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资料:
小佳(化名),女,13岁,初一学生。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父亲是一名司机,初中毕业;母亲做会计工作,高中毕业。母亲曾经患抑郁症,目前还在服药。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概述:
开学后不久,小佳一连请了几天假,在家中休息。班主任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小佳进入中学后就变得情绪低落,在班级中生活得很不开心,情况已经严重到不能去上学了。小佳的妈妈曾经患有抑郁症,家长、老师都担心她也会得抑郁症。于是,班主任把小佳带到心理辅导室。
小佳自述,现在的班级中小学同学很少,只有几个原来同班或同校的男生。这几个人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不好,又特别闹,不喜欢他们。一开学看到与那几个男生同班就不高兴,也怕他们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想过转学,但又感到学校老师很好,才没有转学。上课时,那几个男生果然总是影响课堂纪律,自己特别厌烦他们。有时他们闹得厉害,自己就感到心跳加快,很难受,想离开教室。早上起床后,一想到上学会见到他们就感觉不舒服,不想上学,晚上放学回家却也觉得没什么,但早晨仍然不愿上学。平时也常常想起这件事,为此分神,担心因此影响学习,也害怕是得了什么病。妈妈得过抑郁症,现在还在吃药。
班主任介绍,小佳毕业于一所重点小学,学习成绩中等,由电脑派位进入我校。由于与小学的后进生分在同一个班,她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承受不住才出现了目前的状况。
与小佳接触后不久,她又出现不想上学的念头,可是怕落下功课,只能硬着头皮来。结果学习状态很不好,听课都听不进去。于是,在小佳的坚持下,她转入了女子中学。可是,到了新学校,小佳很快发现仍然不能静下心学习,只好又回到我校,并向心理老师求助。
在此期间,小佳的家长曾带着她到儿童医院、北医三院看病,医生给她开了一些缓解抑郁情绪的药。服药后,小佳觉得药物起了些作用。在辅导过程中,小佳吃完了医生开的药,但感觉状态已有所好转,就没再继续服药。
三、分析与诊断:
收集资料显示,学生自信心不足,个性比较敏感,心事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适应能力较弱。初入中学,一看到较差的同班同学便留下了消极的第一印象。这一事实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抗拒心理,阻碍其顺利适应中学生活。学生自身特点加上母亲的患病经历及老师的担心,共同形成一种暗示,并很快被学生接受,继而出现了不良躯体反应和情绪反应。由于缺乏自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常不去面对,长期以来,形成挫折——回避的反应模式。正是这个原因让她把希望寄托在转学上,但是,在新学校,学生再次出现了适应不良。这样的结果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真面对自己的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中存在大量不合理的观念及一些错误的认知,这些都阻碍她正确地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根据各方面资料分析,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抑郁情绪,这与遗传因素有关。其症状有明显的原因,为近期发生,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当属一般心理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新生适应不良,出现较为强烈的抑郁情绪。
2、缺乏自信,形成挫折——回避的反应模式。
四、辅导策略与实施:
1、辅导策略:
鉴于学生的情况,应该采取认知辅导对策,把问题清晰全面地展示给学生,与她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且,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其认知偏差,改变不合理观念,帮助其逐步建立合理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同时,以宣泄法辅助,用心聆听学生的倾诉,从而缓解其不良情绪反应。
2、具体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9月15日)
在小佳自述的基础上,辅导老师加以询问,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排除抑郁症的可能性,并告诉小佳一些有关抑郁症的知识,解除其恐惧和焦虑心理。对于小佳不良情绪晨重暮轻的症状,引导她着重体验良好情绪,忽略不良情绪。
第二次辅导(9月19日)
小佳诉说还是不想上学,而且不想看见男生,提出转到女子中学的想法。可是,家长劝她不要去,自己也觉得女子中学学生已经招满,转不过去,心里很矛盾。
辅导老师逐渐发现小佳在内心拒绝通过其他方法改变现状,便建议可以考虑转学,同时请她认真思考相关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第三次辅导(10月20日)
小佳转学几天后又回到学校。自述这种感觉好像固定下来,没法从头脑中抹去,所以转学也没什么改变。
辅导老师引导小佳认识到自己没有尽力去改变现状,其深层的原因是不自信,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用。同时,在她头脑中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即自己讨厌那些男生并没错,因此,内心并不是太想改变。
建议小佳用转移、顺其自然等方法对付头脑中随时出现的念头,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
第四次辅导(11月2日)
小佳自述接受辅导后感觉好一些了,但还是讨厌那些同学,想转学。辅导老师与小佳一起讨论中学与小学生活的不同,引导她发现自己没有很好地适应新环境,而这主要与自己的个性特点及自信心不足有关。并留下两项作业:1.思考不能适应中学生活的其他原因。2.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是否好转。
第五次辅导(11月17日)
小佳作业反馈:情绪明显好转,认为小学毕业没考上重点学校也是不适应的原因之一。辅导老师肯定了她的思考,并指出那些男生的出现只是一个诱因,而由此产生的种种不适应都是因为她的头脑中存在许多错误的认知。随后,辅导老师介绍了“ABC”理论,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小佳认识自己的错误观念,学习合理地评价自己和同学。
小佳承认自己有许多问题,不过还是希望能够转学。再三询问下,辅导老师发现小佳依然在回避问题,并得知小佳目前只想诉说自己的烦恼。
于是,辅导老师请小佳回去认真思考自己的现状,是否希望有效解决问题。
第六次辅导(11月25日)
小佳明确表示,在仔细考虑后,希望能够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愿意配合老师的帮助。
辅导老师和小佳一起回顾接受心理辅导以来的变化,引导她认识到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中学生活,并进一步探寻出其心理失衡的原因:遇到挫折(不适应新环境),根据已形成的应对方式采取回避行为(转学),失败后不知如何是好,很茫然。想改变自己的状态,缺乏信心;不改变,又无法忍受现状。于是,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
小佳同意老师的分析,表示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勇敢面对现状,更加主动地去适应学习环境。
第七次辅导(12月1日)
小佳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已正常,表情也比较平静。她报告说,自己能够在班里专心学习,不再感觉男生特别吵闹,成绩也提高了。辅导老师祝贺小佳取得的成绩,鼓励她坚定信心,继续努力。
本次辅导基本结束。
五、辅导效果:
辅导结束后,偶尔碰见小佳询问其情况,她笑着说已经没事了。班主任反映小佳未再出现不想上学的情况,情绪比较稳定,而且上课能够专心听讲,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小佳一下子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此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此外,辅导老师也观察到小佳经常和同学一起玩耍,不再排斥男同学,人际交往方面比较正常。
六、思考: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案例。每年新生入学后,都有一部分学生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学校和教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集体活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尽快消除陌生感,融入新集体中。对于个别表现出明显不适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后及早进行心理辅导。辅导过程中,学生的不适症状可能会出现反复,辅导老师需要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新环境。
心理辅导开始之前,班主任老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要重视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防止无意中给学生某些暗示,如本案中抑郁症的暗示;另一方面,能够为心理辅导人员提供更多资料,有助于其更加准确地分析和诊断。
本案中,学生虽然在辅导期间服用过药物,但接受辅导后就逐渐停用了。因此,心理辅导对于学生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辅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自我分析,找到症结所在,为她恢复自信,回归正常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运用倾听,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等技术,使学生感受到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可以说,学生在心理辅导老师的陪伴和支持下,勇敢地自我剖析,改变自己,终于走出了那段灰暗的日子。
小佳(化名),女,13岁,初一学生。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父亲是一名司机,初中毕业;母亲做会计工作,高中毕业。母亲曾经患抑郁症,目前还在服药。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概述:
开学后不久,小佳一连请了几天假,在家中休息。班主任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小佳进入中学后就变得情绪低落,在班级中生活得很不开心,情况已经严重到不能去上学了。小佳的妈妈曾经患有抑郁症,家长、老师都担心她也会得抑郁症。于是,班主任把小佳带到心理辅导室。
小佳自述,现在的班级中小学同学很少,只有几个原来同班或同校的男生。这几个人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不好,又特别闹,不喜欢他们。一开学看到与那几个男生同班就不高兴,也怕他们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想过转学,但又感到学校老师很好,才没有转学。上课时,那几个男生果然总是影响课堂纪律,自己特别厌烦他们。有时他们闹得厉害,自己就感到心跳加快,很难受,想离开教室。早上起床后,一想到上学会见到他们就感觉不舒服,不想上学,晚上放学回家却也觉得没什么,但早晨仍然不愿上学。平时也常常想起这件事,为此分神,担心因此影响学习,也害怕是得了什么病。妈妈得过抑郁症,现在还在吃药。
班主任介绍,小佳毕业于一所重点小学,学习成绩中等,由电脑派位进入我校。由于与小学的后进生分在同一个班,她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承受不住才出现了目前的状况。
与小佳接触后不久,她又出现不想上学的念头,可是怕落下功课,只能硬着头皮来。结果学习状态很不好,听课都听不进去。于是,在小佳的坚持下,她转入了女子中学。可是,到了新学校,小佳很快发现仍然不能静下心学习,只好又回到我校,并向心理老师求助。
在此期间,小佳的家长曾带着她到儿童医院、北医三院看病,医生给她开了一些缓解抑郁情绪的药。服药后,小佳觉得药物起了些作用。在辅导过程中,小佳吃完了医生开的药,但感觉状态已有所好转,就没再继续服药。
三、分析与诊断:
收集资料显示,学生自信心不足,个性比较敏感,心事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适应能力较弱。初入中学,一看到较差的同班同学便留下了消极的第一印象。这一事实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抗拒心理,阻碍其顺利适应中学生活。学生自身特点加上母亲的患病经历及老师的担心,共同形成一种暗示,并很快被学生接受,继而出现了不良躯体反应和情绪反应。由于缺乏自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常不去面对,长期以来,形成挫折——回避的反应模式。正是这个原因让她把希望寄托在转学上,但是,在新学校,学生再次出现了适应不良。这样的结果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真面对自己的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中存在大量不合理的观念及一些错误的认知,这些都阻碍她正确地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根据各方面资料分析,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抑郁情绪,这与遗传因素有关。其症状有明显的原因,为近期发生,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当属一般心理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新生适应不良,出现较为强烈的抑郁情绪。
