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生为了突出话题,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往往会自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一些考生取得的优异成绩表明,综合运用修辞方法,能够创造任何单一修辞方法所不可比拟的特殊效果。
一、 用综合修辞开头,立论先声夺人,题旨鲜明
古人云:文章起句及意最好。最先呈现的材料会给人强烈的印象,这种现象叫做“首因效应”。评卷老师首先阅读到的是第一段,“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到评卷心理,并且以分数高低的形式来表达这一印象的量值。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可以给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燕子对鸣,才能微雨双归;鸳鸯互啼,才能相对浴衣;母牛长哞,才能母子相依。而苍狼厉嗥,才能唤来群狼共同御敌;雄鹰尖唳,才能威慑敌胆所猎无失。如果你在人群里失去共同语言,无可奈何地沉默,那你就是“落花人独立”。沟通需要语言,语言是沟通的加速度。
——广东考生《语言——沟通的加速度》
前一句,运用比喻、排比、谐音,第二句运用骈偶、比喻,第三句运用“引用”,最后一句运用顶真,点出中心论点。各类修辞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长短句、整散句错落有致,音韵和谐,文采斐然,确有“凤头”之美,“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炼字”功夫,你看“鸣”“啼”“哞”“嗥”“唳”等动词,用得是何等的准确。
再如山东考生《双赢,你我共辉煌》的开头: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只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自私自利,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是信心的基点,是力量的源泉,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这种开篇的手法,是考生们常用的“杀手锏”,是制胜的绝招,屡试不爽。作者用三个比喻句进行对比,又形成一组排比句,诗意盎然与话题“接轨”,又用一组含有比喻的排比句点出“双赢”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既点话题又点文题,实在是匠心独运!
二、 用综合修辞论证,论据毋庸置疑,雄辩有力
论证是作者用论据阐明论点的过程,是对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作的分析。为了避免犯孤证的错误,就要求论据必须充足,而要在有限的字数内使论据丰足,最好的手段就是“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鸿梁,翻阅素养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泪洒江东岸,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随项王去,代作矛尖花;张骞扶着驼铃走,一心向天山;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能已;陶渊明悠然见南山,饮酒与采菊;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观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寞,佳作不间断;康熙帝英明神武,亘古永铭……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三分啸成剑气,无处不散发着素养的光芒。
——浙江考生《上帝的账单》
音节和谐,语势贯通,叙述简洁而又丰厚,借以使人们回忆和向往美好的人文。作者首先用了一个陈述句总领全文,然后,依循历史进程,列举出一个个“素养的楷模”,综合运用排比、用典、示现等修辞手法,使“素养与发展”这个话题有了广度和深度,也有了气势。还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仿佛看见一幕幕壮阔的历史画面。“屈原”、“霸王”、“魏武帝”、“陶渊明”、“唐太宗”等句用的是“引用”辞格,分别化用“虽九死其犹未悔”、“死亦为鬼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名句,既表现了作者灵活组句缀篇的能力,又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整段论证,言简意丰,音节整齐铿锵,琅琅上口。有点遗憾是,或许考场上时间紧迫,作者对骈偶修辞方法的运用,没有字斟句酌。
再如《永远的苏武》的主体: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以下类似,略)
大量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长短句、骈散句交相映照,音节铿锵,气象开阔,令人激情飞扬,就这么“一点浩然气”,却能使人享受到“快哉千里风”!
三、 运用综合修辞结尾,结论掷地有声,荡气回肠
最后呈现的材料给人印象最深,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近因效应”。文章的最后一段,对阅卷者心理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古文很重视文章的结尾,要求文章要有“豹尾”。要写出“豹尾”,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来缀句,可算作“捷径”。
例1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在吟唱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
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江苏考生《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
例2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和诗情的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福建考生《苏轼的赤壁》
例1作者以“你”作为倾诉的对象,仿佛面对面,有一种亲近感,第一句用了移时、示现、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第二、三句运用顶真、骈偶、拟人等修辞方法,笔触朴素,具有轻快跳跃的节奏和韵律,不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而且形象地阐释了湘西的山水对沈从文先生的熏陶与孕育。
例2作者用了排比、反复、拟人、夸张、骈偶等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气势沉雄,回肠荡气,也使文章拥有一个漂亮有力的结尾。
再如上海考生《跟时代一起改变》的结尾: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高尚的品行,而不是只知“忙”。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爱国的情操,而不是“爱大米”。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出色的修养,而不是只看搞笑和言情。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鹤立鸡群的素质,如今个性也是潮流,像这种特点,无疑是最“in”的。
周围的一切,正在对我们的成长形成影响,而它们常常是负面甚至颓废的,真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只要改变自己,我们一样可以拥有过人的气质。否则,“后果很严重”。
结束语以一组含有反复的排比句再次重申观点,旗帜鲜明,思想冷静,目光敏锐,见解独到,成熟的论辩之中可品味到一丝丝纯正的讽喻。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从高分作文可以悟出: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获取高分的一个必要手段。如果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能有意识地下功夫进行类似的语言训练,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应该不会是太难的事情。
