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机点评艺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指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激励点评能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不少教师的课堂点评却不尽人意:有的对学生偏、离、错的回答不敢说“不”;有的一心挑漏洞,对学生的回答轻易提出批评,甚至指责、挖苦;有的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而去征询其他同学的答案或干脆充耳不闻;有的固守自己的答案,发现与自己的答案有悖,不分青红皂白想方设法往自己的答案上引;有的把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认同与否强加给学生。以上的课堂点评违背了“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的要求,不能有效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准确而深入的对话,形成深刻而独特的解读,这样的课堂点评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教师只有立足文本,用心感悟、深入品味文本语言,才能领略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蕴,得出准确的解读,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准确巧妙、精彩有效的点评,否则便会出现严重的失误。
课堂点评并不紧紧限于学生的认知,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点评,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因此,課堂点评的方式要坚持多样性,点评方式的选用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这样才能让课堂点评发挥最佳的效果。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应优先选择表达性的评价任务,以此来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知识技能水平和基于想象创造的成果,表达性评价任务通常采用结构性表达、口头表达、模拟任务等多样化、综合性和开放的形式,比如,课堂演讲、主题辩论等评价任务,避免学科知识点与能力的单一化评价,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基础的空间条件,此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任务,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生活阅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增进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情感。比如,《沁园春·长沙》一课,为了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和创作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开展课本内容的预习活动,并设置“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小组讨论后请同学们讲述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带着学习任务,在课本中找到相关描述,并通过同学们发散思维的讨论,形成较为完整的答案。同时,教师应采用“同学回答得真不错,特别值得鼓励;同学在感悟能力方面值得鼓励,此外,还需要注意表达结构的逻辑性哦”等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有利于学生查找问题与不足,进而发挥优点、改正缺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最根本的是语文味。余老师说过,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什么是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的确,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不少已经丧失了语文味。即便这些花枝招展的课堂为学生所喜欢,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无多大益处。语文教学需要拓宽渠道,鼓励综合化,但万不可本末倒置,成了披着“羊”皮的“狼”。守住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一亩三分地,上出语文味——“语文”就是“语文”,上出特色——这就是“语文”,我们才能说这是一堂语文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通过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的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发展状况。因此,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其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状况,还要关注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堂好语文课,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是被迫消极地接受。我们认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语文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便是主动性。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探究,积极与人合作,乐于参与讨论交流,对照“立足过程”的评价观,即使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其学习过程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这一过程中,他起码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锻炼了学习能力,获得了学习体验,掌握了学习方法,他的素养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当然,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贯彻主体性原则,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以评促学,让学生主动发展。
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优秀的语文教师之所以能够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关键在于他们都能够在课前认真地原汁原味地钻研文本,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立足文本、做足功课,奠定课堂点评的基础,才能让课堂点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者,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交流,以辨证的眼光探讨、完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定能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动态发展,多元整合,有效地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语文课堂教学朝良性发展。
(贵州省威宁县第八中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指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激励点评能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不少教师的课堂点评却不尽人意:有的对学生偏、离、错的回答不敢说“不”;有的一心挑漏洞,对学生的回答轻易提出批评,甚至指责、挖苦;有的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而去征询其他同学的答案或干脆充耳不闻;有的固守自己的答案,发现与自己的答案有悖,不分青红皂白想方设法往自己的答案上引;有的把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认同与否强加给学生。以上的课堂点评违背了“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的要求,不能有效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准确而深入的对话,形成深刻而独特的解读,这样的课堂点评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教师只有立足文本,用心感悟、深入品味文本语言,才能领略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蕴,得出准确的解读,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准确巧妙、精彩有效的点评,否则便会出现严重的失误。
课堂点评并不紧紧限于学生的认知,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点评,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因此,課堂点评的方式要坚持多样性,点评方式的选用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这样才能让课堂点评发挥最佳的效果。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应优先选择表达性的评价任务,以此来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知识技能水平和基于想象创造的成果,表达性评价任务通常采用结构性表达、口头表达、模拟任务等多样化、综合性和开放的形式,比如,课堂演讲、主题辩论等评价任务,避免学科知识点与能力的单一化评价,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基础的空间条件,此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任务,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生活阅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增进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情感。比如,《沁园春·长沙》一课,为了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和创作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开展课本内容的预习活动,并设置“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小组讨论后请同学们讲述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带着学习任务,在课本中找到相关描述,并通过同学们发散思维的讨论,形成较为完整的答案。同时,教师应采用“同学回答得真不错,特别值得鼓励;同学在感悟能力方面值得鼓励,此外,还需要注意表达结构的逻辑性哦”等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有利于学生查找问题与不足,进而发挥优点、改正缺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最根本的是语文味。余老师说过,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什么是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的确,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不少已经丧失了语文味。即便这些花枝招展的课堂为学生所喜欢,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无多大益处。语文教学需要拓宽渠道,鼓励综合化,但万不可本末倒置,成了披着“羊”皮的“狼”。守住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一亩三分地,上出语文味——“语文”就是“语文”,上出特色——这就是“语文”,我们才能说这是一堂语文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通过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的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发展状况。因此,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其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状况,还要关注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堂好语文课,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是被迫消极地接受。我们认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语文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便是主动性。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探究,积极与人合作,乐于参与讨论交流,对照“立足过程”的评价观,即使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其学习过程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这一过程中,他起码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锻炼了学习能力,获得了学习体验,掌握了学习方法,他的素养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当然,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贯彻主体性原则,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以评促学,让学生主动发展。
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优秀的语文教师之所以能够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关键在于他们都能够在课前认真地原汁原味地钻研文本,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立足文本、做足功课,奠定课堂点评的基础,才能让课堂点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者,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交流,以辨证的眼光探讨、完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定能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动态发展,多元整合,有效地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语文课堂教学朝良性发展。
(贵州省威宁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