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园好教师形象调查研究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_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幼儿、幼儿家长、教师对幼儿园好教师形象的认知,结果发现三者都最关注道德形象,其次是专业知能形象,最后是仪表形象.同时,不同群体对幼儿园好教师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在家园共育视域下为塑造幼儿园好教师形象提供建议.
其他文献
以上海市H幼儿园30名大班幼儿为被试,通过分析幼儿阅读纸质绘本和电子绘本后复述故事的差异,探究电子绘本阅读与纸质绘本阅读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影响的差异.结果发现:除发音维度的重音与停顿子项目的得分无显著差异外,在其余子项目上,纸质绘本故事复述的得分均高于电子绘本故事复述得分;阅读纸质绘本对男孩与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均有更积极的影响,且对女孩的积极影响更大.因此,建议以纸质绘本为主,电子绘本为辅,因人制宜,为幼儿选择适宜的绘本.
本研究采用故事理解能力测验、执行功能测验、心理理论能力测验、推理能力测验,以202名4—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执行功能、心理理论能力、推理能力对幼儿故事理解能力的影响,发现年龄、心理理论能力、推理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执行功能中的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通过心理理论能力、推理能力间接影响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内容丰富,其中涉及个人品行、家庭道德伦理、社会关系等方面,对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风家训在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妇联积极参与,除此之外也发动广大群众,创新展开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这极大地丰富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而通过对这些实践的剖析,发现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治理机制,主要通过非正式社会控制进行情感治理,并且以其文化特有的整合性将家与国进行系统对接,而其文化适应性则架起传统礼俗与现代法治精神沟通的桥梁,积极发挥出其社会治理的功能.
为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改革,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普惠性幼儿园体系,本研究以广东省深圳市某区为例,调查“5080”背景下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及建议.研究发现,受“5080”目标的冲击,当前普惠性民办园普遍面临着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教师培训成效欠佳和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实际问题.本研究建议政府从进一步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力度,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全方位、高标准建构普惠性民办园监管体系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普惠性民办园的优质规范发展.
歌谣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时期,大量的客家歌谣进入革命视野成为红色歌谣.在特殊的革命年代,客家红色歌谣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意义.它不仅是革命动员的工具,还艺术化地记录了中央苏区时期的土地革命、政权建设、扩红支前、反“围剿”战争以及乡村建设的宏伟画卷,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功绩以及中央苏区地域社会的变迁.尽管作为一种产生于革命时代的文学作品,客家红色歌谣的革命记忆是种诗性记忆,与真实的革命历史事件不完全相同,但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革命生活与感情,因此可以与传统文本史料形成对照,对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