2、缺乏自信,形成挫折——回避的反应模式。
四、辅导策略与实施:
1、辅导策略:
鉴于学生的情况,应该采取认知辅导对策,把问题清晰全面地展示给学生,与她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且,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其认知偏差,改变不合理观念,帮助其逐步建立合理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同时,以宣泄法辅助,用心聆听学生的倾诉,从而缓解其不良情绪反应。
2、具体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9月15日)
在小佳自述的基础上,辅导老师加以询问,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排除抑郁症的可能性,并告诉小佳一些有关抑郁症的知识,解除其恐惧和焦虑心理。对于小佳不良情绪晨重暮轻的症状,引导她着重体验良好情绪,忽略不良情绪。
第二次辅导(9月19日)
小佳诉说还是不想上学,而且不想看见男生,提出转到女子中学的想法。可是,家长劝她不要去,自己也觉得女子中学学生已经招满,转不过去,心里很矛盾。
辅导老师逐渐发现小佳在内心拒绝通过其他方法改变现状,便建议可以考虑转学,同时请她认真思考相关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第三次辅导(10月20日)
小佳转学几天后又回到学校。自述这种感觉好像固定下来,没法从头脑中抹去,所以转学也没什么改变。
辅导老师引导小佳认识到自己没有尽力去改变现状,其深层的原因是不自信,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用。同时,在她头脑中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即自己讨厌那些男生并没错,因此,内心并不是太想改变。
建议小佳用转移、顺其自然等方法对付头脑中随时出现的念头,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
第四次辅导(11月2日)
小佳自述接受辅导后感觉好一些了,但还是讨厌那些同学,想转学。辅导老师与小佳一起讨论中学与小学生活的不同,引导她发现自己没有很好地适应新环境,而这主要与自己的个性特点及自信心不足有关。并留下两项作业:1.思考不能适应中学生活的其他原因。2.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是否好转。
第五次辅导(11月17日)
小佳作业反馈:情绪明显好转,认为小学毕业没考上重点学校也是不适应的原因之一。辅导老师肯定了她的思考,并指出那些男生的出现只是一个诱因,而由此产生的种种不适应都是因为她的头脑中存在许多错误的认知。随后,辅导老师介绍了“ABC”理论,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小佳认识自己的错误观念,学习合理地评价自己和同学。
小佳承认自己有许多问题,不过还是希望能够转学。再三询问下,辅导老师发现小佳依然在回避问题,并得知小佳目前只想诉说自己的烦恼。
于是,辅导老师请小佳回去认真思考自己的现状,是否希望有效解决问题。
第六次辅导(11月25日)
小佳明确表示,在仔细考虑后,希望能够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愿意配合老师的帮助。
辅导老师和小佳一起回顾接受心理辅导以来的变化,引导她认识到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中学生活,并进一步探寻出其心理失衡的原因:遇到挫折(不适应新环境),根据已形成的应对方式采取回避行为(转学),失败后不知如何是好,很茫然。想改变自己的状态,缺乏信心;不改变,又无法忍受现状。于是,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
小佳同意老师的分析,表示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勇敢面对现状,更加主动地去适应学习环境。
第七次辅导(12月1日)
小佳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已正常,表情也比较平静。她报告说,自己能够在班里专心学习,不再感觉男生特别吵闹,成绩也提高了。辅导老师祝贺小佳取得的成绩,鼓励她坚定信心,继续努力。
本次辅导基本结束。
五、辅导效果:
辅导结束后,偶尔碰见小佳询问其情况,她笑着说已经没事了。班主任反映小佳未再出现不想上学的情况,情绪比较稳定,而且上课能够专心听讲,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小佳一下子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此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此外,辅导老师也观察到小佳经常和同学一起玩耍,不再排斥男同学,人际交往方面比较正常。
六、思考: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案例。每年新生入学后,都有一部分学生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学校和教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集体活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尽快消除陌生感,融入新集体中。对于个别表现出明显不适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后及早进行心理辅导。辅导过程中,学生的不适症状可能会出现反复,辅导老师需要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新环境。
心理辅导开始之前,班主任老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要重视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防止无意中给学生某些暗示,如本案中抑郁症的暗示;另一方面,能够为心理辅导人员提供更多资料,有助于其更加准确地分析和诊断。
本案中,学生虽然在辅导期间服用过药物,但接受辅导后就逐渐停用了。因此,心理辅导对于学生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辅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自我分析,找到症结所在,为她恢复自信,回归正常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运用倾听,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等技术,使学生感受到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可以说,学生在心理辅导老师的陪伴和支持下,勇敢地自我剖析,改变自己,终于走出了那段灰暗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