,由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文化条件和经济条件都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比较缓慢。[2]此外,由于教育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对于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从而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会越来越突出。中西部地区获得的教育经费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东部西部的教育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些西部地区的孩子上学都是很困难的,而很多东部地区有着很多的高校,西部则只有很少的高等学府,且相对于西部地区的孩子来说,东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孩子出国深造的机会也更多。
(二) 城乡教育不公平
我国在教育政策方面并没有真正实现平衡,因此在教育投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二元教育,这导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人们在心中对城市和农村教育筑上了一道墙,导致在教育上形成较大的城乡差距。[3]城市教育由于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农村由于资源有限发展非常缓慢。教育部对于城市教育投入了较多的资源,而对于农村学校则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少,导致农村教育明显低于城市教育。
(三)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我国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都有着所谓的重点学校、好学校,这些学校有着很好的生源,而且学生的质量比较高,教育部也对这些好学校在教学资源、教师等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在重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和那些普通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不相同。国家也尝试取消这个划分重点学校的政策,但是在社会上,学生、家长以及企业都更加重视毕业自名校的学生,重點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另外,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很多学校在进行招生的时候,都喜欢本地的学生,或者是教育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普通城市生源带来了不公平,导致他们无法上理想的大学,增加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教育差距。[4]
(四) 打破狭义上的公平意识
教育平衡发展并不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首先教育公平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地区公平,也不是简单的分数公平。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发达地区和很多学校在进行招生的时候都不愿意进行改革,害怕失去长期以来所具有的教育优势,但是我国教育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不仅仅从大局上实现教育均衡,即使是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公平。分数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特长,培养个性鲜明和有特长的人才。因此,我国教育要想真正实现公平,就必须形成新的教育公平意识。
(五)户籍体系下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自从我国从197年开始正式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教育部就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确定施行高考制度,录取学生的标准主要是根据每个省的教育情况来划定分数线,再根据分数线进行最终录取。这种录取手段也就直接导致了各个省之间,以及各省分数线之间都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而且每个省的大学录取比例与分配情况严重不协调,这也就催生了极具中国教育特征的“高考移民”现象。“高考移民”指的是由于一些考生的原本户籍所在省份或者地区所用的大学教学资源比较稀少或者是质量比较差,为了享受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以及学历证明,一些考生就利用非常规的手段在高考的前夕将自己的户籍所在地进行修改,从而将户籍所在地迁移至那些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以及录取分数线比较低的省市。[5]在大多数省市中,高考制度都在其户口类型上呈现出多种可变性,比如说,拥有城市户口的考生比拥有农村户口的考生分数线低。在我国的现实教育状况上,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分布状况上呈现出一个极其不平衡的状态,例如北上广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就比西北地区的教育资源要丰富得多,且质量上也占据明显的优势。因此,户籍的问题就直接关系到一个考生是否能够接受比较高质量的教育,所以,当前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给实现教育平等目标造成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