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在此谈谈本人多年来新授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以“揭趣”为前提,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它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的成败的关键。
(1)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一上课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可以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二、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规律,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通过介绍和自己网上查找搜集有关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事例和数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来看,开放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认知因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也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学生的表达、组织、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10以内加法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0=()+(),9=()+(),8=()+(),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掌握了10、9、8的组成和10、9、8的加法算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在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组开放性问题:果园里有桃树20棵,李树30棵,杏树25棵,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编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兴趣浓厚,编出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一名学生这样编:桃树与李树的和是杏树棵数的几倍?
(3)思路的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索多种解法。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有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学生甲说: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学生乙说:因为7+7=14,6比7少1,所以6+7=13。学生打破了常规“凑十法”思路定势,创造性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里不但体现了思路的开放性,同时也是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渗透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的价值观。
一、以“揭趣”为前提,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它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的成败的关键。
(1)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一上课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可以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二、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规律,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通过介绍和自己网上查找搜集有关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事例和数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来看,开放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认知因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也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学生的表达、组织、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10以内加法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0=()+(),9=()+(),8=()+(),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掌握了10、9、8的组成和10、9、8的加法算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在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组开放性问题:果园里有桃树20棵,李树30棵,杏树25棵,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编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兴趣浓厚,编出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一名学生这样编:桃树与李树的和是杏树棵数的几倍?
(3)思路的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索多种解法。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有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学生甲说: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学生乙说:因为7+7=14,6比7少1,所以6+7=13。学生打破了常规“凑十法”思路定势,创造性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里不但体现了思路的开放性,同时也是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渗透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的价值观。