一、 用综合修辞开头,立论先声夺人,题旨鲜明
古人云:文章起句及意最好。最先呈现的材料会给人强烈的印象,这种现象叫做“首因效应”。评卷老师首先阅读到的是第一段,“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到评卷心理,并且以分数高低的形式来表达这一印象的量值。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可以给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燕子对鸣,才能微雨双归;鸳鸯互啼,才能相对浴衣;母牛长哞,才能母子相依。而苍狼厉嗥,才能唤来群狼共同御敌;雄鹰尖唳,才能威慑敌胆所猎无失。如果你在人群里失去共同语言,无可奈何地沉默,那你就是“落花人独立”。沟通需要语言,语言是沟通的加速度。
——广东考生《语言——沟通的加速度》
前一句,运用比喻、排比、谐音,第二句运用骈偶、比喻,第三句运用“引用”,最后一句运用顶真,点出中心论点。各类修辞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长短句、整散句错落有致,音韵和谐,文采斐然,确有“凤头”之美,“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炼字”功夫,你看“鸣”“啼”“哞”“嗥”“唳”等动词,用得是何等的准确。
再如山东考生《双赢,你我共辉煌》的开头: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只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自私自利,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是信心的基点,是力量的源泉,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这种开篇的手法,是考生们常用的“杀手锏”,是制胜的绝招,屡试不爽。作者用三个比喻句进行对比,又形成一组排比句,诗意盎然与话题“接轨”,又用一组含有比喻的排比句点出“双赢”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既点话题又点文题,实在是匠心独运!
二、 用综合修辞论证,论据毋庸置疑,雄辩有力
论证是作者用论据阐明论点的过程,是对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作的分析。为了避免犯孤证的错误,就要求论据必须充足,而要在有限的字数内使论据丰足,最好的手段就是“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鸿梁,翻阅素养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泪洒江东岸,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随项王去,代作矛尖花;张骞扶着驼铃走,一心向天山;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能已;陶渊明悠然见南山,饮酒与采菊;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观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寞,佳作不间断;康熙帝英明神武,亘古永铭……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三分啸成剑气,无处不散发着素养的光芒。
——浙江考生《上帝的账单》
音节和谐,语势贯通,叙述简洁而又丰厚,借以使人们回忆和向往美好的人文。作者首先用了一个陈述句总领全文,然后,依循历史进程,列举出一个个“素养的楷模”,综合运用排比、用典、示现等修辞手法,使“素养与发展”这个话题有了广度和深度,也有了气势。还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仿佛看见一幕幕壮阔的历史画面。“屈原”、“霸王”、“魏武帝”、“陶渊明”、“唐太宗”等句用的是“引用”辞格,分别化用“虽九死其犹未悔”、“死亦为鬼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名句,既表现了作者灵活组句缀篇的能力,又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整段论证,言简意丰,音节整齐铿锵,琅琅上口。有点遗憾是,或许考场上时间紧迫,作者对骈偶修辞方法的运用,没有字斟句酌。
再如《永远的苏武》的主体: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以下类似,略)
大量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长短句、骈散句交相映照,音节铿锵,气象开阔,令人激情飞扬,就这么“一点浩然气”,却能使人享受到“快哉千里风”!
三、 运用综合修辞结尾,结论掷地有声,荡气回肠
最后呈现的材料给人印象最深,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近因效应”。文章的最后一段,对阅卷者心理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古文很重视文章的结尾,要求文章要有“豹尾”。要写出“豹尾”,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来缀句,可算作“捷径”。
例1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在吟唱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
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江苏考生《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
例2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和诗情的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福建考生《苏轼的赤壁》
例1作者以“你”作为倾诉的对象,仿佛面对面,有一种亲近感,第一句用了移时、示现、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第二、三句运用顶真、骈偶、拟人等修辞方法,笔触朴素,具有轻快跳跃的节奏和韵律,不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而且形象地阐释了湘西的山水对沈从文先生的熏陶与孕育。
例2作者用了排比、反复、拟人、夸张、骈偶等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气势沉雄,回肠荡气,也使文章拥有一个漂亮有力的结尾。
再如上海考生《跟时代一起改变》的结尾: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高尚的品行,而不是只知“忙”。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爱国的情操,而不是“爱大米”。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出色的修养,而不是只看搞笑和言情。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鹤立鸡群的素质,如今个性也是潮流,像这种特点,无疑是最“in”的。
周围的一切,正在对我们的成长形成影响,而它们常常是负面甚至颓废的,真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只要改变自己,我们一样可以拥有过人的气质。否则,“后果很严重”。
结束语以一组含有反复的排比句再次重申观点,旗帜鲜明,思想冷静,目光敏锐,见解独到,成熟的论辩之中可品味到一丝丝纯正的讽喻。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从高分作文可以悟出: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获取高分的一个必要手段。如果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能有意识地下功夫进行类似的语言训练,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应该不会是